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例可以说明一切问题。在经验科学中,它们是最具说服力的,尤其是在军事艺术中更是这样。
战争的唯一不变的规律——矛和盾理论”“战争或战斗的本质就是体系的对抗。
公众需要并喜欢军事读物和影视,只是痛恨“教科书”式的表达罢了。
打仗,可不是个体力活,而是个脑力活,玩的可是脑子。名将,那可都是脑力劳动者。
所谓战术,就是保存自己、消灭敌人的方法手段,或者说是作战行动的方法和手段。
这就是所谓的战术:一曰破、二曰分、三曰围、四曰歼。
所谓破,就是突破,即在敌防御体系中找出一个点,加以攻击而形成突破。其中之重点就在两个字:虚实。虚实可分两种:一是识虚实,就是能分辨何谓敌之薄弱环节。这是作为军队指挥官的一项基本素质,算不上高明。二是造虚实。高明的将领善于制造敌人虚实,也就是说善于调动敌人。敌人被调动,原来不动如山的防御体系才会露出破绽和弱点,这样才能找到薄弱环节加以攻击。
所谓分,就是分割,即形成突破后将敌防御体系分割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小块,可分为实分和虚分两种。实分就是真实地分割敌军,虚分就是假装要分割敌军迫使敌人撤退。无论是真是假,其要点都在于制造态势,也就是在形成突破后制造出一个插入防御体系内部的箭头。
所谓围,就是包围,即在分割敌军后选择其中一块形成包围。其要点在于孤立被分割后的一部分敌军或全部敌军。
第一章 突破
三角防御是防御作战中使用最普遍的一种防御方式,其优点就在于攻其一点,其余两点都能给予有效支援
以正合以奇胜,可见奇能变为正,正亦能变为奇。
第二章 分割
西方军队打仗几乎都有这个通病,一旦侧翼暴露就撤退。隆美尔需要的英军指挥官是这样只懂原则的“专家”,这种“专家”古板而死记书本。如果指战员是个门外汉,命令部队拼死抵抗,隆美尔还不好办。
李世民说:“守之法,要在示敌以不足;攻之法,要在示敌以有余。示敌以不足,则敌必来攻,此是敌不知其所攻者也;示敌以有余,则敌必自守,此是敌不知其所守者也。”
既然进攻是为了使敌人防守,那么分割就是为了使敌人撤退。
正确灵活运用各种战术手段,使得敌军按照我方的意愿去行动,以形成对我有利的战场态势。
从四面八方发起进攻,企图分散我们的注意力,让我们忘记自己的目标是摧毁他。
无论表现方式如何都离不开前述的“虚实”二字,所谓虚则实之,实则虚之,虚实相杂,不可胜穷。
背水阵成功的前提是不能让部队知道你把他们带进死地,要让他们在开打前才知道不打赢就没命。
看出项羽的作战决心非常坚定,在使用兵力上一次性投入大量部队,这保证了强渡成功后其突破点上能迅速投入后续兵力,以强有力的后插保证了突破点的牢固。
大家都是高手。项羽可没指望就凭蒲将军在漳南立稳了脚就能分割包围章邯,要的就是你章邯移动起来,从坚固堡垒里走出来,走出来了才好打你。这就叫虚实,这就叫怎么去调动敌军,这就叫奇正变化。
项羽并没有被楚怀王的“先入关中者,王之”给冲昏了头脑,始终坚持消灭敌军有生力量这一军事思想。那一年他才26岁啊,26岁的人就能有这等境界,可谓战神矣。
第三章 包围
虽然汉尼拔的军队数量少,可他们能在每个局部都形成以多打少,每个局部的优势整合起来就成了全局优势。
骑兵从背后发动进攻的时机。一定要在两翼步兵即将完成包抄的时候发动猛攻,罗马方阵的战斗队形是比较松散的。而要达成这样的效果,至少需要上千次的训练,训练不到位是绝对不行的。
不让对手钻出你的网(防止突围),不让旁人来救援(阻击增援),收紧你的网(压缩)。
夺取空间的战斗中对要点的争夺是为了创造有利态势,而消灭敌军的战斗中对要点的争夺是为了重创敌军战术兵团,所以两者出发点完全不同,在组织实施时就会有不一样的战术手段。
在自己必须要夺取的要点上敢于投入兵力并不惜代价,一旦达到目的,就合理使用兵力来保住成果巩固优势,并没有因为自己取得了一定的优势就滥用兵力,从而规避了所有不利于自己的风险。先胜后战,兵家之要。
第四章 歼灭
作战有时候和钓鱼是一样的,得给鱼儿吃饵才能让它上钩。
作战,亦通音律,跟着敌军节奏走的是败军之将;破坏敌军节奏而不让敌军破坏自己节奏的是高明的将领;而让敌军跟着自己节奏走的是高明中的高明。
歼灭敌军一定要进攻吗?围而饥之,饥而劳之,劳而疲敝之,亦可破矣。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