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志,可以理解为为自己的行为设定目标。
立志和愿望的区别在于,志向是自己行动的方向。是需要自己付出行为才能得到的。
愿望,是自己想要获得的,并不一定需要自己付出行为,或者自己付出的行为并不必然可以得到。
例如:我想成为一个善于处理家庭关系问题的人,属于志向。我想拥有一个和谐的家庭,属于愿望。
接下来,我们限定一下讨论立志之人的范围。
也就是说,当下,作为人到中年的成年人,已经有了一份自己的工作,并且承担着养家糊口的责任,如何立足当前,找到自己的志向。
内在志向和外在的志向
作为内在的志向,是因为作为成年人,我们本身已经有了相对固定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我们现在是什么样的人?我们要成为什么样的人?已经形成了自己的判断。
作为人来说,内在的志向比较一致。最高的志向也就是成为“贤人”。 而何为贤人?贤人的品质行为是什么样子的?用道德经来说就是遵从“道”的人。遵从事物发展的本质原则的人。
如何知道“贤”是什么,尤其是王阳明认为的“圣贤”是什么?至少需要学习他读过的书。孔子认为的德是什么?老子认为的道是什么?佛家认为的佛是什么?
这个过程也就是致良知的过程,也就是寻找价值观的过程。
至于自己能够修行到哪一步?是贤人,是圣人,是仁人,是君子?是从自己当下的能力往前走的。
就是先认识自己,看到自己旧有的模式,旧有的信念是什么。又知道了正确方向是什么,先修复过往的不够健康的自我感,成为健康的自我感之后,再继续修行下去。
所以,作为内在的志向建立,也就是修心的志向,首先是先学习了解”圣贤“的思想,然后对比现在的自己状态,先看到差别,再重建,再以更高的价值观念作为导向,走向更广阔思想境界。
外在的志向,也可以说是我们想在这个物质的世界成为什么样的人,创造什么样的价值的志向。
内在的志向,比较容易寻找。因为生而为人,对于圣贤的标准基本一致。例如:修炼自己勇敢,耐心。你知道知道什么是真正的勇敢,什么是耐心,自己那些行为符合这些标准继续努力,哪些不符合,我改进。
但是外在的志向,每个人都具有独特的个性,每个人具有独特天赋,每个人具有独特的远景,并且也受到一定的外在环境的影响,和他人的判断,因而随着年龄的增长,更加的难以确定。
并且,对于成年人,已经有了相对稳定的事业,再去思考,外在的志向变得更加迷茫。
外在的志向,首先一定是发自内心的。也可以说是愿景。
但作为中年人最大的困惑可能在于,我真正想做的事儿和我现在做的事儿不一样?我即使想到了真正想做的事儿,我能推倒重来吗?
即使我推到重来,我的家人怎么办?我可以丢下责任,去追寻自己的志向吗?
所以,我觉得成年人对外在志向的建立,首先是对自己的和解。第一个和解是自我价值实现和家庭责任的和解。第二个是”志向“之事和”当下“工作的和解。
以责任为重,自我价值不弃
王阳明曾经劝闭关修行的得道高僧还俗。因其内心还有对亲人的牵挂。这就是心之理。
王阳明自己也曾经在闭关修炼的时候苦苦思考放不下父亲祖母的亲情。所以,他认为这份情就是最真的理。
所以,作为中年人,已经承担的家庭责任就是我们当下的”理“,也可以认为是当下的”志向“。
但自己内心向往的事业也好,爱好也好,一定也需要很多练习和努力。也不必放弃。这些能力,必然也有一部分可以在当下之事中得到锻炼。
如果我们整合好家庭责任和自我价值的关系,也就可以秉持着知行合一的原则,在当下的小事中提炼自己的能力,同时兼顾发展着自我价值。
也许有一天,我们的责任已尽,便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尽情投入到自我价值发展上了。
寻找"志向"之事和"当下"之事的纽带
如果自己已经知道自己真正想要做的事儿是什么了,却没有条件立刻放弃去做。那就可以在当下正在做的事情当中寻找二者的连接。
这一部分,可以参照《优秀到不能被忽视》这本书的内容。
立志的过程
志向,并不一定立刻想一想就知道。也许会思考很久,也许会做了很多事才能找到。
例如,王阳明很小就立志成为圣贤,但最初他的发心并不知道圣贤到底是什么样的。
立志的过程,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也可能立下第一个志愿,做着做着,发现不是真正想做的,就改变了。
例如,王阳明一开始认为圣贤就是征战沙场,建立军功的人。后来,认为圣贤就是在当时的朝代之下,能护佑百姓的人。
立志的过程,也不一定必然是自己心之所愿。也有可能迫于无奈做自己不想做的事儿,但因为做好了,而最终成就自己。
例如,王阳明最早也并不想科举入官,但是因为父亲劝导,如果你想为百姓做事,就要进入可以做事的”平台“,当当时也就是成为官员,王阳明最终走上科举之路。
解除”立志焦虑“
虽然,立志很重要,王阳明也强调立志对于成长的重要性。但是,为寻得志向之前,也并不影响自己学习成长。
和心上学,事上学一样,做好当下每一件小事,都可能是寻得志向的契机。
立大志
王阳明提倡立大志,最大的志向莫过于成为圣贤。这相当于人生的终极目标。
立中志
这相当于修心做事的具体目标。也是实现终极目标的脚踏实地的台阶。
立足于当下的时代,自己当下的情况,自己内心的意愿。
例如:王阳明因明朝的政治现状,想要为百姓做事,希望成为官员。那么就要通过科举。通过科举,可谓他的”中志“。
但放在现在国富民安的当代,每个人实现自我的空间非常大。既可以立志像王阳明那样,成为护佑百姓的”好官员“。也可以为了创造财富价值,成为成功的企业家。或者只为实现自己的价值,像王阳明爱好讲学一样,专心研究学问,创造艺术。甚至,只是为了体验一把,享受美好。
立小志
我们做每一件事儿,都可以有个小的”志向“。也就是所谓的目标感。认真做每一件小事,其实都是这样一个立志,努力实践,获得结果或者接受失败的过程。
所以,从小事入手,培养自己事上练的能力,成为习惯。小事儿做好,慢慢也就会找到做大事的方向。
一个有趣的问题:假如王阳明,生在这盛世,他是否会有新的志向?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