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第一周跟读完《得到》“何帆读书俱乐部”的专栏,还兴致满满的买来了纸质版的《优秀的绵羊》来,买到之后就在书的第一页写上“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以此来勉励自己别再一次三分钟热度坚持不了几天,像订阅“薛兆丰北大经济学课”那样总是学的断断续续(其实就是装*而已)。订阅这个专栏的目的是想建立起自己的通识知识体系,趁着现在读研身在学校还有点自由的时间读多点书。
周一在读书群里看了《王沪宁日记》,感叹22年从笔杆子到常委,经历真是让人振奋。
三流的笔杆子着力于文字的雕琢,华丽辞藻、工整对仗、无数排比;
二流的笔杆子着力于篇章结构的排列,一二三四,首先其次,最后强调;
一流的笔杆子则注重思想的绽放,新知、常识、方法、做法,用自己的见识和思想服务于自身单位的建设。
真正的笔杆子不是机器,也不是写手,更不是作家,他必然对某一领域有着深刻的见解,有着自己的思考。王思路快,多产,文章和书有很多,就是这个群体里面的典范。只有他们知道,如果只靠复制粘贴,没有自己思想所堆砌出来的东西是多么空洞无物。真正的笔杆子,绝不是这样简单。人们往往把假大空归咎于笔杆子,但实际上,最反感最排斥假大空的,正是笔杆子。
突然有了顿悟:关于写作的唯一记忆只有小学六年级上讲台念自己被选为模范的作文,多年来懒得动笔,至今都快把写作的感觉遗忘了,同时遗忘的可能就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这里的独立思考主要是关于通识教育的。独立的思考能力的缺失在《优秀的绵羊》一书中也提到了。
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优秀的绵羊》主要讲述的是美式教育的利弊,从新的角度认识美国大学教育制度和运作模式,让我们重新认识教育。在这本书当中,作者德雷谢维奇历数“哈耶普”(哈佛、耶鲁、普林斯顿等)藤校学生的“数宗罪”:过于自信却输不起;朋友圈同质化,固步自封;思维僵硬,与社会脱节,缺乏“常识性聪明”等,并提出“读藤校远不如读公立大学和小型文理学院,学校更重视教育、教学方法也更灵活、更前沿”等观点。
作者首先就“藤校不是搞素质教育的地方”开展论述,作为一位在多所藤校任教22年的教授,他认为美国藤校的本质是上层社会子弟上大学的地方,所提出的“素质”录取条件不是真为了培养品格,而是为了确保精英子弟的录取比例。想要进入藤校,必须具备的“素质”可能是:有贵族气质的、而且必须是美式传统精英阶层的素质,比如大提琴、击剑,这些事儿普通工薪阶层的孩子很难做到。为了进入藤校,更是催生了许多“狂鸭式”的学生,他们眼中只有考试成绩和为了满足入校条件却不知为何而发展的“特长”,优秀但内心狂躁。(相比之下,我们可能会觉得中国的高考似乎公平一些,但是这个“公平”是否出于“效率”考量的呢?大家都不喜欢应试教育,觉得应试教育让一帮孩子削尖了脑袋去适应一个统一的考试标准,这也会造成孩子缺乏独立自主的意识,知道怎么考试,却不知道为什么考试。这话其实放在美国中学生身上一样成立,他们知道为了上常春藤大学该怎么做准备,但他们同样不知道这么做的意义是什么。中美录取方式优劣涉及到其中“看不见的东西”,留有很大的想象空间,也是一个挺有意思的角度。)大学教育的本意是提供机会给年轻人去尝试和探索,让其发现新的角度来观察这个世界,并在这个过程中发现自己内在的新的能力,但是因为学生们都不甘落后于别人,而且每个人都要保证自己多才多艺,因此大学教育的本意已经荡然无存。学无止境地追求课外活动,不仅仅侵占了自己的空余时间,更牺牲了理智探索的机会,结果就是,他们根本没有任何时间能够全身心地去倾注于某种挚爱。
作者的第二个观点是,美国大牌教授并不给学生上课,为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必须对教育方式进行改革。这个我的体会挺深,上本科的时候就很明显地发现大学里的老师讲课好像还不如初高中的老师,很多教授更是遥不可及的存在。教学似乎默认的就给了科研让了步。甚至有一些“牛逼”的老师离开课堂可能就是某个公司、工厂的老板,十分“成功”的把科研成果产业化。没想到在美国高校中这种现象也存在。书中是这样描述的“常春藤大学的大部分课是大课堂,几十甚至上百学生在下面听课,老师只管在上面讲,很少跟学生互动。有些教授甚至只管讲课的部分,和学生互动的部分全部交给助教完成。学生根本得不到针对性的指导。大学教给学生的最重要的东西,不是法律、会计之类的具体知识,这些不上大学也可以自学。高等教育带给学生最重要的是帮助学生建立自我意识,而自我意识的核心是要有独立思考能力,其中最重要的是分析他人观点并阐述自己观点的能力。”关于教授,作者有这样一个说法,听完简直想举手鼓掌“如果某位教授从来不透露一些与个人相关的信息,比如自己的孩子或者同事的趣闻轶事,那么我敢断定,从他身上将学不到太多的东西。我并不是要求老师交代一切,而是希望教师让学生感受到他的真实和存在。”(千万别对号入座哈哈哈哈)
那么什么是真正的高等教育应该有的模式呢?作者认为:为了培养独立思考能力,必然需要老师不断地给学生反馈,师生之间的交流频率必须够高。课堂应该小而精,方便大家研讨。课堂的时间不是用来抄写笔记的,而是由教授带领,通过探究和讨论,让学生逐渐熟悉思考技能。上课不是灌输给学生他不知道的知识,而是教授引导学生围绕着某个主题进行讨论。这个在我上研以后体会更深了,因为专业人数少,我们研一的时候很多课经常是在小型会议室进行研讨,而且由于只有我一个人算是专业对口些,上课的教授很多时候是和我进行问答式的交流。当然作为一个本科车辆学渣,为了不出糗,硬着头皮回答多了总会觉得不好意思,逼得我每次上课前必须翻书背记基本理论,一年下来硬是把《内燃机原理》翻得泛黄,回过头来看竟有一种上了假本科的感觉(捂脸)。
最后作者指出美国藤校的教育变革方向应是博雅教育。而公立大学和小型人文学院目前在这方面的坚持和探索,最符合教育精神。公立学校是真的多元性,而不是精英私立大学那种人为的“多元性”,学生的构成更像真实的社会。另外,公立学校的运作模式和精英学校不一样,不那么依赖校友捐款,不需要往主流精英方向去培养学生,学生能够得到更多的学术训练,锻炼出更强的独立思考能力。小型人文学院的教育理念可以克服名校身上的问题,它们推崇 “博雅教育”。按这种理念教学的学校,基本都不怎么关注排名、职业培训这些短线目标,不把自己视为职业培训场所,而是更关注教育本身,关注思维的训练,关注好奇心的培养。
很多人担心“博雅教育”太务虚,不好就业。但数据表明,学艺术、文学、数学的孩子,相比学工科、商科的孩子职业成就并不差。而且在需要创意、合作的工作岗位上,学文学、艺术的学生表现更好。职业生涯是长跑,你选了个容易找对口工作的专业,只能确保你第一步走得快一些,未来最终要看你身上沉淀的东西是什么。
这里的博雅教育即前面提到的通识教育。这也是我想要进行学习并建立体系的领域。北大教授何帆提出了名为“通识七艺”“通识七观”的学习地图,由于感叹于他每年惊人的阅读量,所以想尝试下跟随着他读一年书看看会有怎样的收获。在本周周二他提出的关于父母教育子女的问题中,他提出“父母的教育对孩子的成长影响很小”的观点,一听确实挺刻薄的,我认为他的意思更多的是想表达父母不应该把自己缺失的强加到培养子女的成长规划之中,当好“麦田中的守护者”,忠实地守在那里,让孩子趁着年轻多尝试不害怕失败,不让孩子掉下悬崖,就足够了。(难得这一次不是照本全收,有了些自己的思考,是不是也算有些效果了呢)
附上何帆老师的课程规划,期待这一场通识教育的环球之旅。
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