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书中有个‘我’”为题写作文,会“产生”出哪些精彩文章呢?
有的同学善于利用教材中的美文,从朱自清的《背影》中读出一个“我”;
有的同学善于从必读名著中获得启发,在保尔•柯察金身上读到了一个“我”;有的同学课外阅读积累丰富,从史铁生等作家的作品中读到了一个“我”……
书里有个“我”
一个人,一本书,一杯茶;一双脚,一条路,一个远方。【可以将“茶”改为“清茶”,前后句字数相同。既然首段用整句,就“整到底”】
在流转飞扬的文字中,寻得一方净土,栖息情感,微闭双眸,畅游朱自清构筑的一片繁华。寻得共鸣,无畏无惧【“无畏无惧”不妥,与下文没有关系,改成“品味人生”,前后词语也正好结构一致】。
岁月匆匆,日子就这样的川流不息。《匆匆》中提到我们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作者的日子滴在时间的流里,没有声音,也没有影子。他不禁自我反问:“过去的日子如轻烟,被微风吹散了;如薄雾,被初阳蒸融了,我留着些什么痕迹?”【直接引用原文,展现阅读积累,这是在写作中“亮剑”的一种方式】我愕然,对啊,正如他所说赤裸裸地来到这世界,转眼间也将赤裸裸地回去。这不正是我的感怀吗?
每每看到他如此反问,我总能陷入一片寂静的沉默之中,无以自拔。
他的思索何尝又不是我的?十几年来,我如同在沙地上行走,云淡风轻,没有什么足迹。春去春会又来,花落花会再开,时间就是生命每次的轮回吗?【加一句“可我又将轮回到何方?”】
他的《背影》众所周知【“众所周知”应为“广为人知”】,父亲微胖而蹒跚的背影穿越时空,成了父爱的经典镜头。那是在生活重压下渐渐衰老的父亲的背影。每当“目睹”父亲爬月台的那一幕,我总是泪水潸潸。
仿佛那便是我的父亲,而我便是那个远去的孩子。
依然记得刚上高中时与父亲离别的场面,他将我送上公交车,千叮咛,万嘱咐,直到车子开走时,他才悻悻下车,那个身影深深映入我的眼帘,越来越小,直到消失在远方。
从未见到如此深情而留恋的父亲。在我脑海中,父亲总是用铁甲做外衣,用刺刀当武器,用最冷漠的外表来掩饰,眼测不出深度,心望不穿浮沉。然而,在离别时刻,铁甲、刺刀已被融化……
朱自清用细腻的文笔、独特的视角缀住了我的思考,仿佛我便是他,我因他的文章而行,总能寻到一个自己的影子。
他的文字萦绕着肺腑的孤岛,他的书中有一个袒露心事、领略生命的快意的我……【改成“有一个满怀心事、领略生命的我”如何?】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