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阅读成了考量孩子成绩的标尺。
阅读在某些阶段,一定程度上对孩子的成绩是有帮助的,但如果仅通过阅读来提升孩子的成绩,恐怕会大失所望。
但凡孩子上了学,家长都会关心孩子的学习,而关心孩子的直接表现就是关心孩子的成绩。但是,有一点需要注意:成绩的内涵。
成绩代表的是什么呢?
是孩子掌握的知识?是孩子习得的技巧?还是孩子对外界环境的感知?我想应该是兼而有之。
而我要说的正是这点,家长们往往很关注前两点,认为孩子只要掌握足够多的知识,习得必要的技巧就会有好成绩,却忽视了孩子对外界环境的感知。
而恰恰是对外界环境的感知决定了孩子的成绩以及将来的为人处事。这种感知说白了其实就是合作能力。
孩子的合作能力体现在孩子是否愿意平等的自动自发的融入所处的集体中。这里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平等,二是自动自发。很多孩子只是生活在集体中,这种集体生活既不是自动自发,也不是平等。
当孩子处于这种状态时,孩子通常会有两种选择:反抗或者奉承。
选择反抗的孩子会以暴力的方式对待集体,选择奉承的孩子会以讨好的形式对待集体。无论哪一种,对孩子来说都不是健康的感知。
当孩子对外界环境有了不健康的感知,也就意味着孩子将会花费大量的精力来应对外界带给他的压力,自暴自弃和过度用心都是孩子应对压力的方式,也既是孩子应对的方式出现了偏差。
在这种情况下,无论是阅读还是按时完成作业,其实都是孩子为了应对压力而做的。他们不会在意阅读的质量,也不会在乎完成作业的巩固效力,这种阅读或者完成作业于成绩毫无裨益。
因此,家长在关注孩子成绩之前,应该先培养孩子的合作能力,提升孩子集体生活的质量,然后才是知识与技巧的加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