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目标

作者: 画萍生 | 来源:发表于2020-04-01 23:30 被阅读0次

丈夫自有冲天志,不向如来行处行。

上一章节我们建立了第一个纬度——时间,有了时间紧接着就需要规划下一步要做什么事情,而这些事情有些是日常琐事,有些是源自于我们定立的目标,我们都希望生活越来越好,那么该如何制定科学可行的目标呢?

美国哈佛大学曾做过一次调研:他们向100位应届毕业生询问他们对自己的未来有没有一个明确的目标,其中85名学生认为现在的任务是学习,别的暂不考虑,而剩下15名学生回答自己有明确的目标,清楚自己未来会去哪工作,从事什么职业,以及未来目标赚取到多少薪资。值得一提的是,在这15名具有明确目标的学生中,有3位学生将自己的目标写在了纸上,直到20年后,工作人员再次找到了他们,发现曾经被调研的这100名学生中,具有明确目标的那15名学生竟然比没有明确目标的学生的财富收入高出很多。而在这15名学生当中,当初把目标写在纸上的三名学生其收入超过了没有目标的85名学生收入的总和。

其实目标管理分为制定、规划、分解、实施、检查、复盘等内容,我想过如果这一章这么写,内容与后边的章节重合太多,变得冗余且又变成了一大盘蜘蛛网,说好的要抽丝剥茧,当然要越清晰明了越好,各知识点必然不是孤立存在的,互相之间有着关联关系,我的做法是把这些关系先大刀阔斧的砍除,等主线理清楚后,再把他们之间的联结给连上,这必然要经历后面内容的新观点新概念将替代、升级或者颠覆前边所讲的内容这样一个过程。游戏打怪也是从易到难逐步升级难度,我们的成长不也正是如此嘛,所谓成长就是世界观不断坍塌重建的过程。一股脑把所有关于这章节的内容扔上来,不管书友能否理解,只要逻辑上不违背,内容归类没有问题,一味的输出自己观点,展现自己深厚储备的知识,这样的想法是对书友的不负责,然而很多作者就会犯这样的错误。我们的初心是找到知识体系的主线,然后逐步关联各知识点,既然要模拟一个人成长不断开悟的过程,我们就要从简入手,允许认知不断迭代。

在制定目标前先要确定什么是目标,要区分清楚目标和想法,目标和要完成的事情的区别:

区分目标和想法

目标是希望能达成预期设想的境地或标准,而想法你可以天马行空不用去管能否实现,不是有这么一个笑话:古代有两个老农民想着当上皇帝,一个说:“我要是当了皇帝,天天吃白面膜吃到饱!”另一个说:“我要当皇帝了,下地用的都是金锄头!”这么一看就是一个很单纯的想法了,肯定不是目标了对吧。有人也许会说那是因为农民跟皇帝的距离太远了,那朱元璋不也是农民么,而且是一个连地都没得种快要饿死的农民,他就当上了皇帝。陈胜那句“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同样身为一介草莽都有远大的理想抱负。有人说不要老想着一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不要想着去宇宙,要着眼于眼下能办到的,他们或许说的没有错,所以中国人很难出一个埃隆·马斯克,马斯克他15岁就有个梦想建造宇宙飞船去拓展人类的生存空间,千方百计地想把它变成现实。去见外星人,穿越时空,这真的是想法,去宇宙,这些本来现在人能做的事,虽然概率很低为什么就不能算作是目标呢。取乎其上,得乎其中;取乎其中,得乎其下,目标越是高远,所要规划的路线和付出的努力肯定是不一样的。

罗杰·罗尔斯出生在纽约的一个叫做大沙头的贫民窟,在这里出生的孩子,长大后很少有人获得较体面的职业。罗尔斯小时候正值美国嬉皮士流行的时代,他跟当地其他孩子一样,顽皮逃课,大家都无所事事,令人头疼。幸运的是罗尔斯当时所在的小学来了位叫皮尔保罗的校长,有一次当调皮的罗尔斯从窗台上跳下,伸着小手走向讲台时,出乎意料地听到校长对他说,“我一看你修长的小拇指就知道,将来你一定会是纽约州的州长。”罗尔斯听后大吃一惊,因为长这么大,只有他奶奶让他振奋过一次,说他可以成为船长。这一次,老师竟说他可以成为纽约州的州长,着实出乎他的意料。他记下了这句话,并且坚信它是真实的。从那天起,纽约州州长就像一面旗帜在他心里高高飘扬。他衣服上不再沾满泥土,说话时也不再夹杂污言秽语,开始挺直腰杆走路,他还成了班里的主席,40多年间他没有一天不按州长的身份要求自己,在51岁那年他真的成了纽约州州长,而且是纽约历史上第1位黑人州长。

区分目标和要完成的事

我们说明天要早点起来是目标吗?好像不是,那时间准确点,明天早上五点钟就起来,这是目标吗?也不是,要弄清楚目标首要明白它的最终目的是达到一种境界或者标准,这样来看的话,早起的目标是我本周每天都五点起来,这样就可以了吗?也不行,为什么起那么早,起那么早总得做什么吧,傻坐的这样从床上爬起来也没有什么价值,每天起来开始背单词五十个,你看再加上这样的任务就是一个完整的小目标了。它有一个时间范围“本周”,需要付出一定的努力“每天要忍受睡意爬起来”“背单词”,可以分解到每一步“每天五点起”,有一个可以具体执行且能被量化的任务“背单词五十个”。而且这个目标部分条件是针对于每天睡懒觉的人来说的,如果每天都习惯五点起来,对他来讲应该是每天起来背五十个单词背一周就可以了。

那么我们来看看下面的事情怎么转成目标:

· 周日有个羽毛球活动 (事情)->从今天开始每天练羽毛球,要在那天活动里赢至少三个人(目标);

· 暑假带孩子去迪士尼去玩(事情)-> 让孩子去迪士尼的旅程中边玩边成长,能学到怎么订交通行程,提前准备出行带的东西…(目标);

· 拜访一个客户(事情)->本季度电话邀约一百个客户,完成至少五十个客户的拜访,达成合作至少三十个单子(目标);

· 将电脑修理好(事情) ->成为一个电脑维修工程师,或者开一个电脑维修店铺(大目标,可以具体规划怎么学习、怎么实施…)。

这样来看,其实有个很简单的区别,目标是有一定难度且可以被分解成若干件事,这件事完成后能获得一定的成就。而所谓事情就是单纯的期望完成某个目的。

目标是为了实现你的需求

我们定目标其实就两个方面,一个是生活方面的目标,一个是工作方面的目标,它们都为了我们的大目标——人生目标而服务。

人们努力的目的是为了幸福,为了让生活的更好。那生活的目标要满足哪些需求呢,这就要提一下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了。

马斯洛需求金字塔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是亚伯拉罕·马斯洛于1943年提出,他认为,人类具有一些先天需求,人的需求越是低级的需求就越基本,越与动物相似;越是高级的需求就越为人类所特有。同时这些需求都是按照先后顺序出现的,当一个人满足了较低的需求之后,才能出现较高级的需求,即需求层次。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是管理心理学中人际关系理论、群体动力理论、权威理论、需要层次理论、社会测量理论的五大理论支柱之一。

从图中可以看到,最底层的生理需求,就是我们得吃饭、喝水、睡觉,先得保证我们生存下去,小的时候我们依靠抚养者提供生理需求方面的资源,当我们成年后,我们就需要去工作来赚钱糊口(在这里就不讨论尼特族,日本蛰居族、啃老族的例子了),按照图所示,当我们满足了基本的生理需求,就可以一层层往上走,我们需要追求安全,再后来需要在情感上满足自己,和他人建立关系,再到需要被他人认可,被尊重,直到走向最高层自我实现。

里面其实有一条隐含的条件,你有没有发现贯穿这条上升曲线的,需要在两个方面有所成长,如同太极一样一阳一阴,一明一暗,明的方面是能力,你的能力越强越能获得到更多来自需求被满足所带来的充实感,并能获得更多需要的资源。能力包括你的岗位胜任力、经验等方面,你想跟心爱的人交往,你得有审美能力,懂得如何打扮自己;有交际能力,懂得如何交流。能力是支撑你向上跃迁的基础,是明的那面。

暗的方面是你的价值观,这五层需求关系一开始层层递进也是你价值观层层递进的过程,等你价值观逐渐形成后,你的需求就挣脱了递进的链条,可以在这五层中任意跳跃,不是非得满足某一层才能往上走一层。比如有些人为了某种更高层面的需要而放弃生理需求或者其他需求:珠穆朗玛峰那么险峻,多少人因为爬珠峰而丧命,但还是有人不顾自身的安危去攀爬,为的是实现珠峰登顶的成就。小的时候听说一个故事,说是大队里让一个人看粮,粮食就在身边,这个人哪怕再饿也不想被别人认为自己偷吃粮食,结果活活饿死,这都是超越了生理、安全需要,为了实现更高的自我价值追求、自我价值体现的例子。

我们的生活就是满足能力成长到个人价值观逐步完善的一个过程。所以把生活目标投入在这两个方向上总也没错。

而工作中我们要更需要关注哪些目标呢,在《深度工作》一书中描述了未来三种人最有价值,第一种是技术人员,第二种是流量明星,第三种是投资人。你发现没有,这与时间章节里提到的三种商业模式一一对应:成为技术人员最好是做有关高新科技技术方面的,无疑出售一份时间也能获得不菲的酬劳;作为流量明星,你可以录制自己的视频、写书,通过创作自己的作品获得将一份时间出售多次的机会;而成为投资人、公司老板是把他人的时间购买过来再整合形成更有价值的商品卖出去。选择成为这三种人中的一种或多种,无疑是当今时代规划职业方向的最佳选择。

目标的边界

皮格马利翁效应表示了一种现象:你期望什么,你就会得到什么,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满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会顺利进行,事情一定会顺利进行。《能力陷阱》提到当你老想着自己按目前的能力能成为什么样的人的时候,就可能会被现在所拥有的状态给局限住。你现在能想到自己最好的状态,就是此刻认知水平的巅峰,而这个目标很有可能会局限住你现在的发展和决策。要相信自己未来拥有无限可能,凭借现有的认知有时我们是想象不到未来所能达到的成就的,所以要更加大胆的定下自己的目标,让它来指引你的方向。

查理·芒格说:“我之所以能有今天,靠的就是不去追逐平庸的机会。”当我们准备大胆定目标的时候,也要注意目标的边界有两个方面:

1、要确保目标具备可行性

这是目标选择的首要条件,哪怕它再遥远。如何确保目标的可行性呢,我们要通过考虑能调整、控制的主观条件和不可调整、不可抗拒的客观条件来分析判断。主观条件是:实现目标的意愿,能力素质,现有可支配的资源和能满足的条件;客观条件是:政治因素、社会因素、经济因素、技术因素、自然因素。

主观条件上我们可以通过调节自我的心态,增强自己执行目标的意愿度,如果能力不足就去培养,资源和条件不满足就考虑向外借力或者其它办法解决。但是客观条件是难以改变的,我们要允许自己接受无法改变的不足,避免自己与客观条件碰撞,比如有些违法的事情,这样的目标是社会不允许的。

值得注意的是有时脑海里会有杀人放火这样的闪念出现,这个时候我们不要紧张,不用认为自己有这样的念头就是不道德的了,人的大脑是宇宙间最复杂的事物之一,有140多亿个脑细胞,每秒钟可以发生数十万次的生物化学变化,任何想法都有可能出现在大脑里。出现这样的闪念有可能是某种场景触发了你曾经看到的影像、小说等情节,这也是人们尽量不要看那些毁三观的东西,因为精神被污染再净化是很麻烦的事。按照《强迫症的森田疗法》所阐述的道理,想法的出现是不可控制的,我们能控制的是对想法的看法。正如《大话西游》中唐僧所说“姐姐,这是你的不对了,悟空要吃我只不过是个构思,还没成为事实。你又没有证据,他又何罪之有呢?不如等他吃了我,你有凭有据,再定他的罪也不迟啊”,小时候觉得唐僧这么说好愚,都被吃了再定罪,那时候人都没了。现在再来看,唐僧其实说的是另一种道理,说的是悟空想什么只是想,也许只是抱怨,又没有真的要做。所以说我们什么都可以想,想什么都没有关系。一把刀在坏人手里是凶器,在好人手里就是工具,关键是你对这个想法怎么看,柯南道尔把杀人情节都构思在《福尔摩斯探案全集》中成就了伟大的作品。大脑要冒出这些想法我们是没办法的,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要么利用好这些想法使我们到达另一种境界,要么利用不了,就不去管它,让它自毁自灭,一丁点的精力都不给它,懒得对它做任何的评价和控制就好了。

话说回来,客观条件真的不能被改变吗?有的时候你为了一些远大的目标,有时没有条件也得创造条件,毛主席当年闹革命没有一杆枪,拿着一堆鞭炮就俘获了敌人手里的枪支,而我们普通人如果生活在那个年代,作为一个读书人,面对武器精良的日本兵,真的有勇气敢去拿鞭炮去做这样的事吗?我们真的有力量能改变社会因素、政治因素从而拯救中国吗?萧伯纳曾言:“一个理智的人应该改变自己去适应环境,只有那些不理智的人,才会想去改变环境适应自己。但历史是后一种人创造的。”所以客观条件也是有可能改变的,关键看你如何去做了。

2、要遵从自己的内心,也就是符合自己的价值观

你真正热爱,真正渴望的目标会为你提供源源不断坚持下去的动力,与之相反,那些与个人价值观冲突的目标,你会在执行过程中与自我对抗,常常缺乏行动力,让目标变得非常难以实现,很难坚持下来,经常会半途而废,这也就是为什么有些工作怎么做都做不好,让你特别想离开。而一个正向的能够让世界变得更好的目标,会带给你正能量,让人欣然向往,能获得更多人的帮助,这就是得道者多助的意味了。

价值观是人认定事物、辩定是非的一种思维或取向,从而体现出人、事、物一定的价值或作用,内心对于各种价值之间重要程度的排序是价值体系。简单来说我们每个人所拥有的时间、生命等资源都有限,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重要什么更重要。就像有人把爱国放在第一位的时候,为国捐躯也就变得是一种荣誉,而那些把自己生命放在第一位的人,地震面前就出现“范跑跑”之辈,我曾经遇到过火灾,当时下一个楼层失火了,一开始火势并不大,有个室友说他出去看一下,我们屋里的人等了半天也没见他回来,才知道这个人丢下我们跑了,等我们反应过来火势已经大到不能下楼了,庆幸消防员把火势控制住才得以活命。 所以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价值观,当一个人知道什么是更重要的,拥有不与社会背离的价值观,才能做出帮助他人、帮助社会的选择。那些抵不住诱惑的人你真不能怪他们在关键时刻背叛你,只能说你当初和他合作就没有选对人,曾有传言说世界第一黑客凯文·米特尼克当时入侵北美航空防御司令部的系统,只要他动动手指头核弹发射,全人类就得遭遇生存的威胁,像这样越是重大的决策,越是需要价值观的参与。

当年盛田昭夫创立索尼公司不久,有一个非常好的机会要给美国一家公司做代工产品,价值是4000万美金的订单,对于刚刚创立的公司来说,这样的订单是很难回绝的,但盛田昭夫最后还是拒绝了。因为他认为,这与公司的目标和价值观不一致,索尼要做自己的品牌,是要改变日本产品在世界上的劣质形象,如果接了这个订单那所有的人员设置、流程都会变更,很有可能从此成为一个代工公司,这就是价值观帮他做出了正确的选择。

还有很多人太在意别人的看法,这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明哲保身的安全策略,人生里加入了太多他人的价值观,他人的戏份,就会被他人牵着走,导致盲目跟随。当没有人再带你的时候,你不知道该何去何从,已经“迷失了自我”,遂转为抱怨,怨天尤人。

我们是不是在这样的环境里成长:你的父母希望你有一份稳定的工作,你女朋友希望你能多给她些惊喜,你的老板希望你任劳任怨,你稍微有一点反抗,他们就各种说你的不是,在这样的环境里你忍气吞声,调整自己演出着每一个相应的角色,你渴望能寻找到自己人生的价值,然而当你真的找到了,你却根本不知道自己找到了,却痛苦与别人不同。太在意别人就无法成就自己,你是想活出真实的自我还是取悦别人呢?不要丧失了自己对人、事、物价值的辨别能力,若你确定自己是正确的,而你身边绝大多数人并不认同你的想法,那你应该高兴,而不是痛苦,我就是与众不同,我们就是不一样。

在一个实验中,科学家为两组绿猴分别提供了一盘粉色玉米和一盘蓝色玉米。其中一组猴子得到的粉色玉米是用苦涩液体浸泡过的,而另一组猴子得到的玉米刚好相反——它们的蓝色玉米味道糟糕,而粉色玉米味道正常。

一段时间后,两组猴子都选择只吃其中一种颜色的可口玉米,呈现出一组猴子不吃粉色玉米,另一组猴子不吃蓝色玉米的习俗差异。当研究员将两种颜色的玉米味道都调换为正常之后,两组猴子依然保持着只吃一种颜色的玉米,那新生的猴宝宝会怎么选择玉米呢?它们虽然没有经历过那场难吃的经历,但是会模仿同猴群中其他猴子的做法不吃另外颜色的玉米,它们也只吃单一颜色的玉米。

值得注意的是另一种强烈的从众现象:研究过程中,恰好有几只年长的猴子更换了猴群,它们接受了新猴群的习俗,改变了自己吃的玉米的颜色。

定立目标的工具

smart原则

一般说到目标,大多数人会提到smart原则。这是定工作目标时,必须谨记的五项要点。

· S代表具体(Specific),指绩效考核要切中特定的工作指标,不能笼统;

· M代表可度量(Measurable),指绩效指标是数量化或者行为化的,验证这些绩效指标的数据或者信息是可以获得的;

· A代表可实现(Attainable),指绩效指标在付出努力的情况下可以实现,避免设立过高或过低的目标;

· R代表相关性(Relevant),指绩效指标是与工作的其它目标是相关联的;绩效指标是与本职工作相关联的;

· T代表有时限(Time-bound),注重完成绩效指标的特定期限。

举个例子,比如大多数女生常提到的减肥,虽然大多数情况下这是她们的口头禅…我们按照这个工具试下,首先“具体”就是减肥,减多少斤呢,比如10斤,可“实现”吗,好吧少一点,5斤,减肥“相关性”要跟节食、运动有关系,减肥对自身健康和外观都有好处,那么“时间”呢,一个月。那么我们的目标就是这个月通过控制饮食、增加运动量将体重减少5斤。而具体要怎么控制饮食怎么运动就要再分解目标,具体落实到行动上了。

定目标的大致流程就是想到一个愿望,先判断下是否可行,想想看它实现后的好处,不实现会有什么遗憾,自己能否承受,如果实现是否有负面的结果发生,比如抢银行的目标负面结果是要坐牢,那就坚决不能干。如果想要得到目标实现的好处,我们得想想看自己要做哪些方面的改变,会与哪些事产生关联反应,要付出什么,能对哪些事情产生好的一方面影响。想清楚这些后,确定一个希望能完成且在能力允许的情况下,合理完成目标的截止时间,可以允许增加一些时间来面对突发情况,再想想能完成多少,达到一个什么样的标准。我们就是这样一步步思考,最终定下这个目标,然后把它从你的脑中写在你的本子上或者记录到手机、电脑里。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就算你的目标有万千个,也要一个个实现,而且目标越多压力越大,千万不要贪多,否则真的会嚼不烂,让自己焦头烂额,给自己的奢望太多,也得量力而行。比尔·盖茨曾说每人每天最多做七件事,否则就会心有余而力不足,不一定每件事都要今天完成,这也就是有时候我们下班回到家里精疲力尽想做其它事没有动力的原因,可能是因为你做得超过了七件事,或者是把自己今日的能量用光了。如果你真的想提高自己,这里有个小建议你可以先小睡一会儿,千万别睡过了,记得上闹钟,让自己恢复些体力,再进行你的目标。下班后提升自己这样的坚持绝对有意义,人与人拉开竞争差距的绝对不是在工作内的时间,往往是工作外的那段时间。

我们在朝着目标努力的过程中,可能事情进展的并不理想,或者在行动中发现过去的目标不合理,那就要允许目标可以被调整,目标一定是一种动态的机制,千万避免不撞南墙不回头的心理。

我们定目标的时候会遇到收集信息不全等情况,在行动的过程中就会产生与原预期不一样的结果,这时我们需要及时调整做事思路,以大局为重纠正目标,避免理想主义。同时遇到问题或者被其它事临时插入的时候,可以让一些事暂时搁置,在一定范围内调整目标的完成时间。经过这样的动态调整,我们做事情就不会出现当遇到与设想不一致的情况而茫然无措了。

OKRKPI

目标管理在公司的工作情境中会经常遇到OKR和KPI,有的公司KPI管理,有的公司OKR管理,还有的两个一起用,身边很多做人力资源工作的朋友一直在学习但依然搞不清关键区别,不知道如何运用。

KPI、OKR和BSC(平衡积分卡)都是确定目标的一种方法和工具。从发展来说,KPI(Key Performance Indicator,关键绩效指标)的产生是源于工业时代,那个时代每个工人每天的产出是一定的,体力工作的成果可以用数量和质量来衡量,通过KPI能够保证出多少活发多少工资,对绩效指标不达标的员工进行一定的惩罚,做到有据可依。随着时代的发展,现在的社会,由知识工作者构成的组织比比皆是,过去的考核方法已经不适用与这样的组织结构,你不能说一个人坐在椅子上待了一天,一个手指头都没动,就说他什么活都没有干,他也许正在思考一些重大决策,按照KPI的方法确实不能明确的统计这个人的产出,但是不能拿计件方式核算不代表不能核算,OKR(Objectives Key Results目标与关键成果法)的产生解决了这样的问题,它让企业对脑力工作者看不见摸不着的思考过程得以管理。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所著的《卓有成效的管理者》描绘了这样的场景,在《纽约客》杂志上曾刊载了一幅漫画。画中一间办公室玻璃门上写着“肥皂公司销售总经理史密斯”。办公室内墙壁上挂着标语“思考”。画中的经理双脚搁在办公桌上,面孔朝天朝着天花板吐着烟圈。门外刚好有两个职员路过,一个人向另一个人说:“天知道史密斯是不是在思考我们的肥皂问题。”的确,谁也不知道一位脑力工作者在想些什么。然而思考却是他的本分,他既然是在思考,他就是在工作。

KPI需要有标准化的流程比较好实施,企业可以根据理论知识和以往经验设计一套完整的流程来加快工作效率,提升工作质量,保障人工操作环节不出错,减少事故发生的概率。比如规定考核指标麦当劳的柜员接待每位顾客的时长,投诉率,后厨人员炸薯条汉堡的标准,是否按时换油,规定清洁工卫生间的打扫次数,是否清理了马桶、更换了洗手液等。

央视到现在新闻联播播放的新闻画面还是4:3的比例,也就是过去的方屏显示,不是现在常用的16:9,为什么?

新闻联播主持人前面的桌子上永远放着纸质讲稿,为什么不直接用电子屏幕,这又是什么原因?

正是因为新闻联播太重要了,所有的流程都是最早期定好的,4:3的比例不用调整过去的流程,而纸质讲稿的上方会有台摄像机,把讲稿的内容拍摄后再投放到主持人面前的屏幕上,不直接用电子屏也就减少了事故的发生,这样最保险啊。万一改了流程,或是中间环节出了什么差错,播放新闻联播的时候播不出来,或者电子屏坏了,说错了什么,那可都是国际大新闻,谁也担不起这个责任啊。

KPI和OKR的绩效管理方式各有各的好处,采用OKR的方式就不适合用在麦当劳了,你不能让柜员实现一周接待1000个顾客,因为吸引1000个顾客来店消费不是她的职责,也不能让清洁工目标这个月实现打扫马桶100次,那有时候员工说我已经打扫次数够了,是不是就可以不打扫了,而且这样做的话,员工纷纷就不干了,这实现不了人生价值啊。

OKR的应用场景是比如我要完成某个APP上线:

· 目标:四个月上线第一个版本,关键成果:BUG率小于10%;

· 目标:上线后完成用户引流,关键成果:一个月内5万用户数;

· 目标:根据用户反馈安排开发下一阶段的版本,关键成果:修复关键性BUG不少于10个,新增两个功能模块,一个月内完成迭代上线。

你看这样的做法企业高层就能知道你这样做的目标是否逻辑可行,跟企业目标是否有冲突,是否合理。OKR就是把脑力工作者大脑里的步骤呈现出来,因为企业做不到给大脑设计一套合理的思考流程,而且就算有思考流程也会极大的限制住他们的思维和想象空间,既然不管你大脑怎么想,企业至少能看你想怎么做吧?就是通过这样的工具做到了管控流程,减少风险。

OKR要求员工走出“舒适区”,激发了员工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让员工站得更高、看得更远。德鲁克认为,并不是有了工作才有了目标,相反,有了目标才能确定每个人的工作。

KPI和OKR都是目标管理的一种工具,没有孰优孰劣,要做的是学会区分并选择正确的工具,不要人云亦云,看着哪个企业用什么管理,就一股脑跟风使用。

我过去工作的单位遇到一个事件。当时的公司老板需要在一个月内完成绘制300件手绘稿,而当时创作团队中的一名员工小Y提出要按照每张来计价,因为她觉得工期这么紧,在外面每张画单独算价格都得50一张,而老板就感到非常生气,因为在他没有需要小Y工作的日子里,也是正常发薪资,结果自己着急需要图的时候,对方却乘机跟自己讨价还价,两人都有自己的理由,闹得关系很僵。当时我是一个员工的思维,觉得小Y那样要求也没有错,毕竟要求在固定时间内完成那么多的工作量,固定工资肯定没有动力干活的。但是从知道KPI和OKR后,我们就明白了他们间的冲突,老板给的薪资是期望小Y有着共同进退的目标,不论活少活多努力把这个目标实现了,而小Y觉得我在固定薪资内个人感觉可以创作的量合理我就能接受,但是如果超过了这个量,我需要计件收费,因为这与入职时说的工作量不一致。

其实简单想下就能明白,小Y选择了固定的薪资,就是为了减少没有活可画的风险,不然老板不给她活干,她就没有收入,她需要一个有保障的收入。如果她去做自由职业者自然得计量收费,因为这样好合算产出的价值,这样她可以要到更高的单件价格,但同样她要承担相应的接不到活的风险。她把自己的风险转移到了老板身上,而自己又不愿意承担别人雇佣自己而必须去完成的任务,其实她作为自由职业者更需要面对到期交稿的信用成本,如果不去完成,以后将接不到单子。老板这边是她买断了小Y每天8个小时的时间,无论他让小Y做多少活,在这8个小时内工资都应该是不变的。

按照小Y的思路,如果以KPI合算,画多少算多少钱,每天画的少了,她会嫌工资低,每天画的多了她才有能够期望的薪资,但是会很累;而按OKR核算,她只是一个绘画师,她的目标就是完成上级给的任务,既然每天有固定的薪资,那只要保证每天交固定的稿数就可以了,不需要承担老板的压力和目标,那么真的不能两全其美吗。

其实KPI就能解决,一些公司会把工资分为基础工资和绩效工资,绩效工资就是绩效评价来百分比计算获得的工资,但是这样划分后,很多人还是觉得公司在克扣她的工资,因为大多数人都认为那本身都是他的工资,不给是公司的不对,给才是正常的,所以绩效工资这部分的设置并不能真正调动员工的工作积极性。

可以操作的办法是,把每天8小时能画几张画大致评估下,然后得出一个月的总工作量,低于多少的时候,做一定的薪资扣除,高于多少的时候,额外算奖金或者加班补助,只要做到双方都能接受的意愿就可以满足现在遇到的状况。他们的问题在于没有商量出合理的KPI指标,且一厢情愿的认为对方能理解自己,每个人都站在了自己的利益点想问题,其实还是因为前期没有预料到这样的情况出现,双方都没有经验导致的结果。

行进前的思想准备

有个段子说做律师的做不了投资,因为他看什么看到的都是风险。马云说如果让他再来一次创业做淘宝,他不愿意干,因为能把淘宝创立出来,从今天来看简直不可思议,有太多的巧合和运气促成了今天的淘宝。举这个例子不是说可以不考虑,不思考就开始行动,而是想说要把握好这个度,不是凡事不想就开始干,也不能全面的评估完成才开始动手,那样可能时机就错过了。如果你想创业,目标首先要满足smart原则,然后有几个关键性指标能达到:能保证公司正常运转,有稳定的客户群体,具备有希望的发展方向。能满足这几条我们就可以开展创业,会有一定的成功几率了。

为什么少年动漫《火影忍者》《海贼王》特别多人爱看,之所以那么热血,是因为他们哪怕什么资源都不是很具备的时候,就始终坚信自己的目标且坚定不移的贯彻执行,光这一点就打动了无数动漫迷的心。“说到做到就是我的忍道”“我是要做海贼王的男人”听着就觉得有种热血沸腾的感觉,我们不觉得动漫主角会说大话,因为在最后他们肯定能实现,只是演出进度的问题。而还有些执行力薄弱的人靠动漫的故事情节来满足他们自己努力的美好愿望,能短暂的通过移情力获得来自相同努力后的喜悦和虚假满足感。把主角当做了自己,完成了一颗不屈向上,实现梦想的决心。还是醒醒吧,精神上的满足解决不了现实中的苍白无力,拼搏奋斗的精神不是想出来而是做出来的,想学鸣人、路飞,就把他们的口号带到现实中,我不是说像cosplay那样光喊他们的口号,而是把他们的信念变为自己的信念,定立了目标就想着一定要“说到做到”,不要让目标变得没有任何效力,否则没有人再会相信,连自己也不会相信自己。行动的思维中心里一直矗立着一定要实现那个目标,因为“我就是那个要成为中国xxx的人!”。

为之坚持,你亦能伟大。

乔布斯在得知自己罹患癌症之后,眼神有了鲜明的改变。后来做出了一系列改变世界的创举。你看,要想实现目标,势必要发生些改变,要想做不一样的事情,必然经历常人不同的经历,那是一种只有自己能懂的孤独体验。享受孤独,是我们在这条路上慢慢磨炼出来的精神财富。

我们能看到夏日花朵的盛开,却看不到它在冬日寒冷的蛰伏。

有的人定了太多目标,有种原因是源于焦虑,所以他们定的大多数目标都是学习目标,可以靠不断进步来麻痹自己的焦虑神经,甚至把自己忙到半死。周末班、网络班,什么都想学什么都想做,无外乎罗振宇说这是一个知识焦虑的时代。只有先调整好心情才能做好事情,目标是为了让我们有一个方向感,明确目的地,而不是心中有多个目的地,有这么多地方你要去哪个你都不知道,能不焦虑吗?《少年派的奇幻漂流》中少年派说,如果不是这只恐怖的老虎在我的船上,我可能早就放弃了生命,因为他有着一个信念,他要到有人烟的大陆,他就不能把这个老虎弄死,但是也得养活这只老虎,使得他在海上漂泊了那么长的时间,竟然能够不绝望的活下来,老虎就是你的焦虑,控制不好它就会“吃”了你,控制得好就是让你有信念活到彼岸的助力。

最后你目标的高度会随着你的能力、承担的社会角色、拥有的资源以及价值观来决定。那么尽可能多的体验人生,提升自己的视野,为自己拓展更多的人生可能性就非常必要了。 就像如果你只知道煮方便面加鸡蛋的做法,每天只能吃煮方便面,但是当有一天发现还能炒鸡蛋、炒方便面、开水泡方便面、蒸鸡蛋羹的做法时, 才意识到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从原本单一的生活模式中跳了出来,觉得世界有了不一样的乐趣和更多可能。

在有限的生命里,找到只属于你自己的伟大的终极目标,那将是你的使命。当你领悟了自己使命的那一瞬间,你就找到了自己为何降临到这个世上的意义,如果不去做,就有点太对不起你所经历过的痛苦和磨难。去多看看世界,获得不一样的人生阅历,不观世界哪来的世界观,遵从内心的指引,让整个世界都来为你加持,如果实在遇到两难的抉择,就想想自己的初心,是为了什么坚持到今天,又依靠什么走向未来。

《西游记》开篇第一回所讲的诗曰最后一句“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意思是天地变化的规律,万物生长的玄机,就一定要看看这本《西游记》。吴承恩老前辈也不是故意说的那么玄乎,其实《西游记》的故事说的是一个人,孙悟空是人的心,为什么呢?去灵山的距离是十万八千里,那里是唐僧向往的目的地,而孙悟空一个筋斗也正好是十万八千里,灵山再远心中一个念头也就到了。孙悟空是斜月三星洞中菩提祖师的弟子,“斜月三星”就是个心字。斜月是那一勾,三星正是那三个点啊。唐僧是人的身,猪八戒是人的情欲,所以他最容易受外物诱惑,比如贪财、贪色、贪吃。而且无论八戒再怎么犯错,唐僧都会偏袒他,因为我们人犯错不会怪自己的感情和欲望有问题,只会怪我们心想得太大,所以痛心疾首,一直念紧箍咒惩罚孙悟空。沙和尚是人的本性,本性和本能是没有自己的想法的,所以菩萨劝善也没用,没收服之前饿了就要吃人。而八戒被菩萨告知等待取经人以后就开始在高老庄吃斋吃素,也不伤人性命。只有人的思想(心猿)或者感情(八戒),才能抑制住人的本性本能。白龙马是人的意志力,人的意志起初就像野马,只有确定了前进的目标,才能专心专意的取得真经。所以整部西游记讲的是一个人修炼自己,战胜心魔,最终完成目标的人生真谛。而我们的心就该像孙悟空一样,不断学习不断挑战自身,面对各种情况毫无畏惧,遇强则强,敢自称齐天大圣,敢在如来佛祖手心中打赌,如此才树立了每个人心中那个了不起的猴哥形象!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第三章 目标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qfazuh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