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梁晓声的散文与小说,一篇《有什么孩子就有什么未来》,让我起了感触。
三个故事,说下大概。
其一:
一女人在小区遛狗,小狗拉出一撅屎,女人掏出手纸,弯腰将狗屎包起,捏着走向垃圾桶。
正在垃圾桶旁边收拾垃圾的环卫工不答应了,“不许往垃圾桶里扔!”
“凭什么不许?!”女人生气了。
“垃圾桶不是扔狗屎的地方,是扔垃圾的地方,你懂不懂?”环卫工理直气壮。
“狗屎不是垃圾吗?”
“狗屎人屎,都是屎,是屎就应该扔到厕所里去!”
……
双方各执一词,各不相让,最后发展到拳脚相加。
小区里散步的人、晨练的人、走路的人,纷纷驻足观望,有的真心规劝,有的看热闹作壁上观,有的不知道如何息事宁人。
是的,狗屎究竟算不算垃圾,应该不应该扔垃圾桶?没有人给出颇具权威的说法。
那么,这个问题不解决,似乎这场争吵就没有个结束。
那只闯祸的小狗吓坏了,蜷缩一旁瑟瑟发抖,一个孩子不忍心,在安抚它。
一群大人,无止无休地争吵着,那孩子忽然站起来大喊一声别吵了,在众目睽睽之下,捡起地上包着狗屎的纸包,跑去公共厕所,而厕所就在十几米之外……每一个大人都面面相觑,闭上了他们的嘴。
其二:
一条拥挤的小街,一匹老马拴在水泥电线杆上,电线杆的旁边停靠着一车大白菜。
老白瘦骨嶙峋,太想吃到白菜,于是伸长脖子,去够,可是缰绳太短,无论老马怎么用力,距离白菜总是差那么一点点。
放学的孩子,对老马发生兴趣,围着观看,指指点点,“看那马多可怜!”“它可真瘦啊!”
有个孩子替老马发出抗议,“哎,赶车的,你就不能把缰绳重新拴一下,让你的马吃几口白菜?”
赶车的小伙子,没好气地哄敢多管闲事的孩子,孩子们离开了,可是走走停停,实在不忍心,还是回过头,捧起白菜送到老马的跟前,小伙子看了看,这次没有骂他们。
偏偏这时,出了不好的事情,一辆私家车从堆菜的马车旁边经过,并发生了剐蹭。
不可避免地,车主和小伙子两人发生争执,嘴上谩骂不解恨,城里的车主对着农村的小伙子拳打脚踢,小伙子被打急,揩揩满脸的鼻血,从马车上拔出一把刀,车主吓得桃之夭夭……
交通堵塞,街面大乱……天快黑时,小伙子从派出所里走出来,他最担心的一车白菜居然安然无恙。
那几个孩子,守在马车旁,一个没有离去。他们担心小伙子闹出人命,担心有人牵走老马,担心有人抢白菜。
他们还替小伙子卖出去十几斤白菜,并将钱塞了小伙子口袋。
当小伙子抱起白菜塞给孩子时,他们一哄而散,边跑边说,你以后对白马好一些……
小伙子哽咽着说,我……我再赶着马车进城……就……我就连你们几个孩子也对不起……
其三:
梁晓声那时给大一学生上课。
某节课上,他让学生读散文。
三名女生先后站起来朗读 ,其情感和声调的表现,差别明显。
读罢之后,教室里响起掌声。
他问第二个女生,第三个女生读得如何?回答,“如果我读得及格,那么她理迎获得满分。”
他再问第一个女生如何,回答等于在享受。
第三个女生脸红了,小声说,她从小学三年级就受到过专业人士的朗读指导,以她和前面两个相比,对她俩不公平。
于是,梁晓声建议再鼓一次掌。
他说了一番话。
时代的浮躁,或多或少地折射在学生的身上。而被浮躁浸淫的人的一个特点,那就是不愿意正视别人在某一方面比自己强这样一个事实,听不得别人受到称赞,若要自己再说出称赞的话,那就更难了。
真心地夸赞别人,这是单纯的特征。单纯不应该被曲解为头脑简单,更多的时候证明心灵美好,没受污染,这是难能可贵的。
看了梁晓声写的三个故事,我有两个感触,一是感动于善良与美好,另外一个,就是好的故事一定来自于生活中的细微末节,这就需要我们去仔细体悟和观察。
大美稀声,大象无形。日月星辰的美好,最后必定落在繁琐的烟火凡尘中间。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