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看过《知否》,但还是被各大公众号上发布的关于明兰反驳「读书无用论」的探讨给刷屏了。一时间,“不要相信「读书无用论」,这才是最大的谎言”、“读书有很多很多好处”等观点,像找到了大靠山一样,接连在各大网络传播。
这里面最骄傲的,可能要数各种“读书类”产品了,比如读书会、拆书平台、电子阅读器等,他们找到了免费的代言人。
这也难怪,近几年,「阅读」渐渐在年轻人中间流行起来,大家开始以“今年读了100本书”、“我下班后的爱好就是读书”作为“炫耀”的资本。尤其是在大城市,在职场,那些经常读书的人总觉得比不读书的人要更厉害一点。
我曾经也陷入这样的误区。
2017年刚入职培训的时候,我每天早晨会完成一篇《熊猫书院》的读书任务,室友柴柴夸赞我“你这习惯太好了!我也想向你学习,你都在什么平台上读书啊?”
2018年7月份的时候,我统计自己累计读书80余本,把这个作为自己“努力学习”的成果,沾沾自喜。
▼
2018年9月份,读到核聚老师那篇《有限目标,有效打击》里关于「阅读」的段落,他说“阅读是一种性价比最高的学习途径”,“很多人意识到了,但大多都是无效阅读”“大部分人的大部分阅读时间,都被浪费掉了”“因为大家的阅读目标不明确,所以读完后,没有明确的收获。”
那么,怎样才是「有效的阅读方式」呢?
核聚老师说,首先你得明确一本书里有什么?新的知识、新的概念、新的观念、新的方法等。这样,你在读书的时候,就不停去扫描这些“新的东西”,每次读完后,自然就会有明确的收获了。
当然,对于旧书重读,则能加深你的印象或理解,这也是一种收获。
哦,那时我才觉察到,原来我之前读书的方法不对,我是漫无目的地读书,所以,大好的阅读时间被我白白浪费掉了。
2018年下半年,群里一位宝妈的「读书论」也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她说“百无一用是书生,学以致用是关键”,我大赞:妙啊!
所以说,「有效阅读」的评判标准,就是有用,对吗?读多少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能用起来。
那对于那些“非实用性”书籍呢?无用,读了是不是就是浪费时间呢?
▼
刚好,我昨天先后阅读了这两种书籍(实用性和非实用性),有些顿悟:
在阅读的过程中,要让书中的内容与你自己,发生深度的勾连,这样,才算是「有效阅读」。
对于实用性书籍,
你可以把作者讲的方法列成TODO清单,在自己的生活和工作中,去实际应用。
这样,阅读,就真正指导了你的生活,帮你解决了问题。书,也就成了“帮你变得更好”的工具。
比如,我昨天读了《小强升职记》这本「时间管理」类书籍,其中的一个小节——跟大树学目标分解。
事实上,这本书我曾完完整整地读过2遍,但却不如昨天读那一个小节的收获大。为什么呢?
以前我读的时候,醉心于里面先进的时间管理方法和优美的遣词造句,于是,用便签纸抄下来贴在书桌前的墙壁上,摘录部分在word文档里……当时兴致勃勃,说好了要去按照抄下来的方法践行,可惜过不了多久就抛到九霄云外去了。
昨天我因为对春节假期复盘后,想要对我的重要目标进行重新梳理,以便能实现它,所以翻出这本旧书来看。
▼
电子版的书,我刚一翻到前言,就立马被“优美的词句”给吸引了,我觉得作者讲得真是太棒了。
不行,打住,我是要来看“目标梳理”相关的内容,不要被这些跟目标不相关的内容给占用了时间。等等,我发现了什么?我突然意识到,我过去一直存在的一个思维漏洞——
目标感不强,总被不重要的事情耗费了时间和精力。
比如读书,我每次都倾向于从头开始看一本书。有时,明明是因为某个目的,才找出这本书来看的,结果随意翻开一页,觉得讲得好有道理,好有用啊,于是乎,津津有味地读起来。等到一两个时间过去了,觉得又学到东西了,心满意足地合上书本。
可是,我的初心呢?促使我来看这本书的那个目标呢?已经没有心力再去完成,等明天再说吧。
意识到这点,好可怕啊!所以说——
眼睛要始终盯紧你的目标,要先搬走最大的石头。
还好,我醒悟了,哈哈,赶紧翻到“怎样确定目标”、“跟大树学习目标分解”的章节,打开我的EXCEL,对照着书中的步骤,一步一步将目标SMART化,按照树根-树干-树枝的顺序,写下“我的目标?”“我为什么要实现这个目标?”“我为什么可以实现这个目标”“哪些人、团体或组织对我实现目标有帮助”等问题的答案。
这一次,书本真的为我所用了。
晚上总结的时候,不禁感叹到:写下来,你不过是多了一些谈资,要真正用起来,书本才能实实在在得帮到你啊!
▼
那对于非实用书籍呢?
女生朋友想想自己爱看的偶像剧,明知道没用,为啥还能吸引我们呢?因为大部分时候,我们会把自己代入戏中女主,情绪也被剧情牵扯得起起伏伏。
我们读书也可以利用类似的原理,将书中描述的观点、文字,跟我们自己的亲身经历联系起来,不仅在情感上与作者产生共鸣,而且跟着作者去思考,思考自己的生命。
比如,我昨晚读了《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这本书的「生涯四度」章节,每读完一个维度的描述,就审视自己,我追求的是这个吗?
古典老师在书中说,要把32分分配到生涯四度时,我也在纸上画。宽度、高度、温度、深度,嗯,就打这个分数吧。等等,我貌似更看重宽度,那在哪个维度上减分呢?哎,纠结啊,为啥不是40分呢?
如此改了4遍,我才写出自己目前看起来比较理想的“生涯四度”打分,真是不容易啊!
随后看每个维度应该如何去平衡,如何去提高效能的部分,我就对照着自己这份打分表,琢磨我该怎么做,才是我想要活出的生命?
就这样,2个小时的阅读时间,让我觉得特别开心,因为手上的这本书,经过我的思考,现在和我有关了。不再是以前,读了几个小时,只是感叹“书中人物”、“书中思考”,而自己没啥实质的收获。
▼
怎样才算「有效阅读」?
虽然我现在也还在探索答案,但昨天的体验让我看到了一种新的阅读方法,也是一种新的可能。为啥?
因为,直到今天,我的学习方式,还是优选「读书」;我的休闲方式,除了打球散步,就是「阅读」,读一些不那么有用的书和公众号文章。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