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老爷子和老婆婆相依相偎已有五十余年,一直住在乡下,打理着自己的一亩二分地,过着粗茶淡饭、妇唱夫随、自给自足的日子。
这样的日子很简单,却透满了无限的温情。
屋前有一块小菜园,张老爷子刨地,老婆婆下种子,菜园里总是长满了应季的蔬菜瓜果。老婆婆有一双巧手,把吃不完的菜晒成菜干,或者做成美味的酸菜,养了一群鸡鸭,还养了一头白白胖胖的猪....…
老两口总挂念着城里的儿子,担忧着他们吃不到绿色蔬菜,隔三差五的去镇上给他们捎点菜去。他们耗尽了一生心血,培养了两个优秀的儿子,他们都在一线大城市过着很好很富足的生活,住着高档住宅,出入高档轿车……
这样的生活,老两口很知足也很快乐,儿子们的成就也是他们内心里的自豪和抚慰。张老爷身体硬朗,还可以做点手工活,上山砍些竹子,制成菜篮子,饭沥子,晒干菜的竹板子......
他的手工制品不光质量好,做得好看,价格还便宜。每逢集市都会卖光,挣个100来块。老婆婆也不落下风,做成的菜干,各种坛子里的菜,吃不完的就卖掉,也还有人上门去买她做的菜。一月下来,老两口还能攒下一些钱存着。
他们从来都不想麻烦儿子们,也从来不找他们要一分钱,总是无怨无悔的为他们做着力所能及的事情。
直到有一天,时光的车轮,突然转个弯,分了个叉,老婆子犯上了不治之症,失去了自理能力。张老爷子不光要照顾老伴,还不停的织竹篮子,甚至比以前更拼了。
为了给老伴治病,老两口的积蓄也花完了,相比于老伴的生命,这点钱又算什么?张老爷总说:“只要能留下我的老婆子,我做什么都乐意”。
张老爷独自死扛着,不想给儿子们添负担。他总说:“儿子们要供房,供车,还要供孩子们上万元的辅导班,哪还能供着我们……”
奈何张老爷子再不舍,老婆婆还是丢下了老伴撒手人寰。张老爷的精神头也被老伴一并带走了,整个人无精打采。再也吃不到老伴热乎的茶饭,再没有人给他洗衣服,晚上也没人陪他说说话,孤单寂寞排山倒海似的袭来。
张老爷子想老婆婆想得慌,没有老伴的生活,瞬间没有了任何意义。他总是一个人呆呆的坐在那堂屋里,怔怔的望着远方,抽着老烟斗,飘不尽寂寞。老伴的离去,仿佛是抽走了支撑他生命的支架,他不能习惯没有她的日子,特别是在这样害怕孤单的谆谆暮年。
慢慢的,张老爷身体也垮了。村里人都说,张老爷也快了,兴许是老婆婆要把他接走了。
也许吧,张老爷不怕,也无所谓。他心里想着:“等我死了,还可以继续去寻回我的老伴呢!”这么想着,他竟然像个孩子一样的开心的笑着。
后来,大儿子回来把老爷子接城里去了。他们都忙于工作,平时,就让老爷子一个人呆在四四方方,冷冷清清,一点乡里乡情味都没有的的房子里。
张老爷呆呆的坐在阳台上,痴痴的看着眼前一栋一栋的参天大厦,川流不息的人群,车流.....
他不知道城市原来这么繁忙,也不知道为什么城里的人都这么忙,连说说话的时间都没有,而且还总是嫌钱不够花。想着他和老婆子的日子,不用什么钱,不也过得很逍遥快活吗?
他不由得发出一阵叹息,心里无边无际的孤寂无处述说。他又掏出他的老烟斗,刚忘情的吸上几口,又赶紧湮灭了它。弄脏了房子,儿媳妇又会不高兴,省得又给他们小两口添了堵.....
张老爷子习惯不了城里冷冰冰的生活,可也别无选择。没有老伴,到哪里都是度日如年,身体已大半截入土,过一天是一天。
只是,大儿子这里呆了快一个多月了,大儿媳妇有些嫌弃,总催促着让老爷子去另一个城市的小儿子家,老抱怨为啥老幺还不接到他们那里去,老抱怨自己没有时间照顾这个老人,老抱怨自己花销大.....
后来,老幺和幺儿媳妇把老人接走了,老人又开始适应另一个城市的生活。还是没人陪他说说话,陪他出去走走。大的忙于工作忙于聚会,小的忙于游戏,忙于老人看不懂的很多很多新玩意。
孤独的夜里,忘着远处的灯火通明,老人搞不懂,为啥这么热闹繁华的城市,就是感觉不到生活的温度........
再后来,老人便像皮球一样的被踢来踢去。两家都极不耐烦了,甚至因为这个老人互生嫌隙,互相推托,都说自己没有时间照顾老人,也说自己这里不方便.....
老人看在眼里,痛在心上,他不懂自己到底麻烦了他们什么?没有用过他们的钱,没有要他们端茶送饭的伺候过,没有要求过他们任何什么。自己腿脚不利索了,即使一步步的移着,也要做自己能做的事。他只不过是像条狗一样的占了一个窝的地儿!
他在心里庆幸老婆子比她走的早,是他尽心尽力的照顾着。不然她活到我这般,该有多难过,多伤心啊。张老爷子在想啊,要是哪一天自己移都移不动了,卧病在床,自己又会是哪般情景呢?
他不想去想,怕更失望,想着自己和老伴费尽心血培养出来的,一直引以为傲的儿子,原来,连为人最基本的这点品德都没有,他寒彻心扉。
老人虽然没有读过什么书,可明白的道理可不比那些满腹经书的读书人少。他决定用一个计谋好好的教训他们一下,好好的给他们上一课。
这天,老人颤巍巍的拿起纸和笔写了这样一封遗嘱:“如今,我身体每况愈下,特委托我的代理人对自己的40万存款做好安排。我有两个儿子,现由他们轮流照顾,哪个儿子照顾的时间长,分得的财产就更多。他们照顾我的时间,我会在我床枕头下面的红本子上做好登记。另外态度更好的一方,我会额外给予一些,委托我的代理人按照我的遗嘱执行。”
那天,在大儿子家,老人说要出门一趟,故作一本正经的样子。大儿媳不高兴了,愣自说着:“我们没有时间陪你去哪里,你好好在家里呆着吧,到外面出了事,我们可没有时间也没有钱去给你处理呢。”
大儿子也凑过来,附和着说:“是啊,爸,还是呆家里吧,等下摔跤了麻烦大了。”
张老爷照着心里设想好了的话说着:“没事呢,昨天我打电话约了一个人,我们就在楼下的花园里坐坐,不用你们担心,我有拐杖呢,不会有什么事的,你们忙你们的吧。”
说完老人准备出门,故意把袋子里的遗嘱抖出来,好让他们看到。这样的遗嘱他写了两份,一份用在这里,另一份准备到时候用在小儿子家。他并没有那40万,连4000都没有。不过,他收到的效果却是意想不到的好。
等他回来,大儿媳妇像变了个人似的,满脸笑容的接过他手上的拐杖,把他扶到饭桌上。这时,饭菜已经都做好了,还破天荒的有说有笑的问张老爷,喜欢些什么?需要些什么?饭后还为他泡好了茶,端来了洗脚水,还和他说说话.....
老人心里说不出的苦涩,这是他的遗嘱起了作用。他们越来越好,可老爷子越来越不适应了。他们不赶他走了,他不知道自己是该高兴还是伤心呢?
尽管大儿子家再也没有要嚷着送他走,可老爷子还想去小儿子家试试。大儿媳妇堆着一脸笑劝着老爷子说:“哎呀,爸,你还去他们那里干嘛呢,你看看,他们连个电话也没有,也不说起要接你去,你去受那气干嘛,你就好好的呆在我们这里吧。”
张老爷子听着他们的话,很是刺耳,也故意回着:“我知道你们好 ,不嫌弃我,这段时间你们把我照顾得挺好的。不过,我也好久没有看到幺儿了,他们不来看我,那我去看看他们吧,老大你抽个空送我去吧。”
大儿子听着也同意了老人的想法,他赶忙说着:“好吧,爸,我现在就送你去,如果你在他们家呆不好,我随时就去接你。”
他们两口子也想着老人这一去肯定会呆不长,他们知道那两口子对他的态度。
老人来到了小儿子家,一切如他料想的一样,当他也实施了他在大儿子家的计划后,一切也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甚至还胜过了大儿子他们的态度。幺儿还给他添置了按摩器,买了席梦思床垫.....
他们只有一个目的,就是怎么让老人在他们家留下。
最后,事情竟然起了戏剧性的变化,两家竟然开始了抢人大战。谁也不明白,为什么对方的态度起了那么大的变化,他们各自以为知道了一个对方不知道的秘密,又各自守着这个秘密,生怕让对方知道了.....
而这些只有老人心里明白,明镜似的明白。他最不明白的是:什么时候金钱的作用尽是这么神奇,这么巨大?它能使多少好好的人就变成了人模鬼样啊!
如火如荼的抢人大战就那样一直没有消停。
终于有一天,老人觉得时间到了,该给他们好好上一课了。他吩咐这四个剑拔弩张的人坐下来,他说他有些事情要交代。双方立即停下争执,于是,老人讲了那番经过,讲了他的计划.....
说到最后,老人摸了一把眼泪,缓缓的又说道:“还好啊,你妈不在了,要是她看到我们含辛茹苦培养的两个好儿子,两个我们一直开口闭口很优秀很自豪的儿子,是这么对待他们的老父亲,她该会多伤心啊!你妈走了,我也不在乎能活多久了,我希望在我的有生之年能再好好教导你们一番,就像你们小时候那样的好好的给你们再上一课。是的,这个社会什么都变了,可有些东西不管什么年代,什么社会都不能变的,那就是一个人不能丢了我们中华民族传承千年的美德,感恩戴德啊”。
老人喝了一口水,看着静下来的孩子们,继续说道:“你们现在也是为人父母了,特别是大儿子,你也是两个儿子,你希望你们的儿子将来也如你们两兄弟这般?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也是孩子最好的榜样,你希望你们的儿女是什么样,你们就要做好你们自己。你们都是高学历的人,比爸读的书多,比爸懂的道理更多,相信你们比我更知道言传身教的这个词最深刻的意义。”
老人说完,从兜子里掏出老伴的照片,摸了又摸,老泪纵横。他颤颤巍巍的起身,口里喃喃自语的说道:“老婆子啊,我明天就带你回我们的乡下,那里才是我们的家啊。每天夕阳西下,我要去你的坟头陪你说说话,就像我们在一起的几十年,我牵着你的手,我们每天在那桥头走一走...…”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