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常常困顿于与人交谈,今天才顿悟似的明白,或许是我根本没搞清楚对话的目的性。
我误以为对话是为了索取情绪价值,是为了维持团体中某种和谐的氛围,是为了展示个人的优越感,是为了达到某种左右他人想法占据话语主导权的“懂哥”爱好。
所以我曾经不愿意对话,是为了不被别人的坏情绪影响,是为了不想为了维持和谐浪费时间浪费精力不想委屈求全,是为了逃避懂哥的装逼碍眼…
然而当以第三视角去观察对话,我才发现每个人说话的第一要务都是为了表现自己。表现自己的需求,表现自己的价值,表现自己的观点,都是为了表达本身。
而好胜心、求情绪价值、求建议、求氛围其实不是同时出现的,甚至它们单个出现在对话需求中的概率都非常非常少。
聆听者无需假设一个必须要提供一个东西(共情/赞同/情绪支持/可靠建议)才能开始对话的对话前提条件。
聆听者无需提供任何东西而聆听时才成为了真正的聆听者。
而在提供一个东西时,这个人其实是帮助者而不是聆听者。
帮助者要投入、要消耗、要用心,但聆听者不用。
所以我不回避对话却回避对话的原因明确了,不是我厌恶对话,而是误设了说与听的定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