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文网首页考古文物
水下考古风云:一场与深海水鬼的“国宝争夺战”

水下考古风云:一场与深海水鬼的“国宝争夺战”

作者: 明州世相 | 来源:发表于2018-08-15 10:44 被阅读0次

    这是明州世相第13个故事

    作者:龚晶晶

    必须承认,在这次走访之前,对于宁波水下考古,我几乎一无所知。

    几个月前,从公众号后台偶然加进了一位特殊的“粉丝”——《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编辑马子雷。聊起对宁波的印象,马老师脱口而出:宁波的水下考古很厉害,内湖、东海甚至南海的一些水下项目可都是宁波团队做的。宁波有全国唯一一个以水下为特色的考古所,挂着国家级的牌子,学考古,还要会潜水,你说特不特别?

    可走访归来,我的心情却有些复杂,本以为只是一次简单的“猎奇”,谁曾想,竟挖出了这个神秘职业背后,一场发生在中国海底的国宝争夺……

    这是一场50多位中国水下考古人与成千上万个盗捞者之间的对决。

    林国聪,站在以寡敌众的这一方已经有13个年头了。眼前的这个男人,不高不矮,不胖不瘦,留着短发,皮肤黝黑,不说话的时候很是沉稳,甚至有些暮气沉沉,但只要一提起水下考古,他的眼睛却会闪出光来,说到眉飞色舞时,笑意更挤得眼角露出细细的纹路。

    林国聪,是我国仅有的6个潜水教练之一、6个能够深潜至海底80米~100米的技术潜水员之一,是我国首批水下考古潜水长,拥有多项国际通用的资格证。

    现任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副主任的林国聪,1981年出生于妈祖故里福建莆田,打小就听惯了船老大们略显“浮夸”的海上传奇,对于海底宝藏一说,也是半信半疑。因为不会游泳,自然也不会想到,有朝一日竟然会以中国水下考古队员的名义潜入眼前的海洋,探访传说中的神秘沉船。

    “水下考古”一词出现不过百年,进入中国更只有短短30载。你也许并不知道,中国的水下考古事业可以说是被一个疯狂的盗捞者给“逼出来”的。

    预展现场,哈彻(左)和哥德马尔森号沉船打捞上来的瓷器  

    1984年5月,英国“职业捞宝人”迈克尔·哈彻(Michel·Harcher)在南中国海上探得清代沉船“哥德马尔森”号,悄悄盗捞起15万件中国瓷器,125块金锭和2门青铜铸炮。一年后,这些瓷器现身荷兰的嘉士德拍卖行。一次性拍卖数量如此巨大的中国文物,很快引起全球轰动,中国相关部门本欲阻止这起拍卖,却无奈发现,由于国际国内的法律空白,“买回来”竟成了留住文物的唯一方法。

    国家文物局派了陶瓷专家耿宝昌和冯先铭带3万美元前往阿姆斯特丹参加拍卖。拍卖行贴心的把优先竞拍的1号牌交给了中国人。可是,在接下来几天的拍卖中,两位专家连一次举牌的机会都没有,每一件瓷器的起拍价都在估价的10倍以上,各国收藏家一路叫价,中国专家所带的3万美元根本买不到一件像样的瓷器。最终,所有瓷器尽数落入旁家。

    预展第一天,买家耐心地等待嘉士德开门  

    此次拍卖使哈彻获得了2000多万美元的收益,也深深刺痛着每一个中国考古人的心。

    1986年9月,中国政府决定发展水下考古事业。1987年,中国历史博物馆成立水下考古研究室。1989年,我国第一批水下考古人登上历史舞台,一场与疯狂盗捞者的国宝争夺战,由此开始。

    2004年至2014年期间,林国聪作为第三期全国水下考古队员,参与了当时所有的水下考古项目,可在过去的很多年里,每一次深海的探寻,对他而言,都是一次锥心之旅。

    由于国内外文物热、收藏热的不断升温,沿海地区非法盗捞日益猖獗。甚至还出现了专门以此为业的“水鬼”,潜入深海,搏命捞宝。“人丁单薄”的水下考古人,成了名副其实的“救火队”,碗礁Ⅰ号、南澳Ⅰ号、华光礁Ⅰ号……这些广为人知的大型水下考古项目,全是跟在盗捞者后面所作的“抢救性发掘”。

    直到今天,林国聪都清楚地记得第一次在西沙群岛华光礁海域下水作业时,遗址现场的触目惊心:数千平方米的范围内,散落着大堆大堆的瓷器残片,到处可见残破的瓶、碗底、碟片、熏黑的船板,水下爆破形成的几个大坑宛如巨大的伤疤火辣辣地映入眼帘。

    全国水下考古专业培训班,被誉为中国水下考古的“黄埔军校”。  

    2005年,他回到家乡福建,全程参与平潭 “碗礁Ⅰ号”沉船进行抢救性发掘。渔民们的多次哄抢,使得遗址破坏严重, “收拾残局”成了考古队要做的第一件事。面对一片狼藉,林国聪在见到沉船的第一刻是“又兴奋,又想哭”。

    那一年与水鬼们的缠斗,也让很多参与工作的人至今记忆犹新。“在碗礁做水下考古的时候,常有被人监视的感觉。我们走到哪儿,文物贩子跟到哪儿,哪儿的文物价格就涨。我们前脚走,盗捞船后脚来。我们白天干,盗捞船晚上伺机盗捞。台风一来,海上的风浪有三四米高,海事局要求海上所有船只必须撤。考古船一直坚持到最后才撤。两三天台风过去,等我们再回来,沉船表面刚清理出来的文物已经全没了,被盗捞得非常彻底。最糟糕的是,盗捞者嫌船板碍事,通常会野蛮破坏,一条古船就这么毁了。”

    发掘结束,共出水完整文物1万7千多件,但据专家分析,被盗捞的文物数量不少于1万件。“我们还是来晚了!”林国聪痛惜地说,“破坏的船板我们可以通过三维图像来复原,但被盗走的文物,却是很难再见了。

    中国水下考古队员正在海底作业

    在平潭海边的渔村,甚至还出现了很多被水下考古人称为“碗礁房”的崭新楼房,这些拔地而起的新楼,有不少是参与盗捞的当地渔民用古代瓷器变现建成的。

    最终,参与盗捞的渔民中有14人站在了宣判大会上,最多的被判了14年。然而,如此打击力度还是赶不上盗捞者对暴利的渴求,国内外文物贩子的胃口早被中国海底的巨大宝藏吊起来了。

    阳光总在风雨后,盗捞总在考古前。这就像是一根刺,哽在每一个中国水下考古人的心里。谁也不曾想到,“水下考古宁波力量”的出现会打破这几十年不易的困局。

     

    水下考古队员正在海底作业

    福建小伙林国聪是在2003年初夏来到宁波的。

    那时候的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还位于月湖公园中心的风水宝地,整个所专门做考古的也只有四五人。面试那天,老所长邬向东还是记忆里笑呵呵的样子,人才贫瘠的年代,这样一位厦门大学考古专业应届毕业生的到来,可让求贤若渴的他高兴坏了,“当时单位开出的工资也就1300元左右。而另一个广东中山市的offer是每月3500元。”林国聪纠结了一个多月,却还是在8月的一天,背着大包小包坐上了开往宁波的列车。

    林国聪说,选择宁波,原因很多。但最打动自己的,还是老所长面试时,无意间提起的宁波对于水下考古的宏愿。原来,早在1998年,宁波就率先打响了浙江水下考古的第一战。同年12月,我国第一个水下考古工作站——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宁波工作站成立……但随着全国各地水下考古的不断挖潜,在备受世界关注的中国“海上丝绸之路”的多处遗址中,唯独宁波发现的遗址和文物均来自陆地,而无来自水下的文物遗址的印证。

    他们期待着,有一天,在这座早在7000年前就刳木为舟向海而生的城市里,在宁波9758平方公里的海域中,也能发现那些深藏于海底的遗珍。

    水下考古队员们每次都是穿着潜水服,系好压铅带,背上重约40公斤的压缩空气双瓶及水下探测仪等设备,在20多米的深海中坚持作业半个小时至50分钟。

    一个大胆的构想在宁波考古人心中蠢蠢欲动:绘制海底藏宝图,让考古赶在盗捞之前!

    2006年,几代宁波考古人期盼的契机终于来临。中国国家博物馆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原中国历史博物馆水下考古学研究室)与宁波市文物考古研究所合作,开展首次浙东沿海水下文物普查。5年来,水下考古调查队走访了浙江沿海近100个濒海乡镇,经过1500余人次的地面调查,共发现了约200条水下文物线索,确认了沉船遗址5处、水下文物点7处、其他水下遗存2处,初步绘制出一幅浙江沿海“海底藏宝图”。

    宁波文物考古研究所,始开主动系统调查水下文物之先例,成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下水前,林国聪和队员们会进行充足的准备,查阅文献,走访海警、边防、渔政、渔民及从事航海、水下工程、海洋地质勘探等一切与海洋打交道的单位和个人,寻找蛛丝马迹。

    2008 年 9 月 20日,由林国聪带队的浙东沿海水下考古陆地调查队一行,来到了位于宁波象山东南约27海里的渔山岛进行走访调查。就是在这片海域,一艘神秘的清代沉船终于在沉没160多年后重见天日…………

    让林国聪感慨的是,这艘清代沉船,其实早在1992年就被一个岛上的业余潜水员牟永根发现,为保卫国宝,这秘密他一守就是整整16年。

    期间也不断有人出高价向他打听沉船位置,但这个当年才23岁的小伙却“固执”地认为“文物属于国家,应由国家来管理”,拒绝向任何人透露。这些年每当听说有人下海寻船,他总会悄悄跟去,看到没打捞出什么才放下心来。直到2008年,调查队来到岛上,他才主动联系工作人员,并陪同到海上指认沉船位置。

    调查队挖出最多秘密的地方,就是渔民聚集的北渔山岛码头。  

    “海面是流动变化的,他虽然指认了大概的位置,但其实我们搜寻的范围却多达几万甚至十几万平方米。依旧如同大海捞针。”林国聪和队员们不断比照史料中的蛛丝马迹,以及其他渔民的口述,对目标海域进行扫测,终是在茫茫大海中锁定几个疑点,而后两人一组结伴下水,由东往西,挨个潜水探摸。

    与陆上考古相比,水下考古受天气、潮汐、洋流等不确定因素影响更大。海上气候变化莫测,刚还艳阳高照,顷刻又大雨倾盆,使得考古潜水更添了几分凶险,尤其是浙东沿海水况普遍较差,水浑流急风浪大,所谓的潜水探摸,其实就是靠手一寸一寸在淤泥中摸索感觉出来的。

    2008年10月19日傍晚,林国聪像往常一样站在船头最高处瞭望。突然,一声惊呼传来:“队长!我们有发现啦!”……

    随着海底搜索范围的扩大,浙江第一艘真正意义上的古沉船 “小白礁Ⅰ号”终于露出真容……

    水下考古队员正在对“小白礁Ⅰ号”进行水下作业  

    可林国聪悄悄告诉笔者,其实直到2008年度工作的最后一天,他们都还没找出判定这艘船年代的铁证。

    “年代的初步判定决定了来年还能否继续开展工作。大伙都有些不甘心,深怕一处珍贵的国宝会因为我们没有找到关键信息而被错失。”由于接下来几天都是大风天气,水下考古工作无法继续进行,到了中午,带他们出海的船老大就已经回去吃饭了,本来下午考古队员们是该整理设备准备回去的,可大家一合计,还是决定冒险再出海一趟。

    船老大却有些犹豫:“你们入水的点靠礁太近了,一阵大风刮过来,到时候跑都来不及,说不定我们也变成沉船了。”最后还是林国聪给出方案:届时船头朝外,如果来风,就立马撤离;抛锚也只抛一个,实在不行就砍断锚绳;并且两组同时下水,从不同位置开始工作,缩短停留时间。

    工作船锚定在“小白礁Ⅰ号”沉船海域  

    所幸这一回,他们发现了一些底部有“嘉庆”、“道光”年款的瓷器,最终确认沉船年代为清代道光年间!众人一片欢腾。

    “最后一组人一出水,我们就赶紧逆风驶离了小白礁。我还记得自己坐在船舷上,看着不远处海面正泛起白头浪,哗哗哗地向我们汹涌而来,要是再迟一步,还真是应了船老大的乌鸦嘴。那惊险的场景,怕是一辈子也忘不了。”林国聪感慨万千。

    此后,每年的5、6月间,渔山岛上的村民总能看到那些穿着潜水服的身影,“小白礁Ⅰ号”沉船遗址发掘工作,一做就是 4 年,宁波考古队员上千次艰辛潜海掘宝,终以出水1060余件珍贵文物和“中西合璧”的独特船体造就我国水下考古界一块傲人的里程碑。难得的是,这是一艘少见的没有被盗捞过的古沉船,主要构件完整,可修复程度较高。他们将考古赶在了盗捞之前!

    林国聪考古潜水归来

    2016年5月21日,消息传来,宁波“小白礁Ⅰ号”水下考古发掘项目,从数千个考古项目中脱颖而出,斩获中国考古界最高质量奖——“田野考古奖”,成为我国首个获此殊荣的水下考古项目。而此时,这群可爱的水下考古人还正在某处深海继续探寻。

    2014年10月,“小白礁Ⅰ号”出水文物及发掘场景作为“水下考古在中国”专题陈列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国家水下文化遗产保护宁波基地内正式对外公开免费展示,让公众也能共享水下考古和水下文化遗产保护成果。

    中国水下考古经过30年的发展,共培养出160余位水下考古队员。其中一些队员因为走上领导岗位,或因身体原因已经退出一线,再加之最新一批的队员尚未养成,目前仍活跃在水下考古领域的队员仅有50余位

    在宁波11位水下考古队员中,仍有9人坚守一线。他们不仅承担着宁波、浙江水下文物的调查发掘,更活跃于全国重要的水下考古活动以及肯尼亚援非水下调查项目,这支平均年龄仅为34岁的“水下考古的宁波帮”,已然成为保卫中国水下文化遗存的中坚力量。

    中国水下考古队员应国家派遣赴非洲援助肯尼亚开展水下考古,其中两人来自宁波。

    这场中国水下考古人和无数盗捞者的国宝争夺,一战就是整整30年,而这还仅仅只是开始……

    在我国的茫茫海域中,还有2000至3000艘沉船等待着水下考古人,赶在盗捞者破坏前带它们重见天日……

    MORE

    当新闻理想被狗吃了以后...

    中国最大海难:69年后,江亚轮惨案“元凶”仍逍遥法外

    百年沪甬航线消失之谜

    东海野生大黄鱼灭门记

    一场61年前的台风和3402个亡灵(一)

    一场61年前的台风和3402个亡灵(二)

    宁波鼠疫惨案|得病的父亲,被活生生钉进了棺木

    一个疯狂吸毒者的救赎:我欠她一只眼睛

    民主三号海难实录:当泰坦尼克号发生在中国,会让妇女和孩子先走吗?

    ……

    明州世相原创内容,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法律支持:浙江素豪律师事务所

    更多内容敬请关注明州世相微信公众号

    相关文章

      网友评论

        本文标题:水下考古风云:一场与深海水鬼的“国宝争夺战”

        本文链接:https://www.haomeiwen.com/subject/orpibftx.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