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看到这本书实在豆瓣上。
第一眼就被名字吸引,最直观的感受是:太强烈的画面感。一万亿纵使明白是夸张,那也是苍茫廖远到让人感到悲壮的。白桦总是直挺挺的,像是永远不会弯腰低头的硬汉,任狂风暴雨我自岿然不动。于是一万亿株白桦在我眼前铺排向绵延无尽头的远方,如是亲眼所见,我恐怕要泪流满面了。
翻到作者简介,看到专业摄影师的头衔后,一下子恍然大悟。若要论对画面的组织与选取,对光线色彩的把握与控制,摄影师毫无疑问是最为敏感与精准的。说到底,摄影与文学,都是追求美的艺术活动,根基是共通的。
《我已与一万亿株白桦相逢》:他的镜头是最优美的散文
但是这位摄影师的文笔,仍然令我惊艳不已。如果说要最为简洁贴切的概括一下,那大概是:语言形象如同镜头,层次处理如同电影。这本书以作者自身的感情与思想为主要基调,记录他沿着西伯利亚大铁路漫游的种种经历感触,叙述了与许多过客的某一段交集。叙事性并不强的情况下,那断断续续若隐若现的故事却更令人着迷。由于他们大都只是作者旅程中的过客,深入地了解基本不可能,于是一个人物便可能只有那几句的描述。然而作者的功力便由此可见一斑。即使是这些最平凡的普通的,可能就是我们在街上会擦肩而过的一个人物的形象,他也能为他们营造属于他们自己的画面与氛围。仿佛镜头特写,只有那么短短几秒,却因为那最为突出的形象特征而得以被人记住,让人不禁思绪缥缈,推测起这个人的过去与未来。于是我们随着作者的镜头,见证了那么多人人生的一瞬,好奇他们完整的一生。
作者的叙事风格与语言是同样的,冷淡细致。无论是怎样的人与事,仿佛都不足以惊动他的笔触,让他的语言里掺杂上什么强烈的情感色彩。没有浓墨淡彩的叙述,什么都是淡的,透着那种身在异国他乡的孤寂与冷淡。仿佛从世界中抽身出来,只是不带情感的冷静地审视着整个世界。不论是历经沧桑的妇人还是天真灿漫的孩童,都仿佛黑白照片里的形象,安静地绽放或凋零,姿态优雅,寂默无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