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我们的话会经常引发他人和自己的痛苦呢?开头的这句话让我有了重新拾起《非暴力沟通》这本书的欲望。很早的时候就读过非暴力沟通,而这次用心的重读才让我有了更深的理解,不仅仅是识别和观察我们日常沟通中的暴力因素,更是学会关注自己的需求,做到真正的爱自己。
这本书很薄,只有一百九十页,一个下午就可以看完,但是真正实践起来却是困难重重。在我们的文化中,轻易流露自己的情感总是让人觉得不那么稳重成熟,我们文化中理想的人格是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和泰山崩于前而色不变的君子人格。即便是在当下,网络上仍流传着一句话:长大就是把哭声调成静音模式。在我们成长的过程中我们一直在被教导不要轻易流露情感,这样是危险的,也是麻烦他人的。慢慢的不知道如何表达情绪,也不知道自己有没有情绪。情感一片苍白。这本书和蔡康永的《情商》都在告诉我们有情绪并不可怕,情绪本无好坏,情绪在告诉我们要关注自己的内心、内在需要。情绪是一种信号,照顾好自己的情绪才能舒服的做自己。这就像生理上饿了就要吃东西,困了就要睡觉,累了就要休息。心理也是一样的。我开始关注自己的感受和情感,去思考自己的需要并如何满足自己的需要,我想这才是真正去爱自己,爱自己是一种很开心舒服的感觉。你越是留意自己内心的声音,你越能留意他人的声音。我的爸爸妈妈总是告诉我只有爱自己才有能力爱别人。原来他们说的对呀。
真正的倾听是什么?我想是用心听“言外之意”。不是一言不发默默的听她/他说,也不是热心的给她/他建议。在读到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就是这样做呀。后来我才发现,真正的倾听是用心听她/他,而不是用脑听,因为言语只能反映出冰山一角。倾听她/他的感受,感知其中的需求。这个过程是需要非常大的耐心、关怀和心思,但是就像作者说的一切都是值得的。
非暴力沟通的四步牢牢的印在了我的脑海中:观察,感受,需求,请求。观察是不带评价的观察,放下偏见的观察。感受是慢慢的感受自己的情绪,感受他人的情绪,甚至是帮助他人识别他们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发现他们自己的需求,也是帮助自己发现自己内心的渴求,重获对生命的热情。区分请求和命令,发出请求之前要说出自己的原因和感受哦。
第一次读这本书的时候,我一直想如何使自己和他人的沟通更加顺利,我也运用了这样的方法,还是非常有效果的。但是我也发现这种沟通方式不可机械运用,毕竟是一种舶来品,我们需要慢慢内化,更加有意识的融汇到自身的语言中。另外,我们需要更有耐心、沉下心与他人沟通,达到情意相通。第二次读这本书却让我发现如何与自己相处,如何自我关怀,如何关爱自己。
梁漱溟曾经说人一生要处理三种关系,人和物的关系,人和人的关系,人和自己的关系。我想人和物的关系是:物是帮助更好成为自己的工具,而它也只能是工具。人和人的关系也是我第一次读这本书关注的,如何更好的沟通,更好的理解对方。处理好人和人的关系的基础和根本是处理好人和自己的关系。你很难想象一个内心充满矛盾的人和他人和谐相处。如何自我关怀这也是我第二次读这本书最大的收获,它教会我用心的感受接纳自己的情绪,一步步满足自己的需求,实现内心的平静。
杭州的九溪吧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