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11年底改行做交互设计。当时工作出现很大瓶颈,无力也无心继续,就递交辞呈打算先出去散散心再作打算。有一天回家路上碰到HR同事,她问我是否有兴趣试试公司另外一个岗位,我那时候对离职的未来并无把握,对新岗位也很向往,于是请她帮忙安排面试。结果运气很好,我得到了这份新的工作。
新工作的第一年很不顺利,公司没什么业务可以承接,技能上亦没长进。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况且我本来就没底子,退无可退。后来又意外有了小孩,大半年时间专心当妈妈。直到14年接手了一个新产品的设计,才算摆脱困境。也是在今年下半年,我才想明白一个道理:如果想在这个行业待下去,必须至少保证一到两个月能设计一个产品,这样一年就有八到十个操练的机会,技艺才不会荒废。
写这篇总结时,在微博上看到这么一句话:
互联网行业的人真自信,美工都自称设计师,程序员都自称工程师。
也许现在称自己为设计师还太早,在这个领域,我刚刚起步。作为一个新手,我尝试对今年做个总结。
优秀的设计:简单、优雅
刚入这行的时候,我看过一篇文章,大概讲了这么个现象:
最好的设计,是那些当它还没出现时所有人都想不出它,当它出现后所有人又都觉得理所当然的设计。
最美应用的马力曾这么描述设计:
设计是一项高度挑战的工作。它的门槛在于,优雅的设计成果本身往往很简单,但是找到这条通往简单的路却非常复杂。
优秀的设计大多是简单的,简单到让人误以为谁都能想得到。比如深泽值人设计的雨伞,他对伞柄做了一点变化,解决了在没有雨或避雨时,一手拿伞一手拿重物袋的问题,如果我们直接看深的设计,会觉得这个设计没什么过人之处,但如果我们自己先思考要如何解决这个问题,再去看他的设计,就会感叹他设计的巧妙。(深的设计在文末)
通往优秀的路只有一条:反复操练
设计是个需要反复操练的技能,跟其它绝大多数领域一样,决定一个设计师最后成就的最关键因素是勤勉和坚持。但人们往往低估了设计师背后一次又一次的刻意练习,以为普通设计师的工作没什么难度,而顶级设计师靠的则是天赋、灵感和运气。
交互设计需要掌握哪些技能?
我把一个交互设计师的技能要求分为:
- 硬性
- 对流程图、线框图等交互设计方法能熟练应用
- 掌握设计的基本原则、平台特性及规范
- 强逻辑思维能力,掌握业务需求分析的技巧
- 理解、沟通与协调能力,强文字表达能力
- 软性
- 情感化设计能力
- 美学知识
- 在复杂的约束条件下找到平衡或创新的能力
前者决定设计师是否能在这个行业里存活下来,后者决定设计师的发展空间。前者是对设计技能的纵向深入,后者则是跨领域的横向扩展。前者让设计师制造出易用的产品,后者让设计师创造出能引发人情感上共鸣或创新突破的产品。
我在哪个位置?
从开发转行到设计领域,有优势,也有劣势。优势在于逻辑严谨,交互流程和细节思考比较全面,劣势在于部分基本功不扎实,比如:页面布局主次不够分明、协调性和美感不足,缺少情感化设计能力等等。
德雷福斯模型是一种技能评估模型,我们可以通过它来判断自己的某项技能处于哪个阶段。
德雷福斯模型
2014年我的技能应该是从L1L2提升到L2L3,但还是偏L2。
我的2014&2015
-
2014年最大的改进是形成了自己的设计方法:
- 收集:平时看到好的设计会收集下来,在做新设计时,从素材库中寻找相似的对象,打散并重新组织。
- 学习和临摹:好的设计不仅是收集,有空时拿出来临摹,揣摩其中每个布局细节,重点如何突出,如何呼应和协调等等...
- 反思和调整:设计是打磨和调整出来的。第一稿不对,再做第二稿、第三稿。有的时候自己觉得不对,又不知道哪里有问题,就请别人来帮忙看看,基本上都会有新的思路。
-
2014年的遗憾:
- 页面排版和布局能力欠缺,主次不够分明、整体美感不足。
- 设计更多依赖外界的反馈,有些问题其实可以通过事先询问自己来解答:为什么需要这个元素?为什么是这种表现形式?为什么放在这个位置?为什么不更大点(更小点)?为什么边距不更大点(更小点)?...
2015.02.11补充
前段时间整理了14年自己输出的比较重要的几个设计。先把每个设计的关键图截取出来浏览,再把它们摆在一起浏览,可以通过这种方式发现一些问题。第一个设计是3月份做的,当时基本没有设计经验,现在回过去看,问题非常多。最后一个设计是上个月做的,大概一天时间完成关键界面和流程,放到手机上给用户试用,几个用户体验后都挺满意。
我还记得做第一个设计时,只想着怎么在那个大小的框中把功能填进去。现在设计时,先思考用户的关键使用场景和操作流程,确定页面采用怎么样的框架结构,会有哪几个基础布局页(类似开发中的基类),细化每个页面时则重点考虑信息、操作的主次。
这些经验是书上学不到的。这就是动手练习的魅力,做的足够多,自然会提炼出适合自己的一套方法。
3月 6月 8月 10月 12月 最近
- 2015年的改进:
- 更多的临摹和操练
- 自问自答
其它
2014年在这个领域的阅读,有几本书很值得分享。
精益创业
精益创业精益创业实战
精益创业法是一种通过快速试错获取新产品创意的方法。这两本书前者阐述理论,后者提供更具体的指导。妙的是,它不仅适用于产品开发领域,我们每个人都可以用这种方法去发展自己的人生,把自己的人生当成一个产品来经营,不停地试错来调整自己的人生目标和行动准则,这才是它带给我最大的启发。
微创新一开始我以为这本书讲的是怎么对产品进行“小创新,小改进”,翻过才知道并不是。这里的“微”,不是指创新结果的大小,而是指激发创意的方法相对于传统“跳出框架”发散性思维的方式更“内聚”、“范围小”,作者认为,当一个人关注具体某一情境,缩小范围,比无方向的往外扩张寻找更能产生新创意。
这本书指导创新的两个基本法则,和我们原来理解的创新方法有很大不同:
-
框架内思维:在当下的视域之内解决问题。仔细观察现有的产品,对现有产品内部已有组成部分进行一些有规则的调整来激发创意。(这本书大篇幅列举了这些规则,可以像套用公式一样套用它们)
-
形式先于功能:先设想答案,再去考虑答案能解决什么问题。(不管三七二十一,先对现有产品套用公式得出一个也许很荒谬的新东西,然后去考虑这个新东西有什么优势,能解决什么问题)
这本书给我带来了全新的观点和视野。最后不得不说的是,虽然书中列举了各式各样的例子让人充满信心,但实际应用起来还是困难重重。新创意,固然不是仅靠天赋或灵感来获取,但也不是学会几个规则后就能文思泉涌,要做到创新,最难的地方在于行业的磨砺和积累,反复的思考和试错,以及——些许运气。
重来几十篇短文,花一两个小时就能翻完,书中大量篇章和段落都很有共鸣。一个人必须有坚定的信念和固定的行为准则,表现出来才能自洽和统一,从这本书可以看出作者是这类人。
值得特别记录的是,这本书有句话给我很大触动:
你根本不需要用电子表格、数据库或录入系统去记录这些东西。真正有意义的需求,客户会一次又一次地跟在你屁股后面提出来。你根本就不可能忘记。你的客户就是你的记事本,他们会反复提醒你,会展示给你哪些事情是真正需要去考虑的。
我一惯主张断舍离的生活状态,但看到这句,我才发觉自己还能有更多舍的可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