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屋记忆

作者: 昨天的印记 | 来源:发表于2018-04-02 18:42 被阅读25次

    老家村西头有个寺庙,名曰“胡贯寺”,传说中当初香火很旺,光庙前栓马的“马场”就有几十亩地大,后因在文革时期破“四旧”时把整个庙都拆了,庙里的古物所剩无几,不过,虽然庙拆了,但因为这个庙,有了前寺村和后寺村之分,我家就住在后寺村的中间。

    小时候印象最深的便是每年的正月初八,村西头的庙会会有很多远道而来的人去烧香拜佛,我们几个小伙伴都会兴奋的跑去看庙会,时常还会有个别好心的家长塞给我们几毛钱零钱让我们买点零食,那真是再好不过了。其实庙里除了那些面目狰狞的神像,并没什么值得长时间去逗留,我也只是看看热闹,后来,长大后便再也没有去过。

    80后的我已过而立之年,当初,作为贫下中农的我们都是地地道道的农民,家里除了我母亲,其他人都是教师,家境相对来说好一点。我出生时,家里就盖了我们村第一座全部用烧制的红砖盖成的房子,就是临街的南屋,听我爷爷说,当时盖好后,像是新闻一样都传遍了十里八村,说后寺村盖了一座“净砖”的房子,好像“县委大院”一样好,听起来我都有点可笑,一座房子而已,至于吗?

    可能是家里有“公家人”在上班,吃着国家“公粮”,我小时并没有感到在温饱问题上有什么困难,但当时村里的小伙伴都感觉我像“地主”家的公子哥一样,是个有钱的主儿。其实不然,家里不像别人想的那么好,只是相对来说好一点,我就是在南屋的庇护下渐渐长大。

    古有朝上献皇粮,现有农民交公粮,七八岁时,我坐在装满粮食的毛驴车上,邻家的叔帮忙赶着去乡里交公粮,一年一次,看这眼前的毛驴感觉真是庞然大物,坐在它身后,心里还是美滋滋的,平常只有偶尔赶集时才会坐上一两次毛驴车。再大一点,南屋渐渐感觉有点小了,除了进出的街门,屋里只是两间小房子的空间,于是家里便盖起来堂屋,住进堂屋时,小我三岁的妹妹已经七岁了。

    真正感觉家里生活条件好时,要从2000年以后说了,父亲从每月几十元的工资涨到几百元,再后来到2005年,农民不再纳税,这真是举国同庆。我家的南屋早已不再住人,不交公粮的年月麦子都会晒干密封在水缸里,这些存放粮食的水缸就放在南屋,俗话说“手里有粮,心里不慌”,年年存放几大缸麦子是必须的,虽然来年新粮下来时,陈麦吃不完都要卖掉,但谁家里要是不放几缸粮食肯定过不踏实。

    渐渐地随着时间的推移,生活的富裕让人们感到市场就是粮仓,家里没有存粮没关系,市场满足,国家管控,不会饿着任何一个人。国家取消农业税后,村里各家生活明显富裕多了,更可喜的是,后来不仅不用交“公粮”,甚至还有种地补偿,邻居家的奶奶坐在门口整天唠叨着说:“国家政策好,农民幸福享,真是生活和蜜一样甜哪!”

    我十来岁时家里盖了东屋,比堂屋更宽敞一些。参加工作后我和妻子住在离家不很远的县城里,每逢周六周日都要回家去看一看,每次推开南屋的街门,听着木头摩擦石头底座的声音,心里总会有些震撼,这不仅仅是一扇门,更像是一扇历史的门,见证了这个小小村庄慢慢富裕的过程。

    儿子慢慢长大了,一次带着儿子回老家,儿子下车后跑去推街门,街门似乎对5岁的他来说有点过重,他使着吃奶的劲才推开,回过头对我说:“爸爸,这个门太重了!”我笑笑没说话。

    南屋老了,窗台上长满了苔藓,屋顶上还有一棵小榆树,墙上的砖风化的有点严重,儿子说:“爷爷,这个房子这么破,我们拆掉它,盖一座大大的房子好不好?”我的父亲把儿子搂进怀里,亲了亲他的小脸蛋说:“你说,盖多大的房子呀?”儿子举起双手比划着:“就是那么…那么大。”

    终于在前年,父亲决定拆掉和我同龄的南屋,也许只是因为儿子的一句玩笑话,也许南屋真的该拆了。

    南屋拆了,重新在南屋的位置上盖了一座“富丽堂皇”的大街门,街门顶上用红钢瓦支起来,不仅能防雨水,下面停车也方便多了,儿子再见到新盖的街门时非要我给他照张相,我用手机拍了一张,小家伙还拿着手机跑去让父亲看照片。

    上个星期六领着儿子回老家,晚上住在东屋,妻子逗儿子说:“你想和爷爷奶奶一块睡呀?还是和爸爸妈妈一块睡?要不你去和老爷一块睡吧!”

    儿子没有回答,跑下床出去了,一会儿又蹬蹬噔的跑回来说:“我还是和你们一块睡吧!要不你们一会儿害怕了怎么办?”我和妻子笑了笑没有说话。

    夜,已经深了,我还没有睡意,听着身边儿子均匀的呼吸,我想,当初我也许就是这样躺在南屋的床上,父亲这么搂着我睡觉吧!

    翌日,清晨的阳光洒满小院,我睁开眼时,爱睡懒觉的儿子已不在床上。起身出门,空旷的街道廖无几人,向东望去,见儿子走在前面,驻足扭头对身后的爷爷大声喊道:“老爷,你快点走啊!”

    晨光下,一位老人和一个小孩迎着东方的太阳走去…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 Rain_da8c:小时候我在南屋上晒过麦子:beer:
      • 昨天的印记:记忆深处,总会有抹不去的东西。有些关乎命运,有的关乎成长。但,总会有让人难忘的。

      本文标题:南屋记忆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ixh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