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咸阳的兴平市内,曾经有南、北两座塔,人们习惯称这里为“双塔兴平”。其中,北塔古朴雄伟,南塔秀丽端庄,二塔相互辉映,点缀着古城的天际线。可惜,1958年全民大炼钢铁时,南塔被拆除,砌筑小高炉。如今,只剩下“北塔”孤零零地矗立在老街巷之中——
相传,北塔修建于唐代,原本位于清梵寺内,所以最初被称为“清梵寺塔”;宋代的时候,梵清寺改称保宁寺,塔也更名为保宁寺塔。1957年5月,陕西省人民委员会将“北塔”公布为第二批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3年5月,国务院又将这里公布为第七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且专门把名称确定为“清梵寺塔”。
经常路过兴平北塔,但是从未走进其中。2018年9月1日,专程前往北塔,步入北寺巷内,巍峨的古塔赫然呈现在眼前。此塔为七层八棱砖塔,残高38.6米,底部边长4.35米,各层都有砖柱,南北两面有门,上下真假相间,第二、三层还有砖砌的转角和斗拱。塔顶早已无存,塔身略有倾斜,目前经过维修,已经焕然一新。
在北塔的下方,有一扇大铁门,平时都紧闭着。但是,只要轻轻敲门,就会有人打开,里面依然有一座名为“清梵寺”的小庙。相传,清梵寺始建于东汉时期,乃佛教传入中国的第一道场,寺院规模宏大,香火盛极一时。解放初期,寺内建筑完好,后来逐渐毁坏,最后仅存一座北塔。
1984年4月,兴平市人民政府开放清梵寺为佛教活动场所,这里才重新开始吸引周围的香客,但是规模已经不能与过去相比了。如今,在这个不大的院子里,不仅进行着日常的佛教活动,而且也是工作人员生活之地。
从塔下一层的南北两侧,有券形的门洞,可以进入塔内。走进其中,一阵清凉,乃避暑的绝好之地。抬头仰望,原本的木结构楼梯和楼层已经荡然全无,一眼就可以看到顶部。几年前,因为年久失修,经常掉落砖块,鸽子和燕子在塔上筑巢,对北塔造成了很大威胁。如今,经过修缮,光明敞亮。
在塔下的角落里,堆放着两件石刻,面目全非,很不显眼。其实,它们是两个石狮子的下半部分,原本摆放在大门两侧,2015年10月19日被盗,至今上半部分下落不明,只剩下破烂不堪的底座,让人内心难免感到伤心。
在北塔的下方,还有一件清乾隆四十七年(1782)所立的《重修保宁寺并建万寿宫碑》,碑文为楷书,谢天爵撰文,傅应旗书丹,记载清梵寺于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敕赐改额为保宁寺,以及募资补修大雄宝殿和创修万寿宫等事宜。此行匆忙之中,没有看到这块石碑,大家有机会去的话,可以自己寻找一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