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简书电影西南石油大学
从《摔跤吧,爸爸》到《摇摇晃晃在人间》

从《摔跤吧,爸爸》到《摇摇晃晃在人间》

作者: SEVEN_24 | 来源:发表于2017-08-13 02:11 被阅读37次

看《摔跤吧,爸爸》的前半部分的时候一度认为这会演变成一个教育悲剧,因为见过太多家长把自己未完成的心愿寄托在自己子女身上,而摧毁他们自己的梦想的例子。如今多少家长不顾子女的个人意愿,逼着他们学钢琴,学舞蹈,学绘画……不置可否的是父母都是为了孩子好,但这样的方式是否真的合适,是否会造成负面影响?

从《摔跤吧,爸爸》到《摇摇晃晃在人间》

无论是好是坏,我相信谁都无法给出一个肯定的答案。

不过令我感到庆幸的是,这部电影结局是美好的,父亲和女儿都获得了各自的成功,观众也感到满足,不用带着悲伤的情绪走出电影院。

然而现实中这样的幸运却不常常发生,当我们看到一个成功的案例的时候,同时也忽略其背后有无数失败的个体的衬托。回过头来再想想,如果吉塔在父亲的训练下没有成功,她的命运又将如何发展?

当然幸运的不只是吉塔能够拿到摔跤比赛的冠军,还有父女能够达到志趣相投,父亲所强迫的刚好能成为女儿所喜爱的并能够不懈奋斗,况且要让一个女生顶着舆论压力去摔跤实属不易,不得不说这太过于理想化了。

以上是我看完《摔跤吧,爸爸》后产生的想法,可是当我看完张昕宇梁红夫妇的《我们的侣行》后,不得不承认我错了。

所有观念和行为都是建立在文化历史背景的基础上,在印度女权还处在比较落后的地位。片子中讲到印度的妇女遭到泼硫酸,理所应当的怜悯并不存在,有的只是蔑视,因为当地人认为,她们被泼硫酸一定是因为她们做了什么坏事,所以理应受到惩罚。除此还有就是“童婚”现象的普遍存在,即便官方宣称抵制“童婚”,可是事实大家从来都是闭口不谈。所以《摔跤吧,爸爸》中的马哈维亚把孩子送去摔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应该是打破了传统,是思想进步的表现。

从《摔跤吧,爸爸》到《摇摇晃晃在人间》

倘若吉塔和巴别塔没有走上摔跤这条路,也许就会和她们的朋友一样,年满14岁就被嫁出去,成为一个大自己几十岁的男人附属品,从此人生便无自由可言。

从《摔跤吧,爸爸》到《摇摇晃晃在人间》

当然不是所有人都有像马哈维亚那样的父亲,也许只是很少一部分。女权的没落让我看到一个落后的文化,一个缺乏对人基本尊重的道德观念。

同样让我看到女权的影子是《摇摇晃晃在人间》。

从《摔跤吧,爸爸》到《摇摇晃晃在人间》

一个先天脑瘫的农村女诗人,余秀华因为《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一诗一时走红网络。她为了结束自己不愉快的婚姻做着一次次的挣扎,原因就是因为她是一名残疾人所以离婚对于她来说是令人不敢想象的,似乎让人产生一种畸形的疑问:她有什么资格谈离婚?她曾亲口说过:要我不是残疾,我早就把婚离了。不得不承认男尊女卑的思想依旧存在于我们的农村,况且还是一名脑瘫患者。结果是令人惊喜的,余秀华凭借自己的抗争,成功离婚,她的胜利让我看到了希望,这样的希望同时也鼓舞着同样受到压迫的其他人,她想我们传达出这样一个信号:只要你向往自由,自由就掌握在自己手里。

从《摔跤吧,爸爸》到《摇摇晃晃在人间》

不过这部电影给人留下一个巨大的遗憾,遗憾是故事并非完美结束,她虽然摆脱了法律上婚姻的束缚,却还逃不出精神上的枷锁,她说:最大的恐惧是离婚了和没离婚以前感觉差别不大。也许她所要面对的真正挑战其实是长期以来麻木的灵魂约束。

从《摔跤吧,爸爸》到《摇摇晃晃在人间》

最大的不幸不是深处不幸,而是深处不幸而没有反抗,以及反抗胜利后依然是个失败者。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从《摔跤吧,爸爸》到《摇摇晃晃在人间》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qssrx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