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藝術史他說
景象与镜像:以“潇湘”为中心的想象艺术(一)

景象与镜像:以“潇湘”为中心的想象艺术(一)

作者: 萧无咎 | 来源:发表于2014-11-02 01:14 被阅读163次

近来对中国古代绘画的母题产生了重大的兴趣,遂一边读画,一边记下其中的些许母题内容。我曾在三年前撰文探讨《十八学士图》的相关内容,而现在做的这些工作只是几年前的延续罢了。

中国古代画史中以“潇湘”为名的画作较多,其中较为有名的有:五代董源的《潇湘图》,北宋李成的潇湘八景图 宋迪的潇湘八景图,元代张远的潇湘八景图( 上海博物馆藏) , 明代文徵明潇湘八景图( 八开) ( 上海博物馆藏) , 董其昌的潇湘奇观图( 上海博物馆藏) 山市晴峦图( 故宫博物院藏) 等。从五代至明清,历朝历代皆有画家涉及,即可见这一主题应用的广泛性。这一主题的产生和发展,包含了中国古代绘画几个较为重要的核心问题:即想象与生发。因为我们知道,中国古代绘画,尤其是文人画,被文人当做一种寄兴之所。这也就使得画家在绘画过程中,会以自然景象为描绘对象,继而在心中立意,于手中描绘出来。再一个,中国古人讲究摹古,在摹古的过程中将对古人的笔法技法等进行学习,再用自己的笔墨表达出来,从而有了“生发”之感。这一思想在中国古代画论中比比皆是,此处就不赘述。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决定性的画作

现在很多人认为以“潇湘”景象为中心的画作最早的当为五代董源的《潇湘图》。但考其定名,发现原作初始并无名称,是明代董其昌在收藏此画后,根据文三桥题跋而题名。董其昌的题跋云:

卷有文寿承题董北苑,字失其半不知何图也,既展之定为潇湘图 盖宣和画谱所载而以选诗为境,所谓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当然,董其昌也并非因为这字迹湮没的题跋就将其定名为《潇湘图》,在题跋后他又说:余藏北苑一卷 谛审之,有二姝及鼓瑟吹笙者,有渔人布网漉鱼者,乃潇湘图也 盖取洞庭张乐地,潇湘帝子游二语为境耳 余亦尝游潇湘道上,山川奇秀,大都如此图。

这说明董其昌是到长沙之后,看到湘江的诸多景象后与这幅图画一一印证之后才有了定名为《潇湘图》的理由。因此,我们可以认为现在已知的描绘潇湘景象最早的画作是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我们首先来看下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

米友仁《潇湘奇观图》,纸本,墨笔,纵:19.8厘米,横:28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

《潇湘图》图绘江上雪山、云雾变幻的奇境。图开卷便是浓云翻卷,远山坡脚隐约可见,随着云气的游动变化,山形逐渐显露,重迭起伏地展开,远处峰峦终于出现在团团白云中。中段主峰耸起,宛如镇江一带尖峰起伏之状。林木疏密,表现远近与层次,此段山水清晰,显露了真实。但末段一转, 山色又隐入淡远之间,处处体现造化生机。

以上所引来自于百度百科。

之所以说米友仁的《潇湘奇观图》是决定性的画作,大体上是因为这幅画作决定了之后诸多以潇湘为名的画作的整体风格。因此,在阅读这幅画作时,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几个方面的信息:

(一)景物以有山有水,有明确的江岸为主。并需与潇湘景色相靠近。

(二)画面风格以“平淡天真”,“清新”的南派山水为主。

(三)画面构图以“平远”、“深远”为主,而非北宋典型的高远构图模式。

这也是为什么董其昌在看到董源的画作即将其定名为《潇湘图》,我想,因为题跋的原因有之,但更多的是因为董其昌根据他观看诸多《潇湘图》的经验而为之。无独有偶的是,董其昌自己也曾画过《潇湘奇观图》,这也证明了董其昌对于《潇湘图》应该是有着自己的见解的。

董源,潇湘图卷,绢本,设色,纵:50cm,横:141.4cm,故宫博物院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22af3abeb3e9:您好,很喜欢您的这篇文章,请问可以转载嘛?

本文标题:景象与镜像:以“潇湘”为中心的想象艺术(一)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uutt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