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三句话“系列,愿景是三句话概括文章精髓。
本文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三句话”,力求客观总结原书表达核心思想,第二部分介绍个人心得,第三部分为其他补充信息。
highlight:本文“其他”部分有几个例子,在最近这段时间看特别有启发,强烈推荐!
三句话
第一句:秦制定义与目的。
定义: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且持续两千年的中央集权制度。
目的:抑制地方权贵反叛与底层平民反抗,强化中央集权,集中资源。
第一,抑制地方与贵族势力。强化国家对社会的直接掌控,抑制官僚队伍或世家大族的势力。
第二,抑制平民与底层。强化国家对社会资源的汲取能力,避免地方形成自主活力。
帝国崩溃,除了外部因素,一般都是由以上两个因素导致。
第二句:秦制高级玩法。
第一阶:“商鞅之道,韩非之术” - 愚民而治
商鞅之道。
原则是“国富而贫治,民愚则易治”,简单说,商鞅认为,民众贫穷愚笨,有助于国家治理。
“商鞅之道”提供了理论,但是将国家与百姓对立起来,未提供具体可操作落地的措施,于是有了“韩非之术”。
韩非之术。
1. 对民众分类与改造。
第一类是需要得到奖赏、表彰,要树为模范的人。包括只知道为官府卖命的人、见识短浅服从权力的人、除了种地没别的本领的人、没有智慧逆来顺受的人、不敢反抗只懂尊上的人、给官府充当耳目的人。这六种人吃进去的是草,挤出来的是奶,被压榨疼了也不会叫唤,是韩非心目中最理想的国民。
第二类是需要重点教育改造的人。包括珍惜自己性命的人、追求学问的人、愿意在外谋生的人、能靠头脑与口才吃饭的人、能提剑杀人的人、敢违逆朝廷禁令收容犯人的人。这些人跟第一类人有点相似,但他们有追求,懂得维护自己的利益,不利于统治者最大限度汲取人力、物力,因此需要好好改造。
最后是第三类人,需要坚决清除,包括战国末期的儒家、口齿伶俐的纵横家、四处游走的游侠、充当贵族门客的人、不种地的商人和手工业者。这些人或聚众讲学,或游走四方,他们有知识、有资源,懂得社会体制的运作规则,对统治者是有害的,而改造他们的成本又很高,所以要尽快除掉。
2. 禁其心、禁其言、禁其事。
禁事、禁言大致相当于不许游学经商和著书立说。
禁心是什么呢?韩非的解释是“远仁义,去智能”,具体说来就是一手控制信息流通,一手灌输错误逻辑。
备注:本文“末尾“其他”部分,有个“五斗米道”的例子,很有意思,感兴趣可以看看。
商鞅之道和韩非之术,过于直接粗暴,下面介绍更高级的玩法:外儒内法。
第二阶:“外儒内法” - 表面一套,背后一套
如果人们反抗怎么办呢?以及如何不让自己的吃相太难看呢?汉武帝面对的这些问题,其实是古代统治者都面临的困境。
汉武帝的策略是盖一层遮羞布,这就是“独尊儒术”。
儒生董仲舒提出“天人感应”理论,主张皇帝是上天选择的,权力是上天授予的,所以天下百姓应该服从皇帝统治。汉武帝一听,这个理论不错,有利于自己的统治,于是力推“独尊儒术”。
第三阶:“科举制” - 不要反抗,加入我们
作者认为,科举制是“秦制”最成功的“进化”。
从隋炀帝创设进士科,到清朝1905年废除科举,这项制度在中国实施了一千三百余年。作为“秦制”最重要的一次完善,科举制度给了普通读书人一种“我有机会进入体制,成为统治集团的一分子”的幻象。这种幻象没有年龄限制,每三年举行一次。无论科考失败多少回,只要还活着,似乎就仍有成功的机会和希望。
第一,给了普通人希望,让大家都有奔头,而奔头的终点是官僚集团,形成制度合理性自我强化闭环,大家不是想着反抗,而是想着怎么能混入,自己当统治阶级的一员。
第二,进入官僚集团的路径控制在皇权手里,可以防止官僚集团权力继承。
第三,更高级的是,科举只是幻想。历史学家何炳棣研究发现:“在1871年七品至四品的地方官中有51.2%是捐的官”,也就是,拿钱买官的比例已经超过了科举。还有一项针对清代山西太谷、安泽、虞乡三县的统计显示,只有3%-4%的秀才能通过科举取士完成从体制外向体制内的流动。除了清代,其他朝代官僚的主要来源也不是科举取士。本书提到,唐代科举出身的官僚仅占整个官僚集团的16%;南宋嘉定六年,科举出身的官员只占全部官员的26.1%;元代更是科举得官只占3.88%;明朝也是国子监生入仕数量远超科举。正因如此,作者认为,古代科举制的一大功能是给读书人制造幻想。
第三句:秦制如何评价
当处于乱世,诸侯纷争,有一个中央集权制度统一天下,提供和平与稳定,是社会的一大进步。人们愿意以牺牲一定自由,正所谓“宁为太平犬,不为乱世人”。
当社会稳定之后,不受约束的权力到最后又会把社会压垮,所以秦制之后,仍需要更进步的制度,来完成对权力的约束,从而人民过上更自由、更理想的生活。
个人心得
对中国历史政治有了一个认知的新视角,提供了一种主脉络。
其他
有意思的例子
五斗米道“洗脑”
东汉时期用“五斗米道”统治汉中的张鲁就很懂这一点。所谓“五斗米道”是一个道教派别,加入者需要上缴五斗米。这个组织发展信徒的办法是让信徒“有病自首其过”,也就是,生病了,先自我反省。但张鲁不告诉他们,有些病是可以自愈的,这就是在控制资讯。如果有人在自我反省后病愈了,张鲁会说这是反省的功劳,也就是把单纯的先后关系渲染成因果关系。病好了是五斗米道的神力,病没好是自己反省不够,这就是在灌输错误的逻辑。
汉武帝“刻意垄断”
元封元年,即公元前110年,汉武帝在桑弘羊的支持下,在全国范围内推行“均输法”,平均的均,输出的输。所谓“均输”,就是官方在A地低价买进某种特产,转运到不出产这种商品的B地,再高价出售,赚取差价。听起来,这方便了民众生活,但在实际操作中,汉代官员总会凭借权力刻意制造垄断,操纵物价,贱买贵卖,以牟取暴利。比如,有的地方明明生产布匹,官员却不让正常售卖,非要让民众买其他地方转运过来的高价布匹。这本质上是国家对地方物资、民众财富的进一步控制。
刘备玩“通货膨胀”
刘备上台后缺钱,便铸造了一种名为“直百钱”的新货币,代替过去使用的五铢钱,兑换比率为一比一百。新政权发行新货币似乎挺正常,但要注意,刘备发行的“直百五铢钱”绝大多数重8-9克,原来五铢钱的重量一般在2-3.7克。也就是说,刘备铸造的新钱的重量仅相当于旧钱的3-4倍,法定面值却是旧钱的100倍。刘备一手铸钱,另一手控制市场与物价,空手套白狼,迅速从百姓手中汲取了30倍上下的财物。
参考与扩展阅读
得到APP“听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