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发布完《向经典致敬》这篇日记形式的散文,有位长姐在我的朋友圈留言如下:
每次看你的大作都有些迷惑[发呆]
不知是姐姐思维模式老旧[发呆]
还是妹妹的创新意识太新[呲牙]
总是感觉不到你的主题思想是什么[嘿哈]
看完让我深思,我想,我的文章是什么样的风格?我所追求的写作方式是什么?仔细一琢磨,答案悄然若是,我想应该是非主流的,是没有正式校园规范:时间、地点、人物、故事情节,中心思想,开头点题,时时紧扣主题,最后末尾还要点题……我没有,我不喜欢,故而做不到,就如同旧时的八股文,文韬武略那是高深,可那不是我的菜。我想我属于游离于正统文学写作之外的 “杀马特”一员,所谓草根族即是我。
在我看来,把自己生存境遇,生活方式,记录下来是日志,如果加上些许感悟和想法,有给人启迪的企图,那便上升为一种小小的创作了。而分享朋友圈,最主要是为了留念,就像不用纸质的日记本,环保而漂亮。朋友看到,喜欢就点赞,不喜欢,就走过路过。(一直很感恩,那些关注我的亲人,朋友,向我提出自己的想法、看法,我觉得是交流,提出中肯的意见,则是一份关爱)这是我坚持写作的态度,是兴趣使然,是快乐,是欲望。
当然,写作与音乐、美术一样是门艺术,我的风格,可能不似油画那么具有视觉冲击力,也不似国画水墨那么飘逸脱俗,更没有贝多芬《命运交响曲》那般惊心动魄,层次分明,我的风格,可能就好比初学画者的速写,好比刚入门的白描,言语粗浅,没有深刻的思想,却总有那么些知音的同伴会获得共鸣,会有赢得一些“导师”热心地指导。
为什么选择简书这个平台码字?不是为了打赏,真不是啊!那是因为我喜欢它的排版风格,简单,方便,还有就是结识一批与我相近的简友一起坚持,我们或许永远不可能成为主流文学的成员,或许永远在沉寂的非主流长河里徘徊,但是,有一点,我们都一样,我们都有精神的信仰,我们在文学的殿堂,哪怕只是驻足一刻,也能神清气爽,幸福异常。
写作其实也是修为的一个过程,年少气盛,多的是浓墨重彩,可岁月如水,色彩冲淡了,边缘模糊了,便渐近中年。经历亦是大餐中的油盐酱醋,耐心的切配更是每天的磨砺,相信总会有那么一天,有一位伯乐,乘着七彩祥云找到我,并深情地对我说:“嗨,honeys ,我愿意力挺你,如果一定对这份力挺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一万年!”
至少,我的husband 就是我的忠粉,他不用言语来支持我,而用行动来证明对我的支持——他让我写一篇文章,就转发给他看,然后打赏,最近随着他微信钱包越来越干瘪,赏金越来越少,直至最少,哈哈,他被我讥笑后,淡淡一笑:“我的还不就是你的,你把左口袋的钱掏到右口袋,就做了一个简单的抛物线的运动,有意思吗?”
呃!又被鄙视了!
言归正传,我再想表达一下此文的观点(仅代表本人哈!) :一篇文章,一件艺术作品,哪怕是一件成衣,创作者的初心可能与读者也是有一定差距的,所谓智者见智 ,仁者见仁。读者在观赏的同时,会结合自身的生活经历,年龄层次,进行自己的二次创作。因此,会有人获得不同的感受。就好比同一个读者,在不同年龄段,看《红楼梦》会有不同的感悟一样。又像前不久,我这个中年奥巴桑,再次阅读《海的女儿》,感受是一样一样的。
那么,我的文章内容,嗯!好比是档次贫民化的自助餐,各位看官,您可以挑喜欢的“吃”,但如果要吃满汉全席,您哪!出门,下楼,左拐,而后往右直行,去图书馆,那里有真正的经典大餐。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