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学习幸福 P120-130
别太把自己当回事。你只是一只会做计划的猴子。
幸福是一种技能。可以说,幸福与基因无关,甚至与选择无关,它是一一种与个体密切相关、可以后天习得的技能,就像通过锻炼强健体魄、通过吃饭摄取营养一样。我认为,探索自己对幸福的定义非常重要。一些人认为幸福是-种心流状态,另一些人认为幸福是欲望得到满足,还有人认为幸福就是知足常乐。
人们往往误将积极乐观的想法和行为等同于幸福。随着阅读量、知识面和阅历的增加(阅历很重要,因为实践出真知),我发现每个积极的想法其实都包含一个消极的想法。积极和消极是如影随形的相对概念。幸福是一种无欲无求的状态,特别是对外界事物的欲望。欲望越少,越能接受事物的当前状态,头脑越平静。所谓“万般烦恼皆因心动”就是头脑在一刻不停地设计未来或追忆过去。我越是活在当下,越能感受到快乐,感受到满足。
对我来说,幸福的含义主要是没有痛苦,没有欲望,不沉溺于对未来或过去的思考,真正拥抱当下,拥抱现状,拥抱现实的一切。如果想获得内心的平和,你就必须超越对万事万物的善恶评判。
大自然没有幸福或不幸福的概念。从宇宙大爆炸到现在,自然的发展遵循完备的数学定律和一系列因果关系。大自然的一切都浑然天成。幸福或不幸福只存在于我们的大脑,因为我们有欲望,所以给事物贴上了“完美”或“不完美”的标签。
世界只是折射个人感受的一面镜子。现实是中性的,现实不做评判。一棵树没有对与错、好与坏的概念。人生在世,我们从大千世界中获得各种各样的感官体验和刺激,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至于如何思考、判断和对待你所感知的一切,全由你自己决定一选择权在你手上。
我所说的“幸福是- -种选择”就是这个意思。如果你相信幸福如我所说是一种选择,那么你可以着手做出这个选择。情绪看似是外力作用的结果,但其实并非如此。 “幸福”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一种主观感受。幸福就是消除缺憾感之后的感受。
剔除了“幸福”和“不幸福”的状态,剩下的就是中性状态,但中性状态并不意味着平淡。很多人认为,中性状态是索然无味、缺乏激情的。事实并非如此,中性状态是孩子才有的状态。我们会发现孩子通常都很快乐,那是因为他们真的会沉浸在周围的环境里,沉浸在当下,而不是期待环境来契合自己的喜好和欲望。我认为,中性状态其实是一种完美的状态。只要不沉溺于自己的想法、不执着于自己的欲望,你就可以获得快乐。
人生转瞬即逝,如黑夜中的萤火虫。尘世光阴等刹那,白驹过隙一瞬间。活着就是要充分利用每一分钟。“ 充分利用”不是说要穷尽所有时间去追逐一些愚蠢的欲望,而是要认识到自己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分每一秒都是非常宝贵的。生而为人,就有责任确保自己的幸福,确保用最好的方式诠释万事万物。
理性很强的人可以通过训练自己的无感反应获得平和,即学会漠视自已无法控制的事物。
我降低自己的身份感。我屏蔽脑海中的噪声和杂念。我不在乎那些无关紧要的事。我不参与政治。我远离郁郁寡欢的人。我珍惜光阴。我阅读哲学作品。
我进行冥想练习。我和快乐知足的人交往。这些方法很有效。可以有条不紊、循序渐进地稳步提高自己的幸福基线,就像提高身体素质一样。
幸福是一种选择,是一种可以培养的技能。大脑就像身体一样, 是可塑的。我们花费大量时间和精力,努力改造外部世界,改造他人,改造自己的身体,却没有考虑过改造自己的大脑,只是简单地接受了年轻时被塑造的自己。我们无条件地听从自己脑海中的声音,以为这个声音就是一切真理的来源。殊不知,大脑也是可塑的,每一天都是崭新的。记忆和身份只是来自过去的负担,让我们无法自由自在、心无旁骛地活在当下。
幸福需要活在当下
在任何时候(比如走路的时候),大脑都只有很小一部分是关注当下的。大脑把主要精力用于规划未来或悔恨过去。这样的运行机制让人无法获得绝妙的体验,无法欣赏周遭一切事物的美妙之处,无法因为现状常怀感恩之心。如果每天都沉浸在对未来的规划和幻想中,那就是在亲手扼杀自己的幸福。
我们渴望那些让我们能感知当下的体验,殊不知,这样的渴望却让我们脱离了当下。我认为,过去就是过去了,没有回忆,没有遗憾,没有放不下的人,没有忘不掉的旅行。既往不恋。人之所以感到痛苦,很多时候是因为拿以往和现在做比较。以往种种未能实现的欲念会带来现在的缺憾感,而我们又将弥补现实缺憾的希望寄托于未来。消除缺憾感会让人更容易活在当下。
关于“开悟”,我读到过一个很好的定义:“ 思考的间隙即开悟。”意思是说,开悟不需要在山顶修行30年,而是一个时时刻刻都可以达到的境界。你每天都可以提高自己的开悟水平。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