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三句话之《秦制两千年》

三句话之《秦制两千年》

作者: freeman_yang | 来源:发表于2022-05-01 22:27 被阅读0次

前言

“三句话“系列,愿景是三句话概括文章精髓。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三句话”,力求客观总结原书表达核心思想,第二部分介绍个人心得,第三部分为其他补充信息。

highlight:本文“其他”部分有几个例子,在最近这段时间看特别有启发,强烈推荐!

三句话

第一句:秦制定义与目的。

定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持续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度。

目的:抑制地方权贵反叛与底层平民反抗,强化中央集权,集中资源。

第一,抑制地方与贵族势力。强化国家对社会的直接掌控,抑制官僚队伍或世家大族的势力。

第二,抑制平民与底层。强化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汲取能力,避免地方形成自主活力。

帝国崩溃,除了外部因素,一般都是由以上两个因素导致。

第二句:秦制高级玩法。

第一阶:“商鞅之道,韩非之术” - 愚民而治

商鞅之道。

原则是“国富而贫治,民愚则易治”,简单说,商鞅认为,民众贫穷愚笨,有助于国家治理。

“商鞅之道”提供了理论,但是将国家与百姓对立起来,未提供具体可操作落地的措施,于是有了“韩非之术”。

韩非之术。

1. 对民众分类与改造。

第一类是需要得到奖赏、表彰,要树为模范的人。包括只知道为官府卖命的人、见识短浅服从权力的人、除了种地没别的本领的人、没有智慧逆来顺受的人、不敢反抗只懂尊上的人、给官府充当耳目的人。这六种人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被压榨疼了也不会叫唤,是韩非心目中最理想的国民。

第二类是需要重点教育改造的人。包括珍惜自己性命的人、追求学问的人、愿意在外谋生的人、能靠头脑与口才吃饭的人、能提剑杀人的人、敢违逆朝廷禁令收容犯人的人。这些人跟第一类人有点相似,但他们有追求,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利于统治者最大限度汲取人力、物力,因此需要好好改造。

最后是第三类人,需要坚决清除,包括战国末期的儒家、口齿伶俐的纵横家、四处游走的游侠、充当贵族门客的人、不种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或聚众讲学,或游走四方,他们有知识、有资源,懂得社会体制的运作规则,对统治者是有害的,而改造他们的成本又很高,所以要尽快除掉。

2. 禁其心、禁其言、禁其事。

禁事、禁言大致相当于不许游学经商和著书立说。

禁心是什么呢?韩非的解释是“远仁义,去智能”,具体说来就是一手控制信息流通,一手灌输错误逻辑。

备注:本文“末尾“其他”部分,有个“五斗米道”的例子,很有意思,感兴趣可以看看。

商鞅之道和韩非之术,过于直接粗暴,下面介绍更高级的玩法:外儒内法。

第二阶:“外儒内法” -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如果人们反抗怎么办呢?以及如何不让自己的吃相太难看呢?汉武帝面对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古代统治者都面临的困境。

汉武帝的策略是盖一层遮羞布,这就是“独尊儒术”。

儒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主张皇帝是上天选择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所以天下百姓应该服从皇帝统治。汉武帝一听,这个理论不错,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力推“独尊儒术”。

第三阶:“科举制” - 不要反抗,加入我们

作者认为,科举制是“秦制”最成功的“进化”。

从隋炀帝创设进士科,到清朝1905年废除科举,这项制度在中国实施了一千三百余年。作为“秦制”最重要的一次完善,科举制度给了普通读书人一种“我有机会进入体制,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分子”的幻象。这种幻象没有年龄限制,每三年举行一次。无论科考失败多少回,只要还活着,似乎就仍有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第一,给了普通人希望,让大家都有奔头,而奔头的终点是官僚集团,形成制度合理性自我强化闭环,大家不是想着反抗,而是想着怎么能混入,自己当统治阶级的一员。

第二,进入官僚集团的路径控制在皇权手里,可以防止官僚集团权力继承。

第三,更高级的是,科举只是幻想。历史学家何炳棣研究发现:“在1871年七品至四品的地方官中有51.2%是捐的官”,也就是,拿钱买官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科举。还有一项针对清代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的统计显示,只有3%-4%的秀才能通过科举取士完成从体制外向体制内的流动。除了清代,其他朝代官僚的主要来源也不是科举取士。本书提到,唐代科举出身的官僚仅占整个官僚集团的16%;南宋嘉定六年,科举出身的官员只占全部官员的26.1%;元代更是科举得官只占3.88%;明朝也是国子监生入仕数量远超科举。正因如此,作者认为,古代科举制的一大功能是给读书人制造幻想。

第三句:秦制如何评价

当处于乱世,诸侯纷争,有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天下,提供和平与稳定,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人们愿意以牺牲一定自由,正所谓“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当社会稳定之后,不受约束的权力到最后又会把社会压垮,所以秦制之后,仍需要更进步的制度,来完成对权力的约束,从而人民过上更自由、更理想的生活。

个人心得

对中国历史政治有了一个认知的新视角,提供了一种主脉络。

其他

有意思的例子

五斗米道“洗脑”

东汉时期用“五斗米道”统治汉中的张鲁就很懂这一点。所谓“五斗米道”是一个道教派别,加入者需要上缴五斗米。这个组织发展信徒的办法是让信徒“有病自首其过”,也就是,生病了,先自我反省。但张鲁不告诉他们,有些病是可以自愈的,这就是在控制资讯。如果有人在自我反省后病愈了,张鲁会说这是反省的功劳,也就是把单纯的先后关系渲染成因果关系。病好了是五斗米道的神力,病没好是自己反省不够,这就是在灌输错误的逻辑。

汉武帝“刻意垄断”

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桑弘羊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均输法”,平均的均,输出的输。所谓“均输”,就是官方在A地低价买进某种特产,转运到不出产这种商品的B地,再高价出售,赚取差价。听起来,这方便了民众生活,但在实际操作中,汉代官员总会凭借权力刻意制造垄断,操纵物价,贱买贵卖,以牟取暴利。比如,有的地方明明生产布匹,官员却不让正常售卖,非要让民众买其他地方转运过来的高价布匹。这本质上是国家对地方物资、民众财富的进一步控制。

刘备玩“通货膨胀”

刘备上台后缺钱,便铸造了一种名为“直百钱”的新货币,代替过去使用的五铢钱,兑换比率为一比一百。新政权发行新货币似乎挺正常,但要注意,刘备发行的“直百五铢钱”绝大多数重8-9克,原来五铢钱的重量一般在2-3.7克。也就是说,刘备铸造的新钱的重量仅相当于旧钱的3-4倍,法定面值却是旧钱的100倍。刘备一手铸钱,另一手控制市场与物价,空手套白狼,迅速从百姓手中汲取了30倍上下的财物。

参考与扩展阅读

得到APP“听书”

相关文章

  • 三句话之《秦制两千年》

    前言 “三句话“系列,愿景是三句话概括文章精髓。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三句话”,力求客观总结原书表达核心思想...

  • 秦制两千年

    郡县制中国两千多年历史,关键就是一个趋势和一个规律:趋势是朝廷汲取百姓资源的手段越来越高明;规律是马尔萨斯人口论。...

  • 读《秦制两千年》

    公众号“短史记”是我比较喜欢读的,文章篇幅不长,观点切入的角度也与众不同。 初次读短史记,还是友人推荐的,一篇写梁...

  • 《秦制两千年》之编辑视角分享:装帧设计

    《秦制两千年》,在豆瓣读书上看到的一本书,作者谌(chen)旭彬,青年作家,原腾讯历史频道主编,在多家媒体发表过历...

  • 书海拾贝:秦制两千年

    学习互助组之家第247期:《秦制两千年》。一不小心,发现足足有20期没有参加,整个读书的数量及输出都显著下降。本周...

  • 乍暖还寒

    ——今日大风,温度骤降。故有所感。 才折叠好的衣服,又抖开了。阳台空旷,风铃鹤鸣曾记得秦制两千年汉月三万里 或者,...

  • 《亚历山大远征记》与《战国策》札记(七)

    秦、赵构难而战。谓魏王曰:“不如齐、赵而构之秦。王不构赵,赵不以毁构矣;而构之秦,赵必复斗,必重魏;是并制秦、赵之...

  • 读书的作用

    最近看了一些书,内容比较杂,有关于历史的,如《秦制两千年》,有小说《三体》还有欧神文集。纸质书阅读很有快感,电...

  • 亘古不变的内卷

    读完《秦制两千年》有两个收获,一个大的一个小的,分别展开讲一讲。 澄清下,所谓“大小”,不是从个人收获的维度来划分...

  • 苏幕遮•秋瑾凭吊

    苏幕遮(范仲淹体)•秋瑾凭吊 两千年,秦制弊。秋雨秋风,愁煞承钵士。春早江南难入寐。还喜梅开,我且一枝寄。 塔山西...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三句话之《秦制两千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pzpyr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