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小年纪的华莉丝穿越大沙漠,来到大姐阿曼家,与阿曼相看两厌,华莉丝出逃来到舅妈家里。
舅妈有着3个孩子,自从华莉丝来到舅妈家里,舅母每天出门会朋友,一个只有三个月大的孩子嗷嗷待哺,舅母毫不理会,只叮嘱华莉丝随便给点牛奶喝就行。
这种冲刺着小孩哭声的生活,让华莉丝对生活充满了迷茫,她的生活就像从一个泥沼走进了另一个泥沼,并没有任何改善。
而华莉丝在舅妈的寄宿生活,一个月的时间里,在一次与舅妈的争吵中结束了。
这次她来到了萨如姨妈的家里。
在非洲这种贫穷家庭,钱才是最有价值的硬通货,她想要赚到钱为妈妈减轻负担,于是她找到了自己的第一份工作,在一个建筑工地搬水泥。
随着建筑工地的结束,华莉丝又做回原来的活,帮助姨妈打扫房子。
华莉丝一路走来,遇到了许多事情,有不怀好意之人,也有冷漠之人,无可厚非,她成长的路上,一路遇到好心人,才能助她一次又一次走过一段段旅程。
看着华莉丝的经历,我想起《孤儿列车》里的薇薇安,她们的旅途都充满了了坎坷和折磨,在每一段旅途里,出现在她们眼前的是一次又一次的阻碍。
尽管如此,她们依然很努力用心地去生活,去为自己谋求生活的机会。
华莉丝在姨母家里听到马瑞姆姨妈的丈夫是索马里驻伦敦的大使,刚好需要给家里找一个女佣,华莉丝立马毛遂自荐,接受这份工作,正式开启了她的外国求生之旅。
到了伦敦,华莉丝人生地不熟,还不会英语,本想着马瑞姆姨妈会像萨如姨妈一样,对自己好,供自己读书,华莉丝只能“困”在这座房子,每天定时定点做饭,打扫家务,每月可以领取一点点微薄的薪资。
华莉丝很渴望读书,她把读书的想法告诉马瑞姆姨妈,遭到马瑞姆姨妈和姨夫的反对,华莉丝不愿意放弃学习的机会,只好每周三晚上偷偷溜出去学习。
有的人甘愿接受命运的洗礼,有的人总要去争取。
华莉丝就是后者,在姨夫驻伦敦大使满四年,要启程回到索马里的时候,华莉丝不甘心带着少得可怜的金钱回到索马里,她想要妈妈可以更轻松一些,她想赚更多的钱。
可是如果她选择启程,她面临的只有父亲的安排,嫁个老男人,过上自己的小家,并不能帮到妈妈,自己之前的所受的苦也白费。
想清楚这些,华莉丝绝不回去,她设计假装丢失护照,为的就是留下伦敦。
然而,摆在眼前更现实的问题,留在伦敦的华莉丝,没有住所,不会英语,也没有工作,她又如何在这个陌生的城市待下去?
常言道:“上天关闭一扇门的同时,一定会给你留一善窗。”
华莉丝有过绝望,就如她所感慨的:“到底老天还要让我经历多少大大小小的折磨,才肯给我一线希望?”
她想要改变,想要前进,想要抓住那冥冥之中为她准备的机会。
在你觉得最困难的时候,往往是你距离成功最近的时候。而许多人在看到那段成功的时候就放弃了。
书名“沙漠之花”取自于沙漠的一种花,它在沙漠里看不到任何的痕迹,下了一场雨之后,它就可以开出遍地的花朵。
华莉丝就像这“沙漠之花”,在来来往往的都市里无声无息,她在等待着雨水的到来,机会来临之时,她就会开出属于自己的花朵。
以上,共勉。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