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
祭祀乃国之大事

祭祀乃国之大事

作者: 乐德乐 | 来源:发表于2023-06-15 06:00 被阅读0次

子曰:“武王、周公,其达孝矣乎! (《中庸》第十九章)

孔子说,周武王和周公,真是至孝之人了!这句话是对上章内容的总结,朱熹却把它分成了两章。

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中庸》第十八章)

孔子解释说,所谓孝,就是能够很好地继承前人的理想,能够很好地将前人的事业发扬光大。

春秋修其祖庙,陈其宗器,设其裳衣,荐其时食。 (《中庸》第十八章)

那么周公是如何发扬光大的呢?

周公制定了宗庙制度,《礼记·王制》规定:“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周朝天子可以设七祖庙,供奉七位祖先,即四亲(父、祖、曾祖、高祖)庙、二祧(高祖之父与祖父)始祖庙。 相应地诸侯可以设五庙,大夫可以设三庙,上士可是设二庙,官师可以设一庙。

《周礼·天官·序官》"宰夫,下大夫四人,上士八人,中士十有六人,旅下士三十有二人" 清孙诒让注解说:"凡诸官上士,《王制》谓之元士,又谓之适士;中下士又谓之官师。"

各级官员每年春秋两季举行两次大的祭祖活动,春祭曰礿,后世一般在清明节,秋季曰尝,后世一般在重阳节。

祭祖的时候,要摆上先祖使用过的重要物品,奉为宗器,还要挂上先祖穿过的衣服,象征先祖亲临,祭台上供奉时令是粮食和果蔬,供先人享用。

朱子注解说,宗器,先世所藏之重器;若周之赤刀、大训、天球、河图之属也。裳衣,先祖之遗衣服,祭则设之以授尸也。时食,四时之食,各有其物,如春行羔、豚、膳、膏、香之类是也。

宗庙之礼,所以序昭穆也;序爵,所以辨贵贱也;序事,所以辨贤也;旅酬下为上,所以逮贱也;燕毛,所以序齿也。

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以别长幼亲疏,此为序昭穆。

进了祖庙,大家的位次要按照身份的高低(公、侯、卿、大夫、士)来排列,以别贵贱,此为序爵;

在宗庙里,还要回顾检讨发生在家族成员身上的事情,作出过什么成就功业,以发现人才,此为序事;

祭礼结束以后,主人要向来宾敬酒,然后大家不分贵贱高低,相互敬酒,此为旅酬;

祭礼结束后的宴会上,年长的坐上位,年幼的坐下位,此时只论年龄,不论辈分和地位高低,此为序齿。

践其位,行其礼,奏其乐,敬其所尊,爱其所亲,事死如事生,事亡如事存,孝之至也。 (《中庸》第十八章)

祭祖的时候,各人都有自己应该站的位置,行各自当行的礼节,奏应该奏的音乐,敬拜地位尊贵的人,爱护自己亲近的人,事奉先人就像他们还活着一样,周公制定了这套制度,把孝的精神发挥到了极致。

朱熹将原文中的“其”都解释为先王,似有不妥,礼乐主要是周公发展完善的,不可能照搬先王的。不过,他把“死”解释为未葬之前,把“亡”解释为葬礼以后,感觉很细致,似乎可取。

郊社之礼,所以事上帝也,宗庙之礼,所以祀乎其先也。明乎郊社之礼、禘尝之义,治国其如示诸掌乎。”(《中庸》第十八章)

郊祭和社祭的礼仪,是用来敬奉上帝的,宗庙的礼仪。是用来祭祀先祖的。懂得了郊祭、社祭和祭祖的礼义,那么治国的道理也就显而易见了。

孔子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无论是祭天地还是祭祖宗,其实都是向他们报告,自己没有辜负他们的愿望、违背他们的意志。

朱子注:禘,天子宗庙之大祭,追祭太祖之所自出于太庙,而以太祖配之也。尝,秋祭也。四时皆祭,举其一耳。礼必有义,对举之,互文也。

------《中庸章句》审读25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祭祀乃国之大事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ehyd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