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概述
说到编结,我想到了上古之人,结绳记事,大事则大结其绳,小事则小结其绳。咱们的中国结就是从那时发展而来的,中国结是我国传统编结工艺中的一项。
但结绳又早已不是人们记事的工具了,人们在做各式绳结时,都赋予了各种情感愿望。比如婚姻大事均以 “结”表达,有结亲、结发、结婚等;服饰之结如双钱结、纽扣结等在我国传统服饰中被长久应用;声音之结如馨结、鱼结、蝙蝠结、金钱结等,被作为民间祝祷的符号等。
中国结以其独特的神韵,充分体现了我国人民的智慧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编结,就是用线、绳编结出各种花样的网袋或饰物,古代俗称“绛子”或“络子”。我国古代的编结技术高超,花样很多,体现了民间工艺的特色。
众所周知,我国有着丰富多彩的自然资源。所以千百年来,我国古代聪慧的先民们利用这些资源,用他们的巧手制造出了许许多多的艺术性很强的生产、生活用具。其中,编结生活用具在我国传统的工艺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二、编结工艺的南北特点
我国古代的编结工艺,主要是各地劳动人民就地取材并结合当地的传统习惯在实践中创造出来的。南方多竹,则竹编兴盛;北方多柳,则柳编发达,材料一般都不从外取。
三、我国编结工艺的发展
以考古发现来看,远在距今六七千年以前的新石器时代,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发明了以毛竹编织生活用具的编结工艺。
西安半坡仰韶遗址出土的陶器底部编结印痕很多,其编结方式,仅就印痕所见,就有斜纹、缠结、铰接、棋盘格、间格数种。
浙江吴兴钱山漾新石器时代遗址出土竹编用具多件,品种有竹席、竹篓、竹篮、竹萝、簸箕和捕鱼的“倒梢”等,编织方式有人字纹、十字纹、梅花眼、菱形格诸种,跟现在南方一些地方的竹编方法基本一致。
秦汉时期,我国的编结工艺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平。湖北省江陵马山战国楚墓出土过一些2000多年前的竹席、竹扇、竹笥和竹筐。
竹席周边织纵横人字纹组成的大回字纹,中间织相间的纵横人字纹。竹笥用以盛放衣物,它的经、纬蔑条分别用漆染成红色和黑色,以复杂的工艺编成丁字勾连的四方连续几何图案,十分精致美观。
湖南省长沙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了竹编用具近百件,品种有竹笥、竹篓、竹熏罩、竹席,还有草席,不仅编制工艺复杂,造型也很精美。
这些考古发现表明,编结工艺自古以来就同劳动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很早以前就已普及到我国的南方和北方各地。
可以说,我国古代的竹、草、柳、藤、棕编结工艺源远流长,品种多样。我们主要来看看竹编、草编和柳编。
四、竹编
竹编,是把竹子加工成柔软的竹篾、篾丝后编织的工艺品。其制作过程是先把端直、柔韧的慈竹、水竹等破成各种规格的篾片、篾丝,再经蒸煮、染色、切丝、刮修、打光、编织等工序,制成各种日用或观赏品。
竹编的品种非常多,大至桌、椅、柜、床、屏风、床席,小至果盒、果篮乃至案头的小摆设、小玩具,都可以竹片、竹篾来编结。
我最早认识李子柒,就是从看她砍竹子,行云流水般做了竹沙发、竹椅子、竹桌子等那时开始的。
李子柒做竹沙发我国久负盛名的竹编产地很多,其中尤以雨量充足、绿竹成林的浙江、湖南、四川、福建、安徽等地为主要产地。
其中浙江省东阳、嵊县,湖南省益阳,四川省崇州、梁平、成都,福建省泉州、福州,安徽省舒城等。这些地区的竹编技法高超,风格各异,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1.浙江东阳竹编
东阳竹编,历史悠久,宋代即以龙灯、花灯、走马灯驰名。东阳竹编擅长编织各种传统竹篮和动物造型,素有“竹雕之乡”的美称。
其竹编精品,一寸大小的面积可编织篾丝120根。动物造型生动传神,设色多借鉴国画技法,古色吉香,使人爱不释手。
2.浙江嵊县
嵊县竹编,唐代已有,距今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材料以当地盛产的水竹为原料,利用细如发丝的竹丝、薄如纸片的篾片进行编织,品种主要有食盒、果篮、屏风、家具及动物、人物等陈列工艺品。
嵊县的竹编套篮远近驰名,据说明清代科举时江南考生赴京赶考用的“考篮”,大都出自嵊县民间匠人之手。
嵊县竹编造型优美,精巧通真,集编织技法与雕塑艺术于一身,是非常难得的工艺特产。
3.湖南益阳的水竹凉席
益阳水竹凉席,创始于元末,距今已有600多年历史。益阳水竹凉席以当地优质水竹为原料,经破篾、刮篾、蒸煮、水浸、分丝、编织、扭边等10多道工序制成。平整滑爽,柔韧耐用,以“薄如纸,明如玉,平如水,柔如帛” 著称,而且吸汗散热,不虫蛀、不霉变,清代曾经作为贡品。
4.安徽舒城竹席
舒城竹席,简称 “舒席”,明代时即是朝廷贡品。舒席以当年11月至次年2月生的小叶水竹为原料,经破竹、切篾、起篾、分篾、撕篾、煮篾、刮篾、编织、扭头、收边等多道工序制成,细如棉纺,薄如纸张,光滑柔软,经折无纹,凉爽消汗,色泽鲜丽。
5.四川崇州竹编
崇州竹编,以当地特产慈竹为原料,适于编织各种精美、朴实,具有浓厚地方特色的篮、盒、盘等。崇州竹编牢固稳定,弹性好,易于保护各种物品,因此畅销各地。
6.四川梁平的竹帘
梁平竹帘,宋代时梁平以产竹纸闻名,当时抄纸用的竹帘已非常细密。后来在此基础上生产的窗帘、门帘,远近驰名。
7.四川瓷胎竹编
成都瓷胎竹编,是一种在瓷器表面用细蔑丝编织各种图案的工艺,其形式好像是给瓷器穿上一件外衣。
成都瓷胎竹编用料精细、紧扣瓷胎,竹丝不露头、不绞丝、不重叠,精美异常。
除此,古代福州、泉州的漂白竹编、染色竹编也很有特色,品种以瓶、篮、盘、盒为主。
五、草编
草鞋草编,是以各种柔韧草类植物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工艺品。草编在我国起源很早,战国时期的墓葬中已发现编织美观的草席。
编结之前一般都要对草料进行加工,有的要经过梳理、劈分,有的要经过熏蒸、漂白,有的要先编成草辫,这主要根据草料性质和所编器物而定。
草编以实用品为主,观赏品较少。草编技法有结、辫、捻、搓、拧、串、盘等项,花纹有十字格、人字格、米字格、几何纹、文字纹、空心方角、六角、八角、梅花眼等,工艺十分讲究。
我国草编原料资源丰富,遍布南北各地,山东、河南、山西、浙江、湖南、广东等省都有丰富的草资源。这些草有共同的特点:草秆比较光滑,节少,质地柔韧,有较强的拉力。
1.山东莱州
山东省莱州的草编工艺过去称 “莱州草编”,以麦秆草帽辫驰名,被誉为 “莱州花”“沙河黄”。
2.河南清丰草编
河南省清丰草编,清代乾隆时已很兴盛,主要生产麦草草帽辫,质地柔软,色泽洁白。
3.山西潞城草帽辫
山西潞城草帽辫,始于明代,它以麦秆为材料,成品色泽洁白,辫条匀称,两面光滑,不见接茬,用以制作的章帽缀工细腻、精美。
4.浙江宁波草席
浙江的宁波草席,唐开元年间已远销域外,清嘉庆时至于鼎盛。
以席草为原料,以白麻、黄麻制的细绳作经线织成,细密牢固,柔软挺括,富于弹性和折性。
5.湖南临武龙须草席
湖南临武的龙须草席,唐代已驰行,清代称“龙须贡席”。
临武草席以湖南和两广交界处高山上的龙须草为原料,制作精细,柔韧耐折,以夏季爽身、冬季不伤体著名。
6.广东高要蒲席
广东省高要蒲席,明代有清席、白席之分,清代随染料的引进,又有花席。
高要蒲席以蒲草为原料,先晒草、选草,再用木根舂草、卵石搓揉,烘熏染色,然后再编织加工,成品细软密实,柔韧耐折,冬暖夏凉。
此外,江苏省浒墅关草席、广西壮族自治区钦州芒萁草编、上海嘉定黄草编等,也是声名远播,对我国古代的草编有一定的贡献。
六、柳编
柳编,是以柳条,包括葛条、白蜡条、荆条等为原料加工编织的工艺品。柳条剥去外皮,加工处理,制成各种日用工艺品。产品主要有筐、篮、篓、箱、盒、盘等,既轻便牢固,又物美价廉。
柳编的分布地区较广,以河北、河南、陕西、江苏等为最多。
1.河北沧州的柳编。
河北沧州的柳编在唐代已驰名。宋代以后,固安以生产杞柳编筐、篮、箱、盒而被称为“柳编之乡”。
2.河南省柳编历史悠久,宋时主要集中在开封、商丘一带,产品工艺精细,式样繁多。
3.陕西省银柳编盛于清,它以沙柳为原料,去皮修整后使用,编制技法 多样,向来以精、美、奇著称。
此外,江苏省睢宁、吴县,湖北省嘉鱼,山东省莱州等也都是古代柳编比较发达的地区。
七、棕编
棕编雨蓑 在东南亚某国免税店买回来棕编拖鞋棕编,是以棕树嫩叶破成细丝加工编织的工艺品,以四川省新都新繁镇最为闻名。
1.四川新繁的棕编
新繁棕编始于清代中叶,最早是当地妇女用以编织凉鞋,自编自用,以后逐渐扩大编织品种,生产凉鞋、凉帽、扇子等,是一种地方性极强的民间工艺产品。
新繁棕编编织前先将棕叶处理成细白条,再拉成细丝或搓成棕绳,经漂白、染色再用。新繁棕编技法多样,成品细密如绸娟,坚固耐磨,美观大方。
2.贵州思南塘头的棕编
贵州省恩南塘头棕叶提篮,以嫩白棕叶为原料,剖成细丝或搓成丝绳编织,柔韧有弹性,能沥水,不怕潮湿,特別适合家庭使用。
除此,福建长汀历史上以棕编衣箱、盒帽、床褥出名,明清时即已广泛出产。
现在的棕编,已经成为“指尖上的非遗”。
棕编鸟栩栩如生除了竹编、草编、柳编和棕编外,我国古代的藤编、麻编、葵编也很著名。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