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遇乐
(彭城夜宿燕子楼,梦盼盼,因作此词)
明月如霜,好风如水,清景无限。曲港跳鱼,圆荷泻露,寂寞无人见。紞如三鼓,铿然一片,黯黯梦云惊断。夜茫茫,重寻无处,觉来小园行遍。
天涯倦客,山中归路,望断故园心眼。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古今如梦,何曾梦觉,但有旧欢新怨。异时对,黄楼夜景,为余浩叹。
译文:
明媚的月光好似秋霜,和爽的秋风如水一样清凉,清幽的夜景一片茫茫。弯弯的小河里,鱼儿在欢跳,团团的荷叶上,露珠在摇荡,只可惜,寂静的深夜无人观赏。三更的鼓声突然传来,铿!落叶坠地也分外响亮,惊破幽梦,令我黯然神伤。走遍了小园的每个地方,再也找不到梦中的盼盼,仍旧是夜色茫茫。
我流落天涯,厌倦做官,面对回乡的山路遥望故乡,早已望眼欲穿。燕子楼空空荡荡,当年的美人已不可再见,见到的只有楼中紫燕。古往今来有如梦幻,从来都没有梦醒过,留下的仅是旧欢新怨。后世人对着黄楼夜景,也会为我长声感叹。
赏析:
这首词是苏轼在元丰元年(1078)任徐州(今江苏徐州)知州时作。徐州,古叫作彭城。燕子楼在徐州州府后,唐代节度使张建封之子张惜为爱妾关盼盼所建。
苏轼在燕子楼上从自身梦境的幻灭联想到人亡楼空,从燕子楼的沧桑和佳人易逝悟出万物本体的瞬息生灭,当他将现实和梦境缠绕在一起人诗时,暗含庄子“吾特与汝,其梦未始觉者邪”,其中深意,现实和梦境哪里有清晰的分界线?从古代燕子楼中的佳人到今日登楼的倦客再到古今普罗大众,谁又不是寄生梦中?
黄楼是苏轼在徐州彭城为纪念抗击洪水改建的东门城楼,也是苏轼在徐州政绩的象征。此时他在燕子楼上遥想若干年后,后人到黄楼凭吊自己,会不会也像今日自己在燕子楼思念关盼盼一样发出深长的感叹?
最后一句,苏轼就将过去、现在和将来串成一条线,对历史的咏叹延续到现在成为反思,也必将延伸到未来成为现实。只有站在如此宏观的角度,才能突破目前困境的束缚,最终破茧成蝶。苏轼关于燕子楼的梦境颇有“庄周梦蝶”的味道,梦蝶让庄周摆脱了尘世的喧嚣和囚禁,在自己创造的梦中乐园逍遥自在,遗世独立。苏轼却于旖旎缠绵的梦境中顿悟人生真谛,灵魂也因此得到净化和升华,“古今如梦,何曾梦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