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极拳,一个国人皆知的拳术,生于武当,长于各个时代,与每一位热衷于太极的太极者共舞,自清朝传于京城,由杨禄禅祖师创立杨式太极,传至民国时期,由杨澄甫先生广传。众人皆知太极拳,但了解其拳者为数不多,原因在于古人心法不传六耳,能够完整继承太极拳心法体系之人少之又少,自然传承下来的就不多,而且传承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太极拳发展到今天,已经没有多少人关注心法,也不知道心法对健身的重要性。更多的人是对太极拳外形的练习,误以为通过外形练习就可以达到太极拳的健身效果。然而,太极拳经云:“以心行气,以气运身。”只要静心,有明师指导,肯下工夫,肯思考钻研,相信自己,就会有所得。如李亦畲先生所言:心静、身灵、气敛、劲整、神聚。回首当初随师习拳,第一时间接触到了心法,也深知其重要性,却久久功夫不能上身,师父也时常思考,是传授出了问题,还是什么原因?作为学生的我,也在不断的反思。这一路走来,总结出如下几点原因:
第一、过早学习心法。以为师父将心法传授,如法去练,功夫就会上身,实则不然。过早接触心法反倒不是件好事,因为很多基础性的功夫还没有认真的练习,上来就学习上层思想,没有稳固的基础做支撑,容易空谈。所以要稳步、循序渐进,严格按照太极拳的要求:养丹-运丹-用丹的过程,以及地盘、人盘、天盘,层层递进。
第二、人的问题。这个方面就比较广了,许多事情无非都是人的问题,在这里,主要是学拳的目的以及学拳者是否真的用心。古时冷兵器时代,习武大多是为上阵杀敌,保家卫国,也修身养性。而在当代,大多数学习太极拳首当其冲是为了健身,对真正武术的追求早已不比过往。谈到用心,有学拳的心,也有练拳的心,但通常先要解决基本的生存问题,如果连生存都成问题,哪有心思习拳。
第三、太极拳本身就很难。难点在于它里面包含道家的阴阳哲学思想、传统中医学经络以及丹田的运气方法。要把这些合而为一放到拳里,在身体上体现出来,这样一个过程本身就非常的漫长。同时,身边还要有一位细心耐心的老师不断的指导纠正,再加上自身的无限练习与思考,才会懂得一点点。
第四、没有正确的学习太极拳的价值观。学拳练拳时带着一些错误的观念,往往练不好太极拳,如贪图虚名,想成为传人。实际上是否是传人并没有那么重要,重要的是自身功夫掌握了多少,要把精力和时间集中到功夫上,而非虚名。再者,急于求成,练拳就像煮排骨,如果一直用武火煮,不仅骨头煮不烂,锅还有可能被烧干,所以练习太极拳要有耐心、恒心,把它当成是一件终身奋斗的事业,这样就不会着急。其次,太极拳虽好,但不是人人都喜欢,要客观对待,不可强求,择人而授,喜欢的就多学,多练,不喜欢的也勿施于人。
第五、练拳方法的问题。要抓住基本功的练习。无论是拳架、快拳、散手、器械的运用,其功夫的本源都来自于基本功的千变万化,所以结合自身的个人实际情况,加强基本功的训练,把在桩里的东西放到拳里,练通,练熟,练透,则功到自然成。
第六、持之以恒。
以上是我在练习太极拳过程中的一点反思。另外,学拳过程中还发现一个问题,就是对拳论的误解。由于是那个年代的表达方式,理解上容易出现偏差。在这里举一个例子,杨禄禅先生说过的一句话,“占住中定,往开里打”。此前我对“占住中定”有误解,更准确的说是对“占住”两个字有误解。以为有了中定,站在那里站住了就好了,在与别人实际的接手过程中,力小的冲过来会被我的中定弹出,力大的则形成顶撞之势。后来静下心来思考,这里的“占住”并非站立住的意思,而是无时无刻不中定。并且平时练功、走架皆是一个活中定的体现。如郑曼青先生所说:“中乃时中,定无常定”。所以要辩证地看待拳经拳论,结合自己的实际练习,不断思考,不断调整,在实践中检验。
写在后面的话:太极拳学无止境,终身追求,终身练习,当以一颗安静柔和、谦卑、智慧勇敢的心对待,与拳友共勉。
作者:徐高雷 (笔名:十七)师承杨氏太极拳第五代传人
![](https://img.haomeiwen.com/i14028912/d2329506d39b40a2.jpg)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