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红楼梦赏析选编
僧道携玉入红尘    士隐遭祸雨村行(红楼梦读书笔记三)

僧道携玉入红尘    士隐遭祸雨村行(红楼梦读书笔记三)

作者: 漳源牧笛 | 来源:发表于2020-02-14 23:33 被阅读0次

无迹崖  青梗峰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性别:男。清代著名小说家。先祖为中原汉人,满洲正白旗包衣出身。素性放达,曾身杂优伶而被钥空房。爱好研究广泛:金石、诗书、绘画、园林、中医、织补、工艺、饮食等。他出身于一个“百年望族”的大官僚地主家庭,因家境衰落而饱尝人世间的辛酸,后以坚韧不拔的毅力,历经多年艰辛创作出极具思想性、艺术性的伟大作品《红楼梦》。

              作品简介


曹雪芹的《红楼梦》,是以自己和亲戚家庭的败落为创作素材的,因此带有一定的回忆性质;但他创作的《红楼梦》是小说而不是自传,不能把《红楼梦》作为曹雪芹的自传看待。

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清代作家曹雪芹创作的章回体长篇小说。早期仅有前八十回抄本流传,八十回后原稿佚失。原名《石头记》。程伟元邀请高鹗协同整理出版百二十回全本,定名《红楼梦》。亦有版本作《金玉缘》《脂砚斋重评石头记》。

《红楼梦》是一部具有世界影响力的人情小说作品,举世公认的中国古典小说巅峰之作,中国封建社会的百科全书,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小说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兴衰为背景,以贾府的家庭琐事、闺阁闲情为中心,以贾宝玉、林黛玉、薛宝钗的爱情婚姻故事为主线,描写了以贾宝玉和金陵十二钗为中心的正邪两赋有情人的人性美和悲剧美,歌颂追求光明的叛逆人物,通过叛逆者的悲剧命运预见封建社会必然走向灭亡,揭示出封建末世危机。

《红楼梦》具有初步的民主主义思想,他对现实社会包括宫廷及官场的黑暗,封建贵族阶级及其家庭的腐朽,封建的科举制度、婚姻制度、奴婢制度、等级制度,以及与此相适应的社会统治思想即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学、社会道德观念等等,都进行了深刻的批判并且提出了朦胧的带有初步民主主义性质的理想和主张。这些理想和主张正是当时正在滋长的资本主义经济萌芽因素的曲折反映。

《红楼梦》以“大旨谈情,实录其事”自勉,只按自己的事体情理,按迹循踪,摆脱旧套,新鲜别致,取得了非凡的艺术成就。尤其“真事隐去,假语存焉”的特殊笔法更是激起了后世读者强烈的好奇心和窥探欲,各种猜测附会之说愈出愈奇。

附诗:

浮生着(zhao)甚苦奔忙,

盛席华筵(yan)终散场。

悲喜干般同幻渺,

古今一梦尽荒唐。

谩言红袖啼痕重,

更有情痴抱恨长。

字字看来皆是血,

十年辛苦不寻常。

              神化故事阐书源


僧道携玉入红尘    士隐遭祸雨村行(红楼梦读书笔记三)

1、贾宝玉来历(故事来历)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无稽崖炼成高经十ニ丈、方经ニ十四文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geng)峰下。谁知此石(贾宝玉前生)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一日,正当嗟悼之际,偶见一僧道远远而来,生得骨格不凡,丰神迥别,说说笑笑来至峰下,坐于石边高谈快论。先是说些云山雾海、神仙玄幻之事,后便说到红尘中荣华富贵。此石听了,不觉打动凡心,也想下凡到人间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zan ying)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享受享受,于是向那僧道哀求。

那僧道则告诉此石: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魔,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到不如不去的好。

这灵石凡心已炽,哪里听得进这话去,乃苦求再三。二仙知不可强制,便如灵石所愿,大施佛法,便念咒书符,施展幻术,将一块大石登时変成一块鲜明莹洁的美玉,且又缩成扇坠大小的可佩可拿,并刻上“通灵宝玉”四字,之后托于掌上,便飘然而去。

2、此书来历。

僧道携玉入红尘    士隐遭祸雨村行(红楼梦读书笔记三)

“通灵宝玉”投胎入凡后(贾宝玉),经历了人间冷暖、悲欢离合之后,依然入道成石,回到这大荒山无稽崖青埂(geng)峰下。

不知又过了几世几劫,有个空空道人访道求仙,忽从经过,忽见一大石上字迹分明,编述历历。空空道人乃从头一看,原来就是无材补天、幻形入世,蒙茫茫大士、渺渺真人携入红尘,历尽离悲欢、炎涼世态的一段故事。后面又有一首诗:

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

此系身前身后事,倩谁记去作奇传?

道人看后便问石头:“石兄,你这一段故事,据你自己说有些趣味,故编写在此,意欲问世传奇。据我看来,第一件,无朝代年纪可考;第二件,并无大贤大忠理朝廷治风俗的善政,其中只不过几个异样的女子,或情或痴,或小才微善,亦无班姑、蔡女之德能。我纵抄去,恐世人不爱看呢。”

石头笑答:所记若无朝代可考,可竟假借汉唐等年纪添缀;所半世亲睹亲闻的女子,但事迹原委,亦可以消愁解闷;也有几首歪诗熟话,可以喷饭供酒…

空空道人听如此说,思忖半晌,将这《石头记》再检阅一遍,因见上面虽有些指奸责佞、贬恶诛邪之语,亦非伤时骂世之旨,及至君仁臣良、父慈子孝,凡伦常所关之处,皆是称功颂德,眷眷无穷,实非别书之可比。虽其中大旨谈情,亦不过实录其事,又非假拟妄称,一味淫邀艳约、私订偷盟之可比。

随后道人方从头至尾抄录回来,问世传奇。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日《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风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zuan)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并题一绝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僧道携玉入凡间


石头上记载的故事从此开始:

僧道携玉入红尘    士隐遭祸雨村行(红楼梦读书笔记三)

当曰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娼)门者,最是红尘中等富贵风流之地。这阊(娼)门外有个十里街,街内有仁清(人情)巷,巷内有个古庙,因地方窄狭,人皆呼作葫芦(糊涂)庙。庙傍住着一家乡宦,姓甄,名费,字士隐。嫡妻姓封,情性贤淑,深明礼义。家中虽不甚富贵,然本地便也推他为望族了。只因这甄士隐(真事隐)禀性恬濙,不以功名为念,年日只以观花修竹、酌酒吟诗为乐,到是神仙一流人品。只是一件不足:如今年已半百,膝下无儿,只有一女,乳名英莲,年方三岁。

僧道携玉入红尘    士隐遭祸雨村行(红楼梦读书笔记三)

一日,士隐在书房闲坐,看书倦闲,不觉(伏几)朦胧睡去。梦中不知在何方,忽见那厢来了一僧一道,边走边谈。只听道人问僧人:“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那僧笑道:“你放心,如今现有一段风流公案正该了结,这一干风流冤家,尚未投胎入世。趁此机会,就将此蠢物(通灵玉石宝玉)夹带于中,使他去经历经历。”

那道人道:“原来近日风流冤孽又將造劫历世去不成?但不知落於何方何處?”

那僧笑道:“此事說來好笑,竟是乾古未聞的罕事。只因西方靈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絳珠草一株(林黛玉),時有赤瑕宫神瑛侍者(贾宝玉),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換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衷便郁结着一段缠绵尽之意。恰近日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掛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到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因此一事,就勾出多少风流冤家来,陪他们去了结此案。”

那道人道:“果是罕闻,实未闻有还泪之说。想来这一段故事,比历来风月故事更加琐碎细膩了。”那僧道:“历来几个风流人物不过传其大概以及诗词篇章而已,至家庭闺阁中饮一食,总未述记。再者,大半风月故事,不过偷香窃玉、暗约私奔而已,并不曾将儿女之真情发泄一二。想这一干人入世,其情痴色鬼、贤愚不肖者,悉与前人传述不同矣。”

那道人道:“趁此你我何不也去下世度脱几个,岂不是一场功德?”

那僧道:“正合吾意,你且同我到警幻仙子宫中,将这蠢物交割清楚,待这一干风流孽鬼下世已完,你我再去。如今虽已有一半落尘,然犹未全集。”道人道:“既如此,便随你去来。”

甄士隐俱听得明白,但不知所云“蠢物系何东西。遂不禁上前施礼,笑问道:“二仙师请了。”那僧道也忙答礼相问。

士隐因说道:“适闻仙师所谈因果,实人世罕闻者。但弟子愚浊,不能洞悉明白,若蒙大开痴顽,备细一闻,弟子则洗耳谛听,稍能警省,亦可免沉沦之苦。”

二仙笑道:“此乃玄机不可预泄者。到那时只不要忘了我二人,便可跳出火坑矣。”

士隐听了不便再问。因笑道:“玄机不可预泄,但适云“蠢物',不知为何,或可一见否?”

那僧道:“若问此物,到有一面之缘。”说着,取出递与士隐。土隐接了看时原来是块鲜明美玉,上面字迹分明,镌(juan着“通灵宝玉”四字,后面还有几行小字。正欲细看时,那僧便说“已到幻境”,便强从手中夺了去,与道人竟过一大石牌坊,那牌坊上大书四个字,乃是“太虚幻境”。两边又有一副对联,道是

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

            雨村得助去赶考


士隐意欲也跟了过去,方举步时,忽听一声雳,有若山崩地陷。士隐大叫一声,定睛一看,只见烈日炎炎,芭蕉冉冉,梦中之事便忘了对半。

又见奶姆正抱了英莲走来。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便伸手接来,抱在怀中,逗他顽耍一回,又带至街前,看那过会的热闹。方欲进来时,只见从那边来了一僧一道,那僧则癞头跣(xian)脚,那道则跛(bo)足蓬头,疯疯癫癫,挥霍谈笑而至。及到了他门前,看见士隐抱着英莲,那僧便哭起来,又向士隐道:“施主,你把这有命无运、累及爹娘之物,抱在怀内作甚?”(暗示英莲后来悲惨命运)

士隐听了,知是疯话,也不去踩他。那僧还说:“舍我罢,舍我罢!”士隐不耐烦,便抱着女儿撤身进去,那僧乃指着他大笑,口内念了四句言词道是:

惯养娇生笑你痴,菱花空对雪澌澌。

好防佳节元宵后,便是烟消火灭时。

(此诗第一句暗示英莲悲惨命运:被人贩卖,后被薛蟠买去,最后难产至死;第二句暗示甄家元宵节后祸起:英莲丢失,房屋被烧,家人流离失所)

这士隐正痴想,忽见隔壁葫芦庙内寄居的个穷儒一一姓贾名化、字表时飞、别号雨村者走了出来。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原系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父母祖宗根基已尽,人口衰丧,只剩得他一身一口,在家乡无益。因进京求取功名,再整基业。

自前岁来此,又淹蹇(jan)住了,暂寄庙中安身,每日卖字作文为生,故士隐常与他交接。当下雨村见了士隐,忙施礼陪笑道:“老先生倚门伫(zhu)望,敢是街市上有甚新闻否?”

士隐笑道:“非也,适因小女啼哭,引他出来作耍,正是无聊之甚,兄来得正妙,请入小斋一谈,此皆可消此永昼。”说着,便令人送女儿进去,携了雨村来至书房中。小童献茶。

方谈得三五句话,忽家人飞报:“严(炎,暗示后来起火)老爷来拜。”士隐忙的起身谢罪道:“恕诳驾之罪,略坐,弟即来陪。”雨村忙起身亦让道:“老先生请便。晚生乃常造之客,稍候何妨。"说着,士隐已出前厅去了。

这里雨村且翻弄书籍解闷。忽听得窗外有女子嗽(sou)声,雨村遂起身往窗外一看,原来是一个丫嬛,在那里撷(x6)花,生得仪容不俗,眉目清朗,虽无十分姿色,却亦有动人之处。雨村不觉看得呆了。

那甄家丫嬛撷了花,方走时,猛抬头见窗内有人,敝巾旧服,虽是贫窘,然生得腰圆背厚,面阔口方,更兼剑眉星眼,直鼻权腮。这丫嬛忙转身回避,心下乃想“这人生得这样雄壮,却又这样褴楼,想他定是我家主人常说的什么贾雨村了,每有意帮助周济,只是没甚机会。我家并无这样贫宭亲友,想定系此人无疑了。怪道又说他必非久困之人。”如此想来,不免又回头两次。

雨村见他回了头,便自为这女子心中有意于他,便狂喜不禁,自为此女子必是个巨眼英豪、风尘中之知己也。时小童进来,雨村打听得前面留饭,不可久待,遂从夹道中自便出门去了。士隐待客既散,知雨村自便,也不去再邀。

一日,又中秋佳节。士隐家宴已毕,乃又另具一席于书房,却自己步月至庙中来邀雨村。原来雨村自那日见了甄家之婢曾回顾他两次,自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为是个知己,便时刻放在心上。今又正值中秋不免对月有怀,因而口占五言一律云:

未ト三生愿,频添一段愁。

闷来时敛(lian)额,行去几回头。

自顾风前影,谁堪月下俦(chou)?

蟾光如有意,先上玉人楼。

雨村吟罢,因又思及平生抱负,苦未逢时,乃又搔首对天长収,复高吟一联曰:

玉在匮(gui)中求善价,钗于奁(lian)内待时飞

恰值士隐走来听见,笑道:“雨村兄真抱负不浅也!”

雨村忙笑道:“岂敢!不过偶吟前人之句,何敢狂诞至此。”因问:“老先生何兴至此?”

士隐笑道:“今夜中秋,俗谓团圆之节,想尊兄旅寄僧房,不无寂寞之感,故特具小酌,邀兄到敝斋一饮,不知可纳芹意否?”雨村听了,并不推辞,便笑道:“既蒙谬爱,何敢拂此盛情。”说着,便同了士隐复过这边书院中来,须臾茶毕,早已设下杯盘,那美酒佳肴自不必说。

二人归坐,先是款斟漫饮,次渐谈至兴浓,当时街坊上家家箫管,户户弦歌,当头一轮明月,飞彩疑辉,二人愈添豪兴,酒到杯干。雨村此时已有七八分酒意,狂兴不禁,乃对月寓怀,口号一绝:

时逢三五便团圆,满把晴光护玉栏。

天上一轮才捧出,人间万姓仰头看。

士隐听了,大叫:“妙哉!吾每谓兄必非久居人下者,今所吟之句,飞腾之兆已见,不日可接履于云霓之上矣。可贺,可贺!”乃亲斟一斗为贺。

雨村因干过,叹道:“非晚生酒后狂言,若论时尚之学,晚生也或可去充数沽名,只是目今行囊路费一概无措,神京路远,非赖卖字撰文可能到者。”

士隐不待说完,便道:“兄何不早言。愚每有此心,但每遇兄时,兄并未谈及,愚故未敢唐突。今既及此,愚虽不才,义利二字却还识得。且喜明岁正当大比,兄宜作速入都,方不负兄之所学也。其盘费馀事,弟自代为处置,亦不枉兄之谬识矣!”当下即命小童进去,速封五十两白银,并两套冬衣。又云十九日乃黄道之期,兄可即买舟西上,待雄飞高举,明冬再晤,岂非大快之事耶!”雨村收了银衣,不过略谢一语,并不介意,仍是吃酒谈笑。

那天已交三鼓,二人方散。士隐送雨村去后,回房一觉,直至红日三竿方醒。因思昨日之事,意

欲再写两封荐书与雨村带至神京,使雨村投个仕宦之家为寄足之地。因使人过去谓时,那家人去了回来说:“和尚说,贾爷今日五鼓已进京去了,也曾留下话与和尚转达老爷,说读书人不在黄道黑道,总以事理为要,不及面辞了。”士隐听了,也只得罢了。

              士隐遭祸失家园

僧道携玉入红尘    士隐遭祸雨村行(红楼梦读书笔记三)

真是闲处光阴易过,倏(shu)忽又是元宵佳节矣。因士隐命家人霍启抱了英莲去看灯火。半夜中,霍启(祸起,不祥之兆)因要小解.将蓝茬放在一家灯,半夜中,霍启因要小解,便将英莲放在一家门槛上坐着。待他小解完了来抱时,那有英莲的踪影?急得霍启直寻了半夜,至天明不见,那霍启也就不敢回来见主人,便逃往他乡去了。

那士隐夫妇见女儿一夜不归,便知有些不妥,再使几个人去寻找,回来皆云连音响皆无。夫妻二人半世只生此女,一旦失落,岂不思想,因此昼夜啼哭,几乎不曾寻死。看看一月,士隐先就得了病,当时封氏孺人也因思女构疾,日日请医疗。

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纸。此人家用竹篱木壁者多,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掛(gua)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

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収而已。只得与妻子商

议且到田庄上去安身。偏值近年水旱不收,鼠盗蜂起,无非抢粮夺食,鼠窃狗偷,民不安生,因此官兵判捕,难以安身。士隐只得将田庄都折变了,便携了妻子与两个丫嬛投他岳父家去。

他岳丈名唤封肃(风俗,暗指势力小人),本贯大如州人氏,虽是务农,家中都还殷实。今见女婿这等狼狈而来心中便有些不乐。幸而士隐还有折变地的银子未曾用完,拿出来托他随分就价,薄置些须房地,为后日衣食之计。那封肃便半哄半赚,些须与他些薄田朽屋。士隐乃读书之人,不惯生理稼穑等事,勉强支持了ー二年,越觉穷了下去。封肃每见面时,便说些现成话,且人前人后又怨他们不善过活,只一味好吃懒做等语。士隐知投人不着,心中未免悔恨,再兼上年惊唬,急忿(fen)悲痛,已有积伤,暮年之人贫病交攻,竟渐渐的露出那下世的光景来。

可巧这日,拄了拐挣挫到街前散散心时,忽见那边来了一个跛足道人,疯狂落脱,麻屣(xi)鹑(chun)衣,口内念着几句言词,道是:

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

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

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姣妻忘不了。

君生日日说恩情,君死又随人去了。

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儿孙忘不了。

痴心父母古来多,孝顺儿孙谁见了?

士隐听了,便迎上来道:“你满口说些什么?只听见些好"了“好"了。”那道人笑道:“你若果听见“好了”二字,还算你明白。可知世上万般,好便是了,了便是好。若不了,便不好,若要好须是了。我这歌儿,便名《好了歌》。”

士隐本是有宿慧的,一闻此言,心中早已彻悟。因笑道“且住!待我将你这《好了歌》解注出来何如?”

道人笑道:你解,你解。”

士隐乃说道:

陋室空堂,当年笏(hu)满床

衰草枯杨,曾为歌舞场。

蛛丝儿结满雕梁,

绿纱今又糊在蓬窗上。

说什么脂正浓,粉正香,如何两鬓又成霜?

昨日黄土陇(6ng)头送白骨,

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金满箱,银满箱,展眼乞丐人皆谤

正叹他人命不长,哪知自己归来丧!

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

择膏粱,谁承望流落在烟花巷!

因嫌纱帽小,致使锁枷杠

昨怜破祆寒,今嫌紫蟒长。

乱烘烘你方唱罢我登场,

反认他乡是故乡。

甚荒唐,到头来都是为他人作嫁衣裳!

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

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那疯跛道人听了,拍掌笑道:“解得切,解得切!”士隐便笑一声:“走罢!”将道人肩上褡裢( da lian)抢了过来背着,竟不回家,同了疯道人飘飘而去。

当下烘动街坊,众人当作一件新闻传说。封氏闻得此信,哭个死去活来,只得与父亲商议,遣人各处访寻,那讨音信?无奈何,少不得依靠着他父母度日。幸而身边还有两个旧日的丫嬛伏侍,主仆三人日夜做些针线发卖,帮着父亲用度。那封肃虽然日日抱怨,也无可奈何了。

这日,那甄家的大丫嬛在门前买线,忽听得街上喝道之声,众人都说新太爷到任。丫嬛于隐在门内看时,只见军牢快手一对一对的过去俄而大轿内抬着一个乌帽猩袍的官府过去。丫嬛到发个怔,自思这官好面善,到像在那里见过的。于是进入房中,也就丢过不在心上。

至晚间,正该歇息之时,忽听一片声打的门响,许多人乱嚷,说:“本府太爷差人来传人问话。”封肃听了,唬得目瞪口呆,不知有何祸事,且听下回分解。

读后自编注诗:

曹借神化阐书源,

女娲拿石去补天。

弃之一块青梗下,

命运不济遭神嫌。

僧道谈笑山下过,

人间享乐赛过仙。

遂求僧道了心愿,

携入红尘若许年。

三生石畔绛珠草,

食之甘露情末了。

幻警案前来挂号,

只为做人还泪报。

士隐梦幻识通灵,

僧道携玉入红尘。

甄家英莲命不济,

僧欲带走甄不肯。

甄有好友名雨村,

出身官宦胡洲人。

祖上根基已将尽,

志在进京求功名。

奈何家穷盘缠少,

士隐义赠五十银。

正月十五闹元宵,

霍启带女看热闹。

侍者弃莲去入厕,

转身英莲不见了。

恰逢三月又十五,

庙内和尚起灯烛。

一不小心燃纸窗,

烧成灰烬甄家屋。

士隐无奈投岳父,

风俗岳父不济苦。

舍得余银置良田,

倚人檐下日如年。

一朝钱两都散尽,

冷言冷语受人嫌。

巧日道人眼前过,

跛足自唱好了歌,

士隐听后把意解。

一首长诗来附合。

道人称赞解得去,

士隐入道不必说。

相关文章

  • 僧道携玉入红尘    士隐遭祸雨村行(红楼梦读书笔记三)

    作者简介 曹雪芹(约1715—约1763),名沾,字梦阮,号雪芹,又号芹溪、芹圃。性别:男。清代...

  • 雨村真是个虚伪至极的人!

    《红楼梦》中贾雨村第一次出场是在甄士隐见到僧道之后,正后悔没有问两人来历,从而发呆时,雨村从葫芦庙内走出,“见了士...

  • 第4章 冷静客观解读《红楼梦》开篇人物贾雨村

    贾雨村和甄士隐,作为仅迟于“一僧一道”的出场人物,同时揭开了《红楼梦》的伟大篇章。 这里要谈的是贾雨村。 各位注意...

  • 读书打卡

    今天我读的是《红楼梦》 本章讲述了一憎一道捷补天神石入人间,享福贵。士隐接济雨村赶...

  • 红楼梦章节概括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开篇交待《石头记》(红楼梦)的来由:一僧一道携无缘补天之石(通灵宝玉)...

  • 《红楼梦》读品

    红楼梦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回目解析】 甄士隐,一个红楼以外的人物,引出梦境遇一僧一道解说...

  • 《红楼梦》章节概括

    ●第一回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尘怀闺秀 僧论仙草为侍还泪;度脱士隐女未如愿。士隐雨村相结识。英莲丢失士隐出家...

  • 贾雨村与娇杏

    甄士隐、贾雨村就是《红楼梦》发展过程中串联故事发展的线。 甄士隐串虚幻,贾雨村串现实…… 就随便说说贾雨村吧。感觉...

  • 读《红楼梦》杂感:第4回 薄命女偏逢薄命郎 葫芦僧乱判葫芦案

    一、第一回甄士隐和贾雨村聊天时,“严老爷来拜”,甄士隐撇下贾雨村去迎接;这一回贾雨村和葫芦僧说话时,“王老爷来拜”...

  • 再读《红楼梦》有感

    如果贾雨村留五日到黄道日出行有了甄士隐的推荐书,或许雨村不会投靠贾府,贾府日后也不会栽在雨村手里;明明一僧一道就已...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僧道携玉入红尘    士隐遭祸雨村行(红楼梦读书笔记三)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rsf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