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晓声说:“读书的目的,不在于取得多大的成就,而在于,你被生活打回原形,陷入泥潭时给你一种内在的力量。”
伏尔泰说:“书读的越多而不加思索,你就会觉得你知道得很多;但当你读书而思考越多的时候,你就会清楚地看到你知道得很少。”
毛姆说:“培养阅读的习惯能够为你筑造一座避难所,让你逃脱几乎人世间的所有悲哀。”
博尔赫斯也说过:“在阅读中,一个人得以暂时摆脱他所处的环境,进入另一个不同的世界。与此同时,也许另一个世界之所以能对他产生吸引,是因为这个世界比他所处的世界更接近他内在的自我。”
卡夫卡说:“一本书就像一把利斧,劈开我们冰封的内心。”
巴菲特合伙人查理·芒格曾这样评价巴菲特:“我这辈子遇到的来自各行各业的聪明人,没有一个不每天阅读的——没有,一个都没有。而沃伦读书之多,可能会让你感到吃惊,他是一本长了两条腿的书”。
电影《死亡诗社》里,船长说:“我们读诗、写诗并不是因为它们好玩,而是因为我们是人类的一分子,而人类是充满激情的。没错,医学、法律、商业、工程,这些都是崇高的追求,足以支撑人的一生。但诗歌、美丽、浪漫、爱情,这些才是我们活着的意义。”
乔治马丁则说:“读书的人在死之前能体验1000种人生,不读书的人只能活一次。”
读书就像是给灵魂买下另一件足以抵挡漫长俗世侵蚀的盔甲,能进入另一个独属于你自己的精神藏身之所。
曾国藩说过,读书相当于攻城略地。
阅读一本精彩的书也有助于集中注意力,但大多数读者看了几页还是会分心,必须强迫注意力回到书本上,才能继续往下读。
苏轼在《记黄鲁直语》中说:“士大夫三日不读书,则义理不交于胸中,对镜觉面目可憎,向人亦语言无味。”
《黄庭坚文集》中说:“一日不读书,尘生其中,两日不读书,言语乏味;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
为什么记录这段话?看麦家老师在视频里的新年寄语,说到关于苏轼和黄庭坚对于读书的重要性,觉得可以和之前在"浮墨"里记录的关于读书的金句关联起来。
黄庭坚是苏轼的"苏门四学士"之一,俩人对读书的见解相似,很有默契。
从字面意思可以理解为一个人如果不读书,会变得怎样,从反面来说读书可以改变一个人的气质、谈吐和胸襟,这也说明了古人对读书的那种崇拜和敬仰心。
《杀死一只知更鸟》的作者哈珀·李说:“阅读就像一个人的呼吸,即使不喜欢也不能不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