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传统文字不同,数据可视化是一种依托视觉元素将讯息进行编码、解码的过程。作为数据新闻专业的学生,我读过很多有关可视化原则、可视化误区的相关内容,比如:轻易不要用面积和体积来表示数据,因为会带来误差,影响理解。面积有“缩小数据间差距”的效应,体积也是同样道理,具体原因这里不做赘述,大家或多或少有所了解。那么我的思考是:面积、体积在数据可视化界就彻底成为loser了吗?
当然不是,《the functional art》中曾提到:在表示整体趋势,而不是比较具体数字的差异时,“泡泡”还是比较不错的选择,比如下图是用泡泡看全局的模式,而不是具体比较某两个洲的大小差异。此时,面积缩小数字误差的效应便不再重要了。
图1而我今天要说的还不是这点,我想说的是一种通用的准则:让现实世界来告诉你面积、体积等元素的视觉表达是否合适。
最初使我产生这个观点的是财新的一篇报道,《世界肥胖日|变胖的地球人》,它用体积的形式来展现各国胖瘦的程度。这个作品对于体积的使用给了我一些灵感:人类在日常生活中感知胖瘦时就是通过人类体积层面的维度,所以用这方式展示胖瘦非常直观形象,毫无违和感。
《世界肥胖日|变胖的地球人》而追溯“慎用面积、体积论”的深层原因,就是因为人类在处理一般的数据时,更倾向于处理一维的,比如长度,而非二维或者三维数据,比如面积体积。所以在比较两个圆时,一般情况下,人们潜意思里倾向于通过直径,而很难直接通过面积这二维数据。但是这里就不一样了,因为现实世界中的人们就是通过看体积来理解他人胖瘦的!或许我们可以直接用条形图的长度表示体重数量,但是效果远没有这样直观清楚。
所以,本文我最想说的一个方法论便是:尝试着从现实世界找可视化灵感吧!
因为人们已经习惯于现实生活中那种解码、理解方式,人们在以更加熟悉的方式来理解时,就会更快捷、更高效。我们在做可视化图形时,其实是在寻求可视化的解码模式与现实世界的解码模式趋于接近。
就像《the functional art》中提到,在进行设计时,作者鼓励设计者使用“自然映射”或者物理类推,因为这样,读者很容易感受到其中的关联和运作机制。如设计按钮时,就模仿物理按钮,采用浮雕形式模拟物体等。同样,在进行可视化编码时,依据现实世界真的是不错的方法。
真实世界中人们是通过什么方式去理解他的,我们就用什么方式去视觉编码他。目前我积累了一些典型的例子,下面一一道来:
1、时间
有一篇优秀的可视化作品《创意人才的日常生活》曾被很多人分享和分析。这是将时间编码为圆环来展示每个人的作息。每个圆环就像是一个钟表,极具创新感又非常易懂、高效。为什么?就是因为人们在真实世界中,已经习惯于通过钟表来看时间、理解时间,而这个作品便是依据钟表的形态和方式来编码时间,人们理解起来自然效果很好。
2、面积
下面是两个作品的对比,两者都是用面积来编码数据,但是效果确是完全不同的。左图用面积来表示钱数,右图用面积来表示违建面积。显然现实世界中人们看到的建筑面积就是以面积的形式,“地方大、地方小”本身就是二维状态直观展现在人们眼前,人们理解事物的维度和可视化维度一致,均是二维,因此并没有上述问题,反而直观、清楚。而左图,人们在理解钱数时是一种一维状态,因此左图就会出现前面提到的“缩小金钱差距”的问题,比如左图最左下角45%的资助如果不标数字只看图形就会很容易使人认为这个比例在百分之六七十,至少高于一半。这就是视觉传达的问题所在。
左图用面积编码有问题,右图没问题3、体积
前面已经就《世界肥胖日|变胖的地球人》提到了体积表示胖瘦的可视化编码方式。这里再来说一个将“依据现实世界进行可视化”践行到极致的案例:《图解|7张动图带你看浦东开发开放28年》。这是用体积来表示高楼,现实中,人们已经接受通过体积来了解高楼的方式,因此这种编码对于体积的利用是值得肯定的。为什么说是极致呢?因为他其实就是模拟了现实事物:高楼,将各年份高楼的伫立情况进行了展示。其实严格来说这已经不算可视化编码了,他是一种可视化的极限状态:直接展示实物。换个角度思考,如果我们不具备这种建模的技术水平,直接用立体柱形来表示各个高楼也是不错的选择,因为现实世界人们眼中的高楼是三维,立体柱形也是三维。
来源:https://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20819094、颜色
可视化中颜色的运用大体有两个方面:一是设计感的配色美观、二是颜色作为视觉变量代表某种意义。
配色是一门学问,为了迎合大家的审美,很多设计师选择从现实美景、美图中抽取颜色,运用到整个作品中。还是那句话,人们在现实世界中已经习惯那种颜色搭配,并且认为它具有美感。
从景色中吸出配色方案而作为视觉变量的颜色就更易理解了,比如红色代表中国,也是基于现实中人们的所处的社会环境,无论是中国国旗的颜色还是过年的颜色,红代表中国已经是人们的共识,所以在可视化中,如果用绿色表示中国,红色表示其他国家便会比较违和。方洁老师的书《数据新闻概论》提到过:“世界各国各地区人们因为地域和历史文化差异、宗教背景不同,对色彩的心理感知也各不相同。如黄色在中国古代、印度、古希腊属于皇室的颜色,而在基督教很多教徒心中代表背叛、可耻和卑鄙。”其实这也是基于现实世界而考虑的不是吗?
前两天读书《40位数据设计师访谈录》时,看到荣获多项可视化奖项的信息图表设计师马塞洛·杜阿尔德在采访时曾提到,他的灵感多来自于真实世界,某些物体和图案都可能帮他找到一个解决方案。啊!与大佬想到一处去的感觉真好!虽然我们理解的侧重点不同,不过也算在本文的补充了吧!本文前面侧重的更多是视觉传播功能性的方面,而他可能更侧重设计层面,比如他的作品《亚洲杯足球赛》,因为此次联赛是在澳大利亚举行,所以他依据澳大利亚土著点彩画的启发,将可视化整体设计成如下方式,颇似一张土著点彩画,设计很具有新意。
《亚洲杯足球赛》有时候我们常常看到身边的作品充斥着饼图、柱形图、散点图······这些基本图形,并不是说这些视觉元素有“原罪”,而是反复使用同样的单一的元素不仅会使大众视觉疲劳,而且不创新就永远探索不出更好更惊艳的表达方式。转眼看看国外的优秀作品,为什么他们可以创新出很多优秀的可视化,并且具备良好的传达效果呢?自己想要创新,却又怕读者读不懂怎么办呢?这里我想说的是:试着看看你所处的现实世界吧!巧妙利用它吧!
(作者:果雅迪 中国中国传媒大学)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