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正在尝试的一种读书方法,很神奇!!!“逻辑力,理解力,记忆力”全部都能锻炼到!
我试过之后就立马去和身边的朋友炫耀+分享了~
先贴个图给大家看^_^
当天晚上使用
上图是当天晚上用了之后的效果~
下面这张是第二天起床后的再次回忆--
(没有再次去看书,也没有再次去看自己前一天晚上画的图,纯属硬核回忆哈):
聊天记录中我提到的「概念图」,就是下面这个东西:
PS:最近正在读《有效学习》这本书,下面这个「概念图」是《有效学习》的序言部分。
概念图先不讲概念图怎么使用,我先来和大家分享我之前用过的所有读书方法,以及后来我为什么选择了概念图,希望能帮助大家从根本上了解用概念图读书的好处。
贴个本文目录:
我为什么适合给大家分享读书方法
我读书的3个阶段,每个阶段使用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为什么应该抛弃多数人都在用的思维导图,选择概念图
如何绘制自己的读书概念图,绘制原则和工具推荐
大家可以根据目录,按需索取哈,不过还是建议从头看到尾,感触会更深一点~
一、我为什么适合给大家分享读书方法
首先,我的本职工作是自媒体,也就是说,我的日常就是“写写写”--
所以,于我来讲,读书是一件非常非常必要的事情,基本上和写作并重。毕竟“输入”是“输出”的基础嘛
前年(2017),我保持着一周阅读一本书的习惯,而去年(2018),我的阅读习惯变成了3天阅读一本书。
可以说,在阅读数量上,我基本过关。读得多了,自然会有不少心得和体会,所以忍不住想给大家分享我踩过的坑,以及做过的无用功~
其次,我有过一年时间专注读书的经验。
什么叫专注读书?大家可能比较好奇。其实就是近两年非常流行的一个工种:职业讲书人。
比如说,得到APP推出的每天听本书栏目,它的制作标准,就是花钱找人读书。
其内核是:找读书能力比较强的人,在固定时间内,阅读一本优质书籍,并且通过自己的理解和抓取,把这本书讲述的重点提炼出来,进行二次创作,形成一篇6500字左右的讲书稿。最后录制成音频推送给用户,告诉大家,你花30分钟的时间,就能听懂一本书。
我是2017年和得到签约的,每周需要供上这样一篇稿件~ 所以也就逼迫了我自己,不仅要读书,还要把书搞懂,搞透彻。
所以,基于以上“量”和“质”都有积累的基础上,我觉得这个问题真的有必要来答一把~ 哈哈哈
放个绿图养养眼二、我读书的3个阶段,每个阶段使用的方法,及其优缺点
我的阅读能力的提升,大致经历了3个阶段。
第一阶段:搞定阅读顺序
不怕大家笑话,从2014年毕业,到2015年结束。我基本不读书(一年都读不完一本的那种)。
我的第一次毕业后读书经历,是在2016年年初开始。当时,我入职了一家互联网公司,老板把我当管培生来培养。
她给我规定了几项学习任务,其中有一项就是:
1个月读1本指定书籍,并在月末进行5分钟的读书感悟分享。
老板选的第1本书,是《乌合之众》。
这个阶段,我读书的方法是:翻开第一次,从头到尾,一字一句读完。
显然,这种方法是最不对,最浪费时间的,所以,当我还没开始分享自己的读书感悟时,就被老板教育了一顿。
因为她当时问我:
你先告诉我,这本书的作者是谁,写作背景是哪个年代
我直接愣那儿了,书都读完了,我却没注意过作者是谁,讲的是哪个年代的事。怎么能够对这本书有深刻的理解呢?
所以,在这一阶段,我学到的是:
想真的掌握一本书,最不可忽视的是写这本书的人,只有了解了作者和他所处的年代,你才能快速定位,更好地理解书中讲述的事件和道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所以读书顺序:看作者,查作者,查时代背景,看序言,看目录,最后才是看内容
第二阶段:如何搞懂一本书。
这个阶段就是2017年,我正在写得到【每天听本书】的讲书稿。
供稿要求是:我要提炼出这本书对读者最大的价值,抓出书中的3-4个重点知识给读者解析清楚。
为了达成这个目的,我开始把一本书读3次。
第一次,速读浏览,以第一阶段的顺序进行阅读,掌握全书概况;(期间,我也会去查看豆瓣书友对这本书的评价)
第二次,做读书笔记,在一章一章阅读的过程中,我会把触动自己的内容结合实际生活都写下来。
比如:书里讲到一个词汇,叫知识诅咒。那什么叫知识诅咒呢?我会联想自己生活中的经历,在旁边举个例子协助自己理解。
知识诅咒就是,你问一个小孩2-5等于几?小孩不会算,因为在他目前的认知里,小数不可以减大数。所以,在问他这个问题之前,你首先应该告诉这个孩子,这世界上有一个名词,叫负数,小数是可以减大数的。
想知道自己有没有理解一个东西,用举例来验证是最有效的。
第三次,形成思维导图,把一本书的要点,重点展现在一张知识地图上,一目了然。
比如,我之前做过得思维导图是这样的:
辩证行为疗法绝非偶然在这个阶段,思维导图能帮助我从宏观上掌握一本书,也能帮助我把重点信息拎出来给大家讲。
画导图的时候,我习惯设置几个固定标签,比如:作者简介,时代背景,核心观点,本书金句,章节 等等。
当章节与章节之间有重复的地方时,直接拿连接线指明,暗示自己,在写讲书稿的时候,这两部分内容可以合到一起。
第三阶段,如何记住一本书。
在这个阶段,我发现,即便是做了思维导图,3个月之后也会忘掉,所以我又迭代了自己的读书工具,将思维导图转变为概念图。
而尝试下来的结果就是我开头放的那两张聊天记录~
概念图比思维导图更具体化,形象化。
不仅能够提升逻辑感,而且能够提升理解力,记忆力,以及记忆再提取力。
三、为什么抛弃思维导图,选择概念图。
概念图其实就是我们上学的时候,经常在地理课本上看到的东西。
比如:
而在画书籍的概念图时,展现出来的形式基本是这个样子:
概念图的作用,就是把一段固定的知识可视化,用极强的逻辑把知识表现出来,帮你提升理解力和记忆力。
而思维导图,更多的是用于发散思维,在头脑风暴的时候,使用思维导图效果更佳。
在我第一次使用概念图画书籍内容的时候,心里是这么想的:
这么复杂的图,我画完就完了,基本不会再去看第二遍
画完之后的结果,和我上面想的一样,我没有再去看第二遍,不是不想去看,而是不用去看,因为画完一遍,我已经把自己画过的东西记住了。
《有效学习》的序言,不到9页,我画概念图画了一个多小时。中间为了能理顺逻辑,无数次推翻重改,重新安排各元素之间的联系。
我让朋友也去尝试画概念图,但1个小时之后,他放弃了,他说:
太难了,脑子要坏掉了。
但好东西就是有门槛的,这么整一次,书里的内容基本记得踏踏实实~
四、如何绘制自己的读书概念图,绘制原则和工具推荐
概念图的绘制方法其实很简单:
你先拿出一本书,打开某一个章节,把这个章节里的重要知识点撸出来,摆在一张画布上,形成一个个孤立的元素。
比如:
这些小方块就是元素。
然后,根据作者书中的描述,把这些小方块(元素),按照一定的逻辑线串起来。
(这个串起来的过程就是最耗时的过程,你可能要把这一章翻个两三遍,也要把这个元素图串个四五遍,修修改改,才能形成一个没有逻辑漏洞的图)
而在串联的时候,单项的箭头基本代表因果关系,也就是A导致了B,双向箭头一般表示相互影响。如果两个元素之间不是因果关系的时候,那么要用小字在箭头旁边标注A和B之间的关系。
绘制概念图的原则:
1、每个元素里包含的词要尽量简洁,最好是不超过4个字的词汇,越简单越好
2、元素和元素之间的关系,要用小字来标明
3、要有极强的耐心,这图很容易让人撕书,摔电脑
绘制概念图的工具:
我现在在用的是process on,是个网页版的工具,应该只能在网页使用,大家感兴趣可以拿来练手。
如果发现其它好用的工具,欢迎推荐给我哟。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