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9[传统为4.10]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①也,无莫②也,义之与比③。”
【译文】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没有什么样对,也无所谓错,一切皆由“义”来衡量。
【老彭有话】孔子说,君子对于天下之事,没有什么不能适应,也没有什么固有的模式,他所看重的是是否符合“义”。
讲了不少“仁”,那么“仁”由谁来行?“君子”。如何行?果敢守义,则无所能,无所不能。
自本章始,孔子转向讨论行仁可能出现的状况。
【注释】①适,适合、框架。②莫,模式。③比,比较。前文“君子周而不比”的“比”我们曾翻译为“弊”。但在这里则是比较的意思。
4.10[传统为4.16]子曰:“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译文】孔子说,君子的一切言行都围绕着“义”,小人则始终想着“利”。
【老彭有话】孔子说,君子的言行都围绕着是否符合“义”,而小人则一切考虑是否于已有“利”。
接上章,孔子继续谈君子的“义”。在这里“义”又是一个与“仁”差不多的词汇,大家心里都明白,但就是不好给出定义。不仅仅是我们,其实孔子可能也说不太清楚。所以他才会紧跟着深入地予以解释,“义”是和“利”是相对的,事事处处想的是“利”,那就不是君子,是小人。与天下就不“适”,就有“莫”。
4.11[传统为4.11]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①;君子怀刑②,小人怀惠。”
【译文】孔子说,君子心怀仁德,小人关心私利。君子心存法度,小人讲究实惠。
【老彭有话】为什么会有这样大的不同呢?孔子说这是因为君子心存“仁德”、心存“法度”。而小人不一样,小人心中只有“私利”、“实惠”。因此上,君子什么都行,什么都可。但小人不行,有一点不满意就会大闹天宫。
4.12[传统为4.12]子曰:“放①于利而行,多怨。”
【译文】孔子说,行为做事一切看是否有利于已,那就会引起众怒。
【老彭有话】孔子说,大家一定要记住,要是行为做事一切都要看是否有利于已,那就会引起众怒。(那邻里关系还怎么处?)
小区的公用绿地是大家的,你给挖了自己种菜;大家上班辛苦,早上想晚起、晚上想早睡,你在那儿大声地放音乐、跳广场舞。难怪有人气得要冲你放枪。
【注释】①放,放置。
4.13[传统为4.17]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译文】孔子说,见到贤德就想怎样与贤德看齐,见到不贤德就要自我反省。
【老彭有话】孔子的意思,一个君子,看见贤德的人或事,就想想自己与贤德的距离。看见不贤德的人或事呢,就反省自己身上是不是也有这样的毛病。
本章前后两句说的都是自省。“思”是思自己,“省”更是思自己。
4.14[传统为4.13]子曰:“能以礼让为国乎?何有?不能以礼让①为国,如礼何?”
【译文】孔子说,能靠“礼让”来治理国家吗?当然可以。要是不重视“礼让”的治国作用,那我们谈“礼”干什么?
【老彭有话】“仁”可以来调整人际、邻里关系,“礼让”又是“仁”的一个重要内容。那能靠“礼让”来治理国家吗?孔子说当然可以。要是不重视“礼让”的治国作用,那我们谈“礼”干什么?
为什么“礼”着“礼”着,又凭空多出一个“让”字呢?这里的“让”就是孔子最为推崇的“禅让”。在孔子的心里“禅让”不仅关乎“礼”,更是大“仁”。人与人的相处中,则要“温、良、恭、俭、让”。
【注释】①让,禅让,心甘情愿交付。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