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习录》八八:系好第一粒扣子
“工夫难处,全在格物致知上。此即诚意之事。意既诚,大段心亦自正,身亦自修。但正心修身功夫,亦各有用力处,修身是已发边,正心是未发边。心正则中,身修则和。”
阳明先生说:“功夫的难处,都在格物致知上,这也就是之所以必须意诚的缘由。意念真诚,大体上心就能自然中正,身也就自然得到修养。但是中正内心、修养自身的功夫,也各有相应的着力点。修养自身属于已发,中正内心属于未发。心正就是中,身修也就是和。”
《大学》简明扼要地道出了天下学人应该抱持的为学目标,也就是《大学》三纲领——“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在显明高尚的德行,影响和引导民众实践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使人达到最完善的境界。
与此同时,为实现“三纲领”,《大学》明确提出了“八条目”——“格物、致知、诚意、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大学》“八条目”相当于一架梯子,引导后世学者可以拾阶而上,直达“三纲领”——人之为人为学的终极目标。
王阳明指出,人之为学,最难的莫过于《大学》“八条目”中的“格物致知”了。毕竟,万事开头难,凡事一旦入门,便好办多了。问题是入门这件事,实在太难。
孔子教学生,几乎是全透明的,用他自己的话讲“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我”孔子在各位面前就是一个生活在透明房子里的人,没有一丝一毫是隐瞒着各位弟子的。所以,孔子的弟子师从孔子,学的不只是各种科目,更是无所不包的做人做事的学问。子路师从孔子,不仅学做人做事,成为“政事”方面的高手。还顺带着学了音乐,只不过没少听老师的埋汰话。孔子评价子路的鼓瑟技艺——“由之瑟,奚为于丘之门?”——子路这小子的瑟,难道是孔丘“我”教的吗?后来,为了缓和与鼓励子路,勉强说“由也升堂矣,未入于室也”——子路的技术算是登堂了,只不过还没入室罢了。
就像子路学习鼓瑟难以“入室”一样,学者沿着“八条目”的阶梯拾阶而上时,最困难的便是找到与跨过第一级台阶——格物致知。
王阳明在这里,并没有在如何“格物致知”上纠结,而是一带而过直奔“诚意”“正心”与“修身”。毕竟,格物致知与之是系统一体的。抛开“诚意”“正心”与“修身”,过分去解读“格物致知”,难免陷入“穿求文义”一途,难免“只见树木,不见森林”,难免忘记“三纲领”的为学终极目标。
王阳明概括“三纲领”,为天下学人设计了更为直接的“学为圣贤”的目标。时刻盯着“学为圣贤”的目标,去贯通《大学》“八条目”。《中庸》讲“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并直接将“中”“和”定位为天下的“大本”“达道”,认为“致中和”,可以使“天地位焉,万物育焉”——使天地各安其位,万物得以生长化育。
理一下思路的话,要“学为圣贤”,就是要“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结果,就是要求一个“致中和”的能耐,就是要“心正则中,身修则和”,说到底就是要通过“正心”以求“心正则中”,通过“修身”以求“身修则和”。
要“正心”以得心正之“中”,“修身”以得身修之“和”,都离不开“诚意”。
王阳明没有明言,要突破人之为学最难的“格物致知”关,也离不开这个“诚意”功夫。
也就是说,“诚意”是贯穿大学八条目的关键,下以迎“格物”“致知”,上以接“正心”“修身”,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基础。
“诚意”到底“诚”的是什么?于王阳明而言,就是“学为圣贤”的为学目的。于《大学》而言,就是“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的人之为人目标与理想。于我们每个人而言,就是我们什么时候都不该忘记的初心与使命。
“格物致知”就是不忘初心与使命要做好的第一件事——系好第一粒扣子。
朱熹讲“格物”之“格”乃“尽”之意,穷尽事物之理,是为格物。每个事物都有它的“分殊”之理,而这些“分殊”之理,又有一个共同的来源——“一理”,要穷尽“一理”,先要穷尽“分殊”之理,“格物”待“格”之物,不仅包括有形的自然物,也包括社会现象和人伦道德,包括人觉察到、觉察不到的一切物。
正因为有这样的见识,朱熹才会有“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神来之笔。这是一个在读书中找到无尽乐趣的老学究。
王阳明循着朱熹的路子“格”过一把竹子,每每想到要“格”尽天下物的“殊理”,才能见“一理”,王阳明就会感到头大。在“格”竹子“格”到发烧病倒后,他忽然看见了另外一条路——格物致知之上还有个“诚意”。
为学者见自己的“诚意”之时,正是他“明心见性”之时。倘真能“明心见性”,自家心体不就像被擦拭过的明镜一般“随感而应,无物不照”了吗?
于是,王阳明找到了另外一条路径,那便是“心即理”,“格物致知”就是先求一个诚意、正心,通过不断地“去人欲,存天理”,得一颗如明镜一般可以“随感而应,无物不照”的自家心体。
左旋也好,右旋也罢,系好为学的第一粒扣子就好!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