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端木家达

柿园村是江南的一个小山村,位于南京市郊石湫坝的古镇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属于溧水县石湫公社朝阳大队柿园生产队。
柿园生产队有三十余户人家,约七、八十个人口,解放后是朝阳大队的一个林业队(集体经济组织)。因为,村四周全是小山坡,适宜栽种果树,于是,这个小村也叫柿园里,一九五八年之后,改为柿园生产队,一条东西走向的土路,把这个小生产队分成南北两半。
在生产队正中有两家徽派建筑的大瓦房,农村叫“十间四六”,非常气派,是地主家留下来的,北边这家坐北朝南,三进四厢房,南边这家坐东朝西,三进四厢房。
生产队中仅有一户刘姓,剩下的是两大姓,分別端姓、李姓。徽派建筑大瓦房内住的是端姓,其余的是板筑草房,住得是李姓人家,距离古镇石湫坝约8里路程。
一九六四年十二月二十四日夜,生队中有个叫端泉中的社员家诞生了一男婴,这时的国家刚战胜了三年自然灾害,农村物质条件还十分匮乏,男婴的到来为这个贫困的家庭增添了许多的欢乐,也为端泉中家带来了希望。
那时的农村普遍都有重男轻女的思想,认为养儿子可“传宗接代”。如果一家人家,没有儿子,背地里一定会有人非议。一旦两户发生矛盾,在吵架时一方会被骂成“绝八代”,那是最气人的话。因此,家中添男丁,对每家来说那是天大喜事,端泉中在36岁那年终于有了儿子,也自然特别高兴。他逢人便说:“我五十二岁时,儿子正好十六岁,到那时我就得劲啦(儿子帮忙种田)”。
按照农村习惯,生了儿子的人家要给全生产队发红鸡蛋,儿子出生后,端泉中与自己十三岁的女儿端学元急忙把平时省吃俭用攒下的鸡蛋煮好,染上红色,由女儿用菜蓝拎着那些煮熟的鸡蛋挨家去发,整个生产队都沉浸在快乐的气氛中。
婴儿满月后,有天生产队会计李德到了端泉中家对他说:
“泉中啊,你家小伢已满月,现在又已到年底,把孩子户口到大队里报下,来年生产队才能分口粮”。
端泉中急忙停下手中活,向李德会计道谢,并答应就这几天,把儿子的户口报上去。
会计离开后,端泉中就和妻子商量着为儿子起名字的事。他是地主的儿子,解放前上过私塾,写得一手漂亮的毛笔字,他自言自语,给小伢起个什么名字呢?在一旁的妻子笑着说:
“你识字,小伢起名字,就一个人作主吧”。
那时,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正号召全国人民要“自力更生,奋发图强”,他灵机一动,突然脑子中就有了一个名字,端泉中对着妻子说:“小伢就叫他自力吧”,希望他长大后也能自力更生,奋发图强”,夫妻俩一合计说:“蛮好”,就这样用“端自力”这个名字上了户口。
端泉中 出生于1932,他中等个子,背稍驼,黑黑的皮肤,瓜子脸,宽宽的额头,浓眉毛,短发,喜欢抽烟,走路时总是刁着根香烟,爱人,陈素珍,比他大一岁,是典型的农村妇女,体弱多病,大女儿叫端学元。
1949年全中国解放,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接着在全国进行了土地改革,端泉中的父亲划为D主,他自然被划成D主子女成分。
那个时代,唯成分论,成分高的D主子女,当兵、上学、招工、当干部等都被禁止,端泉中家成分不好,在生产队属被G制对象,可想而知,地主子女在生产队自然也不被大家所待见。(待续)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