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阅读的意义

阅读的意义

作者: 白墨公子 | 来源:发表于2018-02-04 19:43 被阅读27次

    一个人的阅读史,就是他的成长史。

    翻看豆瓣读书页面,或者打开书柜的时候,会对过往的阅读感到赧颜——比较起来,从前看的那些书是多么的简单浅显,何以那时竟然读得那么津津有味爱不释手呢?

    而细细想来,又并非不可理解——年少时的眼界、心智都有限,自然看的书也简单。以今时今日之眼界看往时往日之经历,自然觉得浅显。

    关于读书,每个人有每个人的阅读史,非常羡慕的一类人是家有藏书,于是早早接触各类书籍的他们可以打开不同的世界——虽则年幼未必不通书中事,但是书本的影响是深远久长的,并不能以年龄计。

    小学时候读的都是作文书,现在看来也不能算是真正的书了。但是那时候很喜欢读。好在家里大人也愿意买一些作文书给我,甚至有两年都会订阅这方面的杂志给我——那些小学生作文所记所述之事并不知真假,只是与我而言却看到了一些不一样的世界,到现在还记得有一本作文书里有几篇文章都是写的家里重男轻女的事情,看到的时候竟然十分不理解。(此刻再想到这些文章,竟觉得也许其实是大人写的吧?)
    从小学到初中,作文一直写得很溜,也和这些作文书大有关系吧。只是后来搬家、借书出去等原因,那些书和杂志竟一本也没有留下。觉得可惜。

    初中时候学校曾经让每个班借阅图书,奈何分到我手上的书光是书名就很吓人(毕竟那是还是个宝宝),于是不曾读过。那书名是《七个被绞死的人》。

    中考后自己买了第一本书,是蔡智恒的《雨衣》,到现在都觉得这是我最喜欢的他的一部作品。高中时候才开始接触到很多不同的书,看了《红楼梦》,新概念开始流行,于是1-4辑新概念作文也看了很多次,订《萌芽》,也看《花溪》《南风》。青春文学和网络文学开始兴盛,余秋雨也很流行,滋养那时候的青春的,就是他们。只是没想到,这个阅读喜好竟然绵延了很多年,直到后来才慢慢不看。
    那时候贝塔斯曼很火,卓越(后来被亚马逊收购)也很火,同学里有从这两家买书的,我们便会翻看画册,选喜欢的书——高中时候住校了,手上开始有可支配的钱,也终于可以买一些喜欢的书。

    很多人的大学时光是泡在图书馆的,可惜的是我们当时在新校区,图书馆尚未建成,只有一间小小图书室。偶尔去借了几本书看,不习惯来来回回找书,也不习惯看书还要有期限,因而很少去借书。
    那时候依然喜欢郭敬明,在学校附近的书店买了很多他的团队做的书。同时因为可支配的钱更多了,买书之余也订杂志报纸看。而实际上,这些报纸杂志都没完全看完,以至于毕业的时候也舍不得丢掉,几次搬家都非常费力。用了很久才戒掉了买杂志的习惯,并渐渐把杂志都处理掉。
    大一时候有学长推荐了当当网,于是开启了我的网购图书之路。书柜里的书就是从那时候攒起来的。
    至于工作以后,就更不消说了,有很长一段时间,保持着每个月都要买书的习惯,渐渐堆满橱柜,搬家的时候非常之麻烦。书买得多,读得却慢,尤其是后来有了电脑和智能手机,时间浪费了很多。智能手机和KINDLE等等阅读设备的普及又让电子书也风靡起来,读书,竟然成为一件非常艰难的事情。

    早期读书多是文学类书籍,近两三年开始渐渐扩展阅读。当然,这也和大环境有关——突然就开始了一个人人读书、人人学习的时代,每个人都在读书,每个人都在买课,每个人都怕自己被时代抛弃……

    最近的两三年逐渐调整阅读习惯和买书习惯。已经不再像以前一样为了囤书而买书,现在克制买书的次数,能够下单购买的书多是经典书或者口碑书;而阅读,也不再像从前那样随心随性,而是根据每个月的兴趣点选择,并且完成一定的数量。阅读之外,也不满足于“读完”,而是做一些笔记或者书评……

    在做2月的书单的时候,忽然发现没有像以前一样有一些非常想要看的书,瞬间开始慌乱。打开书柜看看从前看过的那些书,似曾相识而又有些陌生。读过的书并非没有意义,它们在无形之中滋养着我们,而我们的成长就在这书页之间累积——从前读的书自然浅显,却如同垒墙,是一本一本,积累到了今天的思想高度和学识水平,在一本一本的阅读之中,才有逐渐清晰的阅读方向。
    而打开书柜之后,忽然也发现,留着实体的书的意义并不大,最重要的,还是那些留存在脑子里的东西,这才是最珍贵的。即便没有原文记得一清二楚,也会在心理上、思维模式上,留下深刻烙印。

    也许阅读本没有意义,是我们赋予它意义。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阅读的意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wsz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