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起身,要我去妈妈的房间安慰她。在我们这段谈话之前,他应该会说‘我们的房间’,但从此之后,就只会是妈妈的房间了。
我立刻乖乖听话上楼,爬上最后一级时,我转身,爸爸手里拎着一个小行李箱,对我做了一个再见的手势,大门就在他背后关上了。
从此,爸爸从我的童年消失。”
短短数语,但每一个字都像被镣铐禁锢的囚徒。它们缓缓而艰难地从你的唇间走过,铁镣互相撞击的哐当声像极了沉闷的鼓声,一下,一下,在你的心里回响,然后你的心也跟着变得沉重起来。
我一直以为影子很轻很轻,轻到一阵风过,她就会被吹得四散。可是,因为《偷影子的人》,我才突然明白,原来摇曳在光影下的他们承载了我们一生中所有的痛。正如马克·李维在书中写到的那样: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世界,一人一世界,光丽的外表或者强健的体魄并不能表示他人的幸福,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悲伤···这或许就是一个人光环下的阴影。所以没有一个人是最悲哀的。只是你不了解罢了。”
不敢说出口的思念
(一)
对于爸爸的离开,小男孩一直自责,认为是因为自己没有让爸爸感到骄傲,他才离开了这个家。因为担心妈妈,小男孩从不在她面前提起对爸爸的思念。可是,他一直在期待爸爸有一天能回来,能回来看看他和妈妈。
某个周六,爸爸答应要带小男孩外出。小男孩凌晨醒来,给妈妈准备了早餐(因为担心妈妈会难过),然后回房间换上了最好的衣服,还系上了爸爸以前送他的领带。之后,他回到厨房,端坐着等爸爸的到来。可是,那天爸爸没有来,甚至在小男孩之后的童年时光里,爸爸都没有再出现过。
小男孩不明白,为什么爸爸选择以悄无声息的方式从他的童年退场。他也不知道,爸爸为什么抛弃了这个家。他甚至以为爸爸不喜欢他,是因为他从来没有让他值得骄傲的地方。直到某个满月的夜里,在那间小小的阁楼里,小男孩的影子给小男孩看了那张旧照片。那是小男孩出生时的照片,他躺在爸爸的怀里。爸爸眼里的慈爱和脸上的喜悦让他相信,爸爸是爱他的,只是他不知道那份爱为什么突然被藏了起来,他也不知道它被藏到了哪里。
小男孩是想念爸爸的,他总会在每年的毕业典礼上用目光搜寻那个熟悉的身影。他给爸爸写信,像小时候爸爸带着他去邮局给圣诞老人寄信那样,信封上没有写收信人的地址和邮编,他把写满了对爸爸的思念却没有写收件人地址的明信片塞进了邮箱。在他就读医学院期间,每当在急诊室看到和父亲年纪相仿的男性,他的心就会不由得收紧···可是,他从未对人说起过这些。
大四的某个周末,他带着女友回家探望母亲。在那间熟悉的阁楼里,在稀疏的月光下,他袒露了对父亲缺席的悲伤。母亲搂过他,轻声安慰。在两人相拥之际,两个影子重叠在一起,母亲的影子对长大的男孩说出了心底的歉疚。
母亲其实并不希望父亲再次出现,因为她依然深爱着他,他是她唯一爱过并始终爱着的男人。她可以原谅他的抛弃,可是作为女人,她却始终无法原谅他在其他女人身边过得幸福。
那一刻,长大的男孩不再为没有父亲的童年悲伤,他感谢母亲这么多年无微不至的陪伴和关爱,他心疼自己的母亲。
(二)
某次偶然的邂逅,小男孩结识了学校保卫伊凡。在一个阳光明媚的午后,两人坐在学校的长椅上闲聊,两人的影子交叠,小男孩无意窥见了伊凡多年来小心翼翼隐藏的秘密——一个没有母亲关爱,却有父亲皮带抽打身躯的童年。小男孩为伊凡感到难过,尤其当伊凡母亲生前留给他的信件在一次意外的瓦斯爆炸中付之一炬时,伊凡哭了,那个比小男孩大了将近30多岁的男人哭得不能自已。
可是,最让小男孩难过的其实是伊凡的谎言。
伊凡的母亲在他出生时就已过世,那些陪伴了伊凡整个童年和整个青春的信件其实出自伊凡自己之手。因为,伊凡需要这些想象的文字和这些想象的爱去让他熬过阴冷的童年,和捱过父亲的鞭打。
伊凡是想念母亲的,可是他不知道该往何处寄放这份思念。或许他悄悄以母亲的口吻写给自己的那些信只是不希望在另一个世界的母亲会像自己一样,无处寄放对儿子的思念。
小男孩央求妈妈写一份信给当初尚未出生的自己。虽然不希望与人分享妈妈的爱,但小男孩还是悄悄把信塞到了伊凡的工具房里。
后来,伊凡走了。他说,“我终于可以放下不快乐的童年,真正为自己而活了。”
自私的爱
(一)
母亲突然过世,长大后的小男孩感觉自己的心突然缺了一块。
他回到村子,办理母亲的后事。夜里,他爬上阁楼,在那里发现了母亲给他留下的信和一个盒子。母亲在信里说想要感谢男孩的父亲,因为他给了她世界上最好的礼物——小男孩。母亲爱男孩,一直以来都深爱着这个孩子,她为男孩感到骄傲,她觉得自己是最幸福的母亲。
信的最后,母亲说要把属于男孩的东西还给了他,并请求他的原谅。男孩打开盒子,完全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盒子里是父亲这些年来每逢圣诞节和男孩生日时给男孩写的信。
男孩走到窗前,他把母亲的信紧抱在怀里,嘴里喃喃自语,“妈妈,你怎么能这样对我。”然后他看到母亲的影子站在自己的影子旁,一会儿哭一会儿笑,然后渐渐消散在夜色里。
(二)
在上医学院的时候,长大了的男孩遇到了苏菲。在无数次并肩应对医学院繁重的课业和医院里不分昼夜的轮班后,两人默契地选择了在一起。可是,这段感情里,男孩总是显得心不在焉。
苏菲不懂男孩,因为她不知道,曾经12岁的男孩在某个夏季的假期在海滩边邂逅了克莱尔,那个有一双大眼睛,笑声像大提琴,风筝放得很棒的聋哑女孩。当12岁的男孩看到克莱尔用风筝在天空中写下的字样,他想,“能用风筝写出‘我想你’的女孩,真让人永远也忘不了她。”自此,那个名叫克莱尔的女孩留在了男孩心里。
苏菲退出了和男孩貌合神离的关系,之后遇到了懂得珍惜她的男生。男孩重回旧地,寻找克莱尔的踪迹。
故事的最后是完满的结局。
后记
当合上书本的那一刻,我耳边突然响起一个声音,或者更确切地说,是几个声音交织在一起。他们似在叹息,他们在齐声低语,“如果不是ta,最后和谁在一起其实都无所谓了。”
小说有一个悲伤的开始,但有一个圆满的结局。可是,现实似乎恰恰相反。
当我们的心被一个人占据,却依然害怕寂寞似的急匆匆地和另一个人开始一段关系时,我们究竟想要做什么?是接受现实?是逃避内心?还是真的因为心如死水,和谁在一起都无所谓了?可是,如果抱着这样的心态和别人在一起,是不是太自私了呢?
就像每当听到那些貌似感情里的坦诚者宣称自己是感情渣或爱无能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我总有错觉,他们其实是在为自己的不负责任洋洋自得。
可是,我又有何资格指责别人呢?
人性本自私,或许我们都自私地爱过。只不过,那个深藏的秘密一直是我们的影子在为我们背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