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觉得自己困在某个地方,想动又不知往何处走,或者是知道自己有问题,不管是当下状态不好引起的问题,还是在长远的规划,如自己的想要成为一个什么样的人这些能够战略目标等等不清楚,也导致自己动不了。
从长远来说,由于没有形成战略目标,也就不知道该如何为达成目标去做出什么样的成果,才算是完成了目标,更别说下一步的任务——在执行层面只能做布朗运动。
在短期上,状态不好是被问题困住,不知如何解决,导致产生情绪。在我看来,关键是不明白自己做事情的价值所在。而价值=时间*行为+被动积累。时间每个人都是24小时,有差别的就只有行为,行为由什么决定?想法。想法不同,导致行为差别;行为不同,产生的结果也不同;而结果给他人产生的价值也不同。其次,被动积累的本质是信息、资源交换的效率高低。因此,去往信息、资源密集的地方,努力成为价值交换网络的节点,带来的收获甚至超过主动积累(时间*时间=主动积累)。当然,两者都是为了高效持续地成长,同时也是为战略目标服务的。
你看,在关键问题上没有想清楚,人生最后的差异有多大?有句话说得好,人与人的差别大于人与猪的差别。
这种差别说如何打破并缩小它呢?从根本上来说,究竟要如何思考才会打破?
从短期上来说,我们遇到问题时,如能解决,会用原有方式解决;如不能解决,大约会出现两种阶段:
第一种,思考阶段。如果问题难度刚刚超出一点点,我们会思考,会安排。
第二种,情绪阶段。如果问题难度超出某一范围,我们想不出办法,难受,产生情绪。其情绪状态一般有三种表现形式:
推卸责任。表现:出了问题都是别人的错。
感叹。表现:唉!这个问题不足以解决。
困扰。表现:我该怎么办?
因此,越是问题多的人,就越不思考,越不会提问,越易陷入情绪状态。而基本没问题的人,他们长期进入思考状态,不断挑战当下不能解决的事情。在执行过程中,他们扎扎实实地做事,而不会去考虑比如什么大的人生意义之类的事情。
这就是人与人之间的差异,想要做到像会思考的人一样会思考,就是把你自己从不能解决问题的情绪阶段,回归到能解决问题的思考阶段。
核心目的就是把人的理性调动起来。就是为了启动你的反省心智。
从长期来说,就是要找到如何思考的底层核心:学习,思考,行动,由外而内的思维圈。建立圈层是为了明白:
学习的目的:不是为学习而学习,学习目的是为提供思考的素材。
思考的目的:不是为了思考,而是为行动提供更好的决策。
行动的目的:不是为了行动本身,而是让自己去往自己想要的方向。
因此,在每个人的时间都相同的情况下,改变自己思考的质量,不仅仅是要广度学习,更要进行深度学习。
不要考虑表面的时间问题,而考虑是不是在学习,思考,实践。除了睡觉,任何时间都可学习,包括工作,娱乐你都可从中学习。而不是你以为的工作、娱乐之外的时间拿来学习就叫学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