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外出吃饭,给楼下的流浪狗带了一些骨头。
瘦骨嶙峋的流浪狗,激动的摇着尾巴,讨好的等着我把骨头倒在墙角,迫不及待的啃起来。
正当我兴致勃勃准备欣赏,狗狗对着美食大餐的时候,不料,它却舔着嘴巴,围着骨头变换位置,不吃了。
我条件反射的训斥狗狗:“骨头都不吃,你还想吃什么?都被这幢楼的居民惯坏了”。狗狗低着头,不好意思的摇着尾巴,扭捏着身体在我脚下转圈。
儿子看了看骨头,又看看小流浪狗:“妈妈,一定是骨头太辣了,要给狗狗涮涮,它才能吃”。
我和儿子的情绪反应不一样,是由于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不一样。这就是著名的心理学家艾利斯创建的:理性情绪疗法,又叫ABC理论。
他认为人的情绪和行为障碍,不是由于某一激发事件直接所引起,而是由于经受这一事件的个体,对它不正确的认知和评价所引起的信念(看法、想法),最后导致在特定情景下的情绪和行为后果,这就称为ABC理论。
通常认为情绪和行为后果的反应,是直接由激发事件所引起,即A引起C,而ABC理论则认为A只是C的间接原因,B即个体对A的认知和评价,产生的信念才是直接的原因。
简单总结就是:影响我们情绪及行为的,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这件事情的看法。
我看见狗狗不吃骨头这件事,我的看法是:我的好意被辜负了,情绪激动的训斥狗狗。
同样是狗狗不吃骨头这件事,儿子却有不同看法,他非常理解为什么狗狗不吃我喂的骨头。情绪平稳。
在生活中,这样的例子无处不在,在上班途中,和熟悉的人面对面走过来,微笑的点头示意,她却毫无表情的擦身而过。尴尬!
1、拽什么拽?以后再也不自作多情了。有了这个想法,情绪是愤怒的,有可能一整天也板着脸,不再主动打招呼。
2、我最近得罪她了吗?为什么不理我?那这个想法呢?情绪是多疑的,有可能一整天都在反省。
3、她发生什么事了吗?怎么不理我?情绪是好奇的,有可能会打听有关她的事。
4、估计她走路太专心了,没注意到我。情绪是平和的。
5、她真是个脸盲,不说话都认不出来我。情绪是无奈的。
怎么样?眼见不一定为实,真正引起情绪变化的,是自己的想法,与他人无关。
这个理论可以帮助我们有情绪的时候,稍微觉察一下,多换几个角度看事情,有没有更好的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保持清醒头脑,不被情绪左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