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2020-07-23 明晰立意和任务 彰显格局和思维——202

2020-07-23 明晰立意和任务 彰显格局和思维——202

作者: 冰蓝色的太阳 | 来源:发表于2020-07-23 20:43 被阅读0次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墨子说:“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英国诗人约翰•多恩说:“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同气连枝,共盼春来。”……2020年的春天,这些寄言印在国际社会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表达了世界人民对中国的支持。

“山和山不相遇,人和人要相逢。”“消失吧,黑夜!黎明时我们将获胜!”……这些话语印在中国援助其他国家的物资上,寄托着中国人民对世界的祝福。

“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邀请你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发表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的中文演讲。请完成一篇演讲稿。

要求:结合材料内容及含意完成写作任务;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总体概括】  今年的全国二卷采用新材料作文题型。延续了去年的命题思路。围绕“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的主题,通过特定场景与任务的设置,将时代的重大事件与青年责任担当的结合,引导青年要眼观世界,心怀天下,引导考生深入思考如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突出应用性。

  此次作文命题,对现实的关切予以了回应,反映了中国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响应了习总书记的号召。2012年11月中共十八大明确提出要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 习近平就任总书记后首次会见外国人士就表示,国际社会日益成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运共同体”,面对世界经济的复杂形势和全球性问题,任何国家都不可能独善其身。“命运共同体”是中国政府反复强调的关于人类社会的新理念。2011年《中国的和平发展》白皮书提出,要以“命运共同体”的新视角,寻求人类共同利益和共同价值的新内涵。

当今世界面临着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文化多样化和社会信息化潮流不可逆转,各国间的联系和依存日益加深,但也面临诸多共同挑战 ,尤其在此次新冠肺炎的全球阻击战中,部分国家的霸权主义、民粹主义、冷战思维的沉渣泛起,个别政客、专家的狭隘思想和格局,对正在成长青年的负面影响不可小觑。对青年立什么样的“德”,如何引导青年具有世界格局和长远眼光,作为承担人文性的语文学科来说,这种责任不可缺席。

同时,语文又不等同于政治说教,语文具有自己独一无二的学科素养。如何既能考查了这种格局和视野,又能兼顾考查学生的语文素养,今年的作文命题应该是一个成功的范例。

【材料分析】

  材料共有三段。第一段引用了两位名人的话。这两句话其实有内在的因果关系,第一句墨子的话,应该是如何构建命运共同体:“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为什么要这样的推己及人呢?第二句英国诗人约翰•多恩的话予以了回应,因为“没有人是自成一体、与世隔绝的孤岛,每一个人都是广袤大陆的一部分。”

所以,第一段说出了观点:因为没有人能自成一体,所以我们是命运共同体,所以我们要推己及人。

第二段是世界人民对新冠疫情下对中国的帮助,对第一段观点的事实论据支持。

第三段是中国人民对其他国家的援助,从另一个角度,对第一段的观点予以了事实论据支持。

由此可见,这三段材料之间是具有密切的逻辑联系的。如果不能看到其中的内在关联,只是局限在“投之以桃,报之以李”,就有点以偏概全了。

因此,这三段材料的立意应该围绕“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主题展开,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什么?为何人类需要命运共同体?如果构建?这三个方向应该是主要的立意。
【任务分析】

如何引导学生去想,是语文课程能否让学生形成内在品质和能力的关键。如果学生没有“想”,就会变成纯粹的技巧,无法达到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目的。在高考试题命制中,如何考查学生是否“想”,“想”的程度和范围呢?这需要命题者设置特定的真实的情境和具体准确的任务来驱动。

此次作文命题对情境和任务的设定,贴合学生的心理特点,符合真实的生活情境,准确地体现了语文综合性、应用性、实践性的特点。

1.写作者角色定位        命题要求是“中国青年代表”,意即写作者要站在中国青年的立场上,具有“中国”和“青年”的角色意识,“中国”的立场是什么,“青年”的立场是什么,写作者必须有清晰的定位。但是,在实际情况中,很多学生并不具有这种意识,泛泛谈一些大话空话套话。

2.主题内容确定  命题要求以“携手同一世界,青年共创未来”为主题,应该在“如何携手”,如何“共创未来”上思考,但部分学生只局限在如何“共克时艰、共同抗疫”上来,有的学生对重点放在回顾历史上,有的学生对如何共创未来,共创什么样的未来,鲜有提及,还有的学生大谈特谈如何爱国家爱民族,有的干脆题目就是《少年强则国强》其实,如果构建同一世界,反而更多的要淡化国家意识,民族意识,如果强化这些,反而事与愿违。

3.听众对象设定  命题要求面对的是“世界青年”,那么要求从“称呼”上,正文中所列举的论据上,号召的内容上,用词得体方面,都应该考虑到。但实际上,很多学生考虑不周。有的称呼“亲爱的叔叔阿姨”,有的在论据中选用的都是“感动中国”里的人物,有的结尾号召“让我们团结起来,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奋斗吧!”还有的慷慨激昂到“我们还有什么理由不让中国强大起来呢?”这些话语,让人真是哭笑不得。

4.场合情境定位  命题要求是在“世界青年与社会发展论坛”上演讲,这样的场合需要你有世界眼光和格局,着眼于社会的发展,世界的未来,而不是局限在你身边的人和事。

5.文体特点要求  命题要求是演讲稿,演讲稿要为演讲服务,所以在语言的运用上,要注意句式的选择,短句为主,要有节奏韵律感,不能太佶屈聱牙,要有鼓动性。同时,思路要清晰,不能太含蓄蕴藉。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在获奖时的演说《讲故事的人》其实就是一篇很好的范例,通俗易懂,老百姓和思想家都能在在其中有所收获。有些学生的演讲稿,思路含混不清,段落时间缺少逻辑联系。

【教学启示】

作文写作,其实是思维的体现。话是如此,但很多作文训练却仅仅局限在玩弄语言技巧上。有的教师费心劳神给学生找范文模仿甚至背诵,有的教师运用公式化的方法训练作文,其实,如果不能从思维上激发学生,这些所谓的技巧反而加速了学生思维的懒惰。

当然,不是说不给学生找范文,也不是说不可以给学生规范的结构,而是说,教师站在什么样的高度和立场去训练学生的写作。如果引导学生去学习范文的思维,又有何不可呢? 我在点评我自己的下水作文时,经常把我自己的思路说给学生,有时,为了写一篇下水作文,我三易其稿,我就把我的初稿,二稿和三稿都给学生看,让他们了解老师思维的过程,这种方法要比简单的被范文好多了。

还有,很多教师觉得给有些段落和结构公式化不好,如果仅仅就语言而语言,当然不好,但是,如果训练思维的话,也是可以的。因为任何思维都有其规范的过程,我们可以总结这种思维的规范过程,而不仅仅让学生知其然而不知所以然。

语言的本质是思维,“思维的发展和提升”是语文学科的主要素养之一。如何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个人认为,“关键能力情境化”是主要的途径。教师的任务是想法设定真实的情境,让学生进入情境,根据情境所需要的任务进行自我的驱动,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语言实践中,循序渐进地提高语文素养。如果,不设置情境,只是埋头于题海之中,脱离实践,恐怕与自己的期待南辕北辙。

就拿这次作文来说,如果教师能在高三阶段,重视学生的演讲,能设置情境,让学生都有机会演讲上几次,恐怕基础再薄弱的学生也能意识到此次作文的几个任务设定。

新课标中任务群的设定,对学生的学习方式转变有了非常明确的说明。语文教师应该认真研究此次的新课改,新课标,让自己的专业得到长足进步。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2020-07-23 明晰立意和任务 彰显格局和思维——202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ahlk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