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幼儿园时,孩子喜欢看的一套英文漫画书,里面的作者模仿小孩子的书写方式,整套书中经常大小写错乱,写错字时还故意涂出好几个大大的黑团团。那时,我们一起看到都会哈哈大笑。
但后来,孩子上了小学,看到他乱涂乱画,总会要求他擦掉重写。后面带了几个学生,教英文写作,一旦大小写或符号没注意,又或者写错时直接画个黑坨坨,就会指出错误,屡教不改就要挨批评。但发现对学生批评指正有效,对自己的孩子效果总不太好。
过年跟老姐一起应老爸要求去桃园除草。她一边随意地扬了几下钉耙,一边抱怨:”种什么树,不如直接买几十斤吃了。废这么大劲,到头来有没有果子都不知道。”我呵呵一笑,只当是过年吃得太多的餐后运动。之后她又一直抱怨老妈啰嗦她的懒,说去年决定搬出去做生意是最明智的。的确老妈一直在我耳边吹风,说我姐小孩子的衣服鞋子学习等等从来不管,回去后吃了饭玩手机,然后自己蒙头就睡。实际上,这种有老妈照顾老爸撑腰的生活我羡慕不已,只是不好意思明说。但能否将关系处理妥当,的确需要些放弃的艺术。
我们经常说有付出才有收获,但学校的小社会里培养出来的生存技能,使得我们的思考回路通常是我要付出时间去学习更多,而不是放弃一些东西以获得更多。所以,我们通常的做法是去索要解法、去维护尊严、去影响他人,而不是放下一些不必要的坚持。
不幸的是,学校越是表现拔尖,就在于鸡蛋里挑骨头的能力越强,特别善于找错误。因为,如果不能从自己的一个个符号、一个个数字运算过程中找出那些可能的问题,我们就得不出那个唯一正确的答案。心思越缜密,越注重细节,成绩就越好,并越容易以此为傲沾沾自喜。
这两种关键能力一旦结合,就会使得这波学校曾经的好学生陷入不幸人际关系的概率大大增加。就像老姐见不得老爸的没事找事,听不得老妈的啰嗦,越是长期相处,越是容易互相找茬,也总期望他人改变,却忘了健康关系的重要性。而我,在与孩子相处时,也不再仅仅是老师与学生,而是妈妈与孩子,需要更多爱的流动。所以,当我过分坚定立场,关系就无法走向健康轨道。
上得了台面的名人事迹里只会提到面对敌人挑衅时,他们挺直了脊背,昂起了头,坚定地拿起来武器,捍卫尊严。却不会写,他们回到家里给爹妈磕头,给媳妇儿说软话,给孩子发糖。任何时候都硬气,收获的只有生气。
放弃证明自己的被啰嗦后的反感体验,而是--
“老妈,我觉得每天有人搞饭的饭来张口的日子太美好了,真想多在家待几天。”
“你又帮我把鞋子洗了呀,水这么冰,以后还是我自己来咯。”
放弃维护何为正确的逻辑思考,而是--
“老爸,你前年种的丑橘太好吃了,但是我只吃到了几个。今年多种几颗吧~”
放弃持续对老姐的批判思考,而是--
“姐,你跟小孩子们变魔术的时候很放松很享受啊,以后快递太多的话就请人吧,好好照顾自己的身体,多享受生活。”
放弃坚持当老师的细节要求,而是--
“宝贝,你做完了吗?我来欣赏一下你的大作。嗯,这里写得太好了!”
... ...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