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画山水序》讲解
宗炳是南北朝时期东晋和南朝南朝宋时人,同时期的有陶渊明、《宋书-隐逸传》有记载。
圣人含道暎物,【圣人心里有正道这个标准,以此来映射身外之物,来看待自身周围的事物,心里有个标准,有自己的判断。,这个标准是道之所存,是道的体现所以叫做含道暎物,用现代的话语,就是遵循事物的规律,明白事物的内涵,来评判事物的发展变化。】贤者澄怀味像。【怀抱之中,总有些尘埃沉渣,需要剔除才能将美好放置进来,有一些混杂不清的东西包括一些想法看法,就是现在讲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三观,需要进行统一调整与捋顺,清澈明净,这样去品味世态炎凉,世间万象,才能滋味出真谛。犹如镜子,每天都要搽拭干净,映入才清晰明亮。】【两句讲了圣人与贤者,所谓圣贤之道。圣人含着道,近于道,贤者能虚怀若谷,又能澄清怀抱,这样看法就是与平凡人不同。】至于山水质有而趣灵,【到了山水方面,山水有其本是质又有趣与灵。质是其本,山的特点是不动,巍然,坚实,水的特点是灵动,各有其趣味。】是以轩辕、尧、孔、广成、大隗、许由、孤竹之流,【轩辕:黄帝、尧:帝尧、孔:孔子、广成:广成子、大隗dà wěi、许由、孤竹,都是贤者】必有崆峒、具茨、藐姑、箕首、大蒙之游焉。【崆峒,在平凉,黄帝曾至此问道于广成子。具茨山在河南新郑有皇帝遗迹。藐姑,[ miǎo gū 在山西临汾市] 。箕首,在山东鄄城尧访许由箕山之下。大蒙,《尔雅·释地》:"西至日所入为 大蒙 。"蒙山,位于今四川名山县。这些圣贤都有在山水间游历。】又称仁智之乐焉。【又称为仁者乐山智者乐水。仁智之乐就是山水之乐。】夫圣人以神法道,而贤者通;山水以形媚道,而仁者乐。不亦几乎?【圣人神思妙化,与道相通,用神气表述道的存在,用精神体现道的运行,用高度的意念,跟随道的运行,将用神思表现道的运行。看到神就看到了道。贤者自然通会这一点。贤者同样是以道来约束自己,行为近乎道。山水在外在形象上接近道,况且,仁者乐在其中,不是也就接近道了吗?圣人以神运行效法道的运行,在神思上与道接近,山水以外在接近道,智者乐山、仁者乐水,仁智之人自然与山水相通,这就接近道了。】余眷恋庐、衡,契阔荆、巫,不知老之将至。【我自己爱好留恋在庐衡山,时常想着荆山、巫山,不知道道老之将至】愧不能凝气怡身,【自愧不能凝聚集神气,来怡养自己的身体。这种气来自于庐、衡,荆、巫,将名山大川的神气,一匡与自己的心中,使自己效法圣贤,俱得仁智之乐,修养身心。庐、衡,荆、巫,等大自然就是道的体现,自己如果能得到仁智之乐自然也就近乎道了。圣人如此,常人也是如此效法。】伤跕石门之流,于是画象布色,构兹云岭。【自愧不能,却又想着行动,拖着脚还要游历石门这些地方,这些地方有自己的追求有自己寄托神思的地方,寄托神思,怡养身体,自然乐在其中。但是老与疾病都来了,于是就将这些山川,的形象画出来,染好颜色,呈现出云山峻岭的形象,可以给自己观看,怡养。】
夫理绝于中古之上者,可意求于千载之下。【事物的事理消声绝迹洇没在中古之上的历史长河里了,还能在千年以后探究其中的奥义,说明事物的道理就是时间再长,只要存在就能探求得到其中的道理。】旨微于言象之外者,可心取于书策之内。【一些微言大义奥旨,在言辞与形象之外,可以用心体会,在书册里得到。奥旨往往在语言形象之外,所谓言外之意,象外之意,这些用心可以体会得到,用书册也可以表达到论述到。】况乎身所盘桓,目所绸缪。【前面两种一是时间长,二是难以琢磨的道理都可以提就到,况且自己经历过的事情呢?自身在山水之间盘桓往来,眼睛整天流连缠绵其中,同样也能用心探究到其中的意义。】以形写形,以色貌色也。【用形象描绘形象,用色彩来描绘色彩。用笔下的形象去描绘自然的形象,依着自然形象的色彩用相应的颜色去描绘笔下的颜色。形色与自然就会相同,自然的形象就会被记录,魏晋时期,山水画处于萌芽到成长的初期,勾线之后再染色,就是单线平涂的方法。我们徜徉在山水之间,达到以形写形,以色貌色的要求也是不简单的。】且夫昆仑山之大,瞳子之小,迫目以寸,则其形莫睹,迥以数里,则可围于寸眸。诚由去之稍阔,则其见弥小。【所谓近大远小,正如昆仑山那么大,我们的眼睛珠子那么小,眼睛距离近了,一个物体都容不下,怎么会看到整个物体的形象呢,况且昆仑山那么大,怎么会能容下?如果站在数里之外,放眼望去,怎可容纳于我们的眼里。这就是,距离物体越远,看到的就越小。因此,画山水时要变焕角度去观察。】今张绡【:[xiāo ]丝织品,相当于绢】以远映,则昆阆之行,可围于方寸之内。【现在我们展开一段丝绡在远处观看,昆仑山和阆苑这些山水阆苑人物都在绡内方寸之间,这样有点意思,相当于现在的取景框,用生丝品绡来观看,估计是可以透过看到影像,是不是直接可以勾画,传移模写。】竖划三寸,当千仞之高;横墨数尺,体百里之迥【[ jiǒng ]迥,远也。——《说文》】。【在这个取景框内看,在绢上画,竖着画,三寸,就相当于千刃之高,横着画数尺,就表现出百里的远近。】是以观画图者,徒【白白地】患【忧虑担心害怕】类之不巧,不以制小而累【妨碍】其似,此自然之势。【用这个方法来画图,就不怕画不好画不精巧,就会不因为画面小,就怕不象,这就是自然的形势。】如是,则嵩、华之秀,玄牝之灵,皆可得之于一图矣。【象这样,那么,嵩山、华山的秀气,玄牝的灵气,都可以在一幅画山表现出来。】【近大远小的观察,也是经常见到的,是眼睛的机能所决定的。现在好理解,在南朝时期,不知怎样?】【绘画不是生搬硬套,远看着就小,近看着就大,那么,山水的灵气怎么表现呢?我们可以在山水中探求其中的神灵之气,这样在多大多小的画幅里都能表现。】
夫以应目会心为理者,类之成巧,则目亦同应,心亦俱会。【应目会心,眼睛看到的,在心里领会,同时心里想的,眼睛里也能看到,从眼睛看到的提炼而成,会之于心,所谓心领而神会。把这种应目会心方式作为绘画的思想,来指导绘画,绘画与自然就相类似,就能画的精巧,看画的眼睛也能有共同的感受,心里也能领会。这里,不管是绘画者还是观画者都会心神相通。就画出了山水的灵气神气,我们对某一山的感受都会有同感,如华山之险峻,黄山之奇幻,如果画不出来大家的感觉,这就相差万里了。同时一种人一类人一个看法。】应会感神,神超理得。【应目会心,而通于神,就是精神,山水画,绘画出的作品的精神高超,绘画的里面的渠渠道道都表现得合理,这种精神或者说是神气,自然是人的感受,是人历径山水陶冶后的精神,精神描绘出来了,山水的道理也表现了出来,这就是高境界高水平。】虽复虚求幽岩【山水】,何以加焉?【绘画已经表现出山水的神气性灵,虽然再去到山水里探求,又用什么来表现呢?就是说,已经表现出了,再到山水之间,就是多余的。】又神本亡端,栖形感类,理入影迹。诚能妙写,亦诚尽矣。【神气本身是没有形的,是人的感受,依靠形状来感受到的,在同一类的事物中感受出的精神,这种精神被描绘到绘画里。就是能达到微妙的描绘,也是尽力描绘了。山水画表现的就是精神。】
于是闲居理气,拂觞鸣琴,披图幽对,坐究四荒,不违天励之藂【[cóng ]古同“丛”聚集】,独应无人之野。峰岫峣嶷,【峰:高而尖的山头,岫:山洞,峣;高山,嶷:高耸出的山。】云林森眇【边远,高远】。圣贤暎于绝代,万趣融其神思。余复何为哉,畅神而已。神之所畅,孰有先焉。【于是就悠闲居住在这里,梳理怀抱,顺畅精气神,就是含道暎物、澄怀味像,喝酒弹琴,展开图卷独自对景而思考,坐在那里探究四面八方,不违背上天给与的山川林木山水,独自在无人的野外,看着高山峻岭,云袖出没,深林远山,在这种环境中,在这种精神状态下,圣贤就会此时在脑海里反应出来,许多妙趣就会在脑海里与神思、精神相通融。我自己又有什么作为呢?身心通畅,神思通达,融会贯通之后,分不清谁先谁后了。好似我自己也成了圣贤,与圣贤无几不分先后了。在山水画里同样如此。】【山水画的就是表现精神,不管用什么方法,都是表现山水和人的关系,两者相互神通,传移模写,以形写形,以色貌色,是达不到通神的要求的。这就要,抛弃固有的观念,将山水的神气纳入怀抱,用山水怡养精神,提升精神境界,达到物我两忘。得到山水之趣之灵之神。】
2024.01.16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