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本科学的是学校教育专业,硕士的研究方向是心理统计与测量,具体的研究主要在测量(考试研究)。硕士毕业时,在鲁东大学教了一年的普通心理学专业课,公共基础课教的是教育学。因为时间短,这段职业生涯基本忽略不计。不过,在鲁东大学的心理咨询中心兼职做心理咨询做了一年,那是一段美好的时光!
2000年我从烟台调入青岛人事局人才中心工作,主要从事人才测评工作,偶尔也做一些面试、猎头,最后一年还做了人力资源管理管理咨询,为一家商业企业和酒店设计了薪酬体系。做这些工作,尤其是人才测评工作,完全是专业对口。针对不同岗位,设计测评内容,撰写测评报告。只是做得久了有些疲劳、厌倦,成就感不高,于是在2003年年初,我调入青岛理工大学上班。
如果说在这之前的工作算是专业对口,那么到理工大学从事心理咨询就算是创业啦!貌似都是跟心理有关,可是心理学学科分类很细,比方说心理统计与测量,是心理学中最像理科的方向,各种公式、数据处理、各种分析,对于我这个文科出身的人来说,确实有点难。而心理学理论与史则最有文科特点,研究历史中的心理学思想,研究现代心理学的理论和历史进展。因为分支学科的差异化,从统计与测量转向心理咨询也是困难重重。从事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十五年来,最大的体会是看到了太多人性中的阴影部分,就像一个人低着头背着太阳走路,淡忘了人也可以抬起头来,更可以迎着太阳走路。说这些,不是说心理咨询不好,应该说是很好、非常好,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因为见到了太多的伤害、人性中的恶,让我们更珍惜人间的美好!因为常看阴影,一丝光亮、一点阳光都可以让我们灿烂,我们容易满足,我们更容易盈满幸福感!
人到中年,在原来的轨道上走得好好的。我却来了一个急转弯,从心理咨询的专职岗位上去做专职教师,大家觉不觉得像是“二次创业”?开新课、开拓新领域,从实践又要转向理论研究。无论从哪个角度,都不容易。当然,好在是跨度不算太大,尤其是社会工作有一些心理学课程,据我所知,家庭治疗大师李维榕还是社会学系的呢。中国的国情是家国天下,家庭和社会是分不开的。或许从微观的视角看人的问题转向宏观视角是一件好事呢!
去了社工系,除了继续做好老本行(心理咨询、学习心理和家庭教育)之外,首先得学习社会学和社会工作。大学时,特别喜欢社会心理学,因为这还立志要考社会心理学方向的研究生。后来因为导师吴江霖(吴老是著名社会心理学家奥尔波特的学生)年事已高,不带研究生而搁浅。研究生毕业后,我又想过考社会学的博士,煞有介事地买了相关的书籍,印象中还联系了北大雷洁琼教授,最后还是因为自己的怠惰搁浅了。没有想到因缘际会,人到中年,又转到社工系当老师,好多知识需要自己从头再来。
在忐忑不安中迈向新岗位,加油!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