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朋友,你提及生命的苦痛,而现实生活快乐难求,仿佛告诉我,他们所说的那些成就对你来说,毫无吸引力。
我理解你的感受,哪里有什么彻底的快乐。正如在《薄伽梵歌》中所说的:“世俗的快乐就像沙漠中的海市蜃楼,干渴的人料想哪里有水,但是到达哪里之后却发现一无所有。世俗的快乐是暂时和时隐时现的,而来自灵性生活的快乐确实持久和永恒的。”但是,一个人,如果不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美好,他没有经过自己的对比思考,也无法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
罗摩克利希那曾经说,除非所有世俗欲望都得到满足,否则他不会为了神而感到强烈不安。在他们看来,只有享受到感官快乐后,可能更加容易控制感官。对于灵性成熟的人来说,他们不会想念世俗的快乐。他们是在正确比较之后,才有正确的结论。
你说,很多修行者彻底断绝了与社会的来往,独自思考,独自修行。事实上,任何人都不可能在思想、语言和行为上完全放弃行动。我们终究是在生活中找寻,从思想上探求。无论这种追寻面临种种艰难,但是终究是在碰撞中找到了一定的结论。没有人和人的交流,不在事情和事情的沟通中得到结论,我们很难得到启发。
因此,对于服务与我们的自然考虑,在梵歌中强调,人们应该通过选择不同的方法积极地服务于至上之主,绝不应该无所事事,毫不行动,在经典中说明,因为无所事事的心意是魔鬼的工场。怀着无欲之心态积极行动直到死广,比放弃行动和过苦行者生活更强,甚至在成为觉悟者之后也是如此,因为即便是苦行者,也不能逃脱行动的冲动。
自我知识之道路即智瑜伽,无私行动之道路即业瑜伽。“业瑜伽”意味着祭祀、无私服务、无私工作、利他行动以及有价值的行为。有些人通常会像梵歌中的阿周那样感到困惑,即认为过一种努力研习经典、冥想并获得自我知识的生活,可能比履行个人的世俗职责更容易获得灵性进展。
个觉悟者会认为自己不是任何行动的行动者而只是神圣者手中的一件工具,这是一种错误的想法。
在瑜伽者的正确思考中,超然的知识和无私的服务这两者都是臻达至上存在的途径。这两条道路不是分开的,而是相辅相成的。
在生活中,最好把这两条道路结合起来。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