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处,是精神上的狂欢。独处是与自己相处的能力,也是与世界相处的能力。巴尔扎克说:在各种孤独中间,人最怕精神上的孤獨。在人类的进化史中,我们需要精神上的共鸣远胜于虚无的热闹。著名的生物学家达尔文,就是一个特别喜欢独处的人。他每天都会独自在书房里待6个小时,除此之外还会围绕家附近的小树林散步。在书房和小树林里的独处时光,诞生了很多达尔文对于世界的思考。基于这些思考,他完成了伟大的《物种起源》。
可见孤独感和有质量的独处差别在于:精神是否饱满的集中在自己身上或者要处理的事情上。孤独感使人感到难过,但是有质量的独处,可以创造出更多的智慧。
独处是精神上的狂欢。
独处给精神的家园带来了繁盛。我们熟知的很多作品,都是在高质量的独处下完成的。司马迁利用在狱中的时间,把毕生所学和史学资料集合一体,完成了《史记》。著名作家村上春树也是非常喜欢通过独处寻找灵感。他可以几小时伏案独坐,听听音乐,写文章。他说:“一个人安静地待在井底,是我做了一辈子的梦。”细数历史上有很多人物,在默默的享受独处带来的精神自由,放荡不羁的灵魂。只有独处的时候才得以实现真正的安放。独处不仅可以升华个人的灵魂,还留给后世无限的精神财富。追根究底,人类在独处中实现精神的进步。
独处,是一种境界:最后一位被尊称为“先生”的女人杨绛先生,曾被钱先生称赞为“最贤的妻,最才的女”。从她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种淡然于世的态度,不与外界相争。她安安静静做自己,读书写字。她与钱钟书先生,常常同居一屋却各自读着自己的书,研究自己的学问。在她看来,只有不断的在独处中找到自己,才是人生中的大事。她说:人这一生,无非是认识自己,洗练自己,自觉自愿的改造自己。1996年独女圆圆离世,丈夫钱钟书在次年离世,接连的打击,并没有打垮杨绛先生。“钟书逃走了,我也想逃走,但是逃到哪里去呢?”“我压根不能逃走,我得留在人世间打扫现场,尽我应尽的责任。”一个老人在迟迟暮年,坐在书桌旁,认真整理钱先生几十年来的书稿和笔记,梳理回顾了一家人的点点滴滴。最终写出了《我们仨》,读过的人无不动容。当经历过人生磨难和流离波折之后,依然静谧,淡然,不急不躁的度过了自己的后半生。周国平曾经这样评价她:她在细心的为她的灵魂清点行囊。这位看透世事的老人,在独处的境界可谓是最高级形式。
独处对于她来说是一种与世界交手的形式。叔本华先生说:要么孤独,要么庸俗。独处是选择,是自发认识自己最好的途径。我们能做的就是独处的时间,踏踏实实的做好当下该做的。不迷失过去,也不惊恐于将来。不要着急让生活给予你所有的答案,有时候,你要拿出耐心等。生活的美好,总在你不经意的时候盛装莅临。最后想把杨绛先生在《100岁感言》中的一句话送给大家:人生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