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个值得教育者注意的问题:
在学校读书的孩子都觉得自己身处于激烈的竞争环境之中。
理想的班级应该是一个密不可分的整体,每个学生都觉得自己是这个整体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教师应该确保将竞争和个人的野心控制在一定程度。
有的学生看到别人遥遥领先就会心生嫉妒,他们或不遗余力地奋起直追,或陷入心灰意冷之中,仅凭主观感受去看待事物。
这也是教师的建议和指导如此重要的原因。教师一句恰当的话就可能将沉迷于竞争的学生引向互相合作的正途。
制订适当的班级自治计划对加强学生的合作精神有所助益。我们无须等到学生准备完善才去制订这项计划。我们可以先让孩子观察班里的情况,鼓励他们提出自己的建议。如果在孩子还没有适当的准备下就贸然让他们实施自治计划,我们就会发现他们的惩罚手段和力度于教师有过之而无不及,他们甚至会运用权术为自己谋求好处和优越感。
在评价孩子在学校所获得的进步时,我们应该统筹考虑教师和孩子的意见。
有一个事实非常有意思,孩子在这方面有着惊人的判断力。他们知道谁拼写最好,谁最擅长画画,谁运动最出色。他们能够很好地给对方打分。虽然他们未必能够做到十分公正,但是如果他们能够意识到这一点,就会尽量做到客观公正。
在评价方面最大的问题就是学生的妄自菲薄。很多学生永远觉得自己不如别人,而事实并非如此。这就需要教师矫正这类学生的错误认识,否则,这会成为孩子对自己固定不变的评价。孩子一旦有了这种看法,那么他们将很难取得进步,只会踏步不前。
在学校里,孩子的学习成绩总是分为这样几个级别——要么优秀,要么糟糕,要么居于平均水平,这种大体的格局一般不会有太大变化。
这种状态与其说反映了他们的智力发展水平,不如说反映了孩子心理态度的静止惯性。它表明孩子自己局限了自己,在经过若干挫折后便不再抱乐观态度了。
但有些孩子的成绩也会出现一些波动。这一事实很重要:它表明孩子的智力水平并不是天生的、一成不变的。学生们应该明白这个道理,并将这一认知运用到具体的学习中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