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
今日是农历的二月二十七日,晚间依然有些寒气,夜空无斑斓,抬头不见月,内心月明朗。每天每一个人都是按既定的生活感悟着生命的珍贵,或是如愿,亦或是喜忧参半,更或是天不遂人愿,可是这就是人生的常态,无常的生活才是真正的人生。
不知何时起,对书籍总怀有一份热爱。是少年时书籍的匮乏,是读书时老师循循善诱的指引,是走上工作岗位后专业知识的需要,还是内心对生命的热爱?细思量,确乎都有,更多的或是身为母亲的责任。我的孩子可以不优秀,但不可以不读书。许是内心的坚定。要和孩子一起成长;许是上天的眷顾,让我有机会陪着孩子一起成长!周末,陪着孩子逛书店。既已成习惯,也必有所收获。数十年的陪伴,让我也成为了一名积极的购书者。半个多月前,在书店淘得一本《李清照传》,自此拜读,内心波澜不定。半生飘零,一世尽情的述说会不会让我重新认识她。
提笔思绪万万千。
才情斐然早心知。提及清照,印象中总是“千古第一才女”之称,婉约词的代表。“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近千年后人人能随即诵读,难怪后人将她誉为“词国皇后”。虽解其中味,但未解其真味。词中给后人留存了一份臆情。
清丽若荷结连理。出身名门,世代书香门第,自小受到良好的教育,有开阔的眼界,高贵的气质。若不是年少灵秀聪慧,怎能名动汴京城!当时的学士文豪们,谈古论今,吟咏诗文时,总会唤一抹身影至跟前。十八岁清丽若荷的李清照嫁给了二十一岁温润如玉的赵明诚,才子佳人结良缘。
孤雁南飞堪浮萍。清照的孤寂是很多人无法感同身受的。少女时深闺寂寞,是为“为赋新诗强说愁”。既为人妻后,面对血脉相连、为人清正廉洁的旧党父亲和位高权重,政绩突出的新党公公,在纷乱的世俗政局的动荡中夫妻有了短暂的分离。虽是孤身,但希望依然在。重逢后常常一起搜求金石字画,研读古书,闲暇时亦会一起饮几盏小酒,填几阙小词。公公赵挺之终究不是蔡京的对手,于是主动辞官,不久病入膏肓。树倒猢狲散。赵明诚也辞官归隐,与李清照屏居青州十年。夫唱妇随,琴瑟和鸣。后一纸诏书,明诚奔赴仕途。时间和距离终将成为他们爱情的帮凶。在漫长的黑夜中,清照等来的却是君有佳人相伴,纳了妾的明诚让曾经的花好月圆皆成幻梦。独居深闺盼天明的清照,内心该是多么地孤寂。以至于明城因病去世都没有子嗣陪伴漫漫人生路,三十载的夫妻路,断然到了尽头。君去,人孤独。多年后的清照,专心整理《金石录》,抱着回忆过活。在平淡的日子里,清照草率地将自己嫁给了鼠辈张汝舟。他不仅骗取感情,也骗取了她的全部财产。原来,世事总是不遂人愿。等在前方的,总是这样那样的变故。含恨写下一纸状书,宁愿用两年的牢狱之灾,换来自由,还俩恶人应得的恶报。那一年她五十二岁。
巾帼英雄铁骨铮铮。乱世中的清照,这个让须眉都汗颜的女子,写下了《夏日绝句》,豪迈的诗句中总能读出一种人生的哲学——活,就要活得昂扬,出类拔萃,有声有色;死,就要死得慷慨激昂,可歌可泣。或许可以与岳飞的《满江红》相媲美。
心如安然度余生。晚年,清照离群索居,内心归于平静。于寂静之中,守着自己的爱好,过着清简的生活。安然,就好。曾经拜读杨绛先生的文章,记忆最深刻的是“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看透人生的杨绛先生,纵是对千千情结之心的独白,更显得生命的沉重。风高草长,岁月悠长。清照隐姓埋名,深居简出。不问世事。那脸上一道道的皱纹,细细的,一条一条的,全是她走过的路。虽然外人看来悲苦凄恻,但她的内心实有华章。明城去世的二十三年后的某一天,她终于不负明诚所托,将《金石录》全部修订完毕。时年已六十九岁。
多年来我总是记得一本绘本《缺失的一角》,没有人的人生是圆满的,我们所能做的就是保持自我,在自己的生命旅途中诗意地栖居。清照的人生,如烟花般绚烂,也如烟灭时的一片狼藉。有的成诗,有的成词,皆满溢着她的真性情。
每每鼓起勇气让自己手中拿起一本书时总在想,或许,没有我的陪伴孩子们一样能爱上读书。但是内心总有另一个声音在想起:人生没有回头路,身为母亲断不能拿孩子的人生当赌注。数十年的陪伴,孩子所读书的数目早已超过了我,更有我走不进去的内心世界,领略不到的豁达人生。但每个人都是独有的生命个体,那就该如此。
明月清清的日子总会到来,不是今夜,却能可期。月有阴晴圆缺,当一轮圆月在夜空悬挂的时候,或许会带给地球上所有生命对时间的敬畏,对思念的释然。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