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乡党》:
君召使摈,色勃如也,足躩如也。揖所与立,左右手。衣前后,襜如也。趋进,翼如也。宾退,必复命曰:“宾不顾矣。”
执圭,鞠躬如也,如不胜。上如揖,下如授。勃如战色,足缩缩,如有循。享礼,有容色。私觌,愉愉如也。
杨伯峻《论语译注》:
鲁君召他去接待外国的贵客,面色矜持庄重,脚步也快起来。向两旁的人作揖,或者向左拱手,或者向右拱手,衣裳一俯一仰,却很整齐。快步向前,好像鸟儿舒展了翅膀。贵宾辞别后一定向君主回报说:“客人已经不回头了。”
(孔子出使到外国,举行典礼,)拿着圭,恭敬谨慎地,好像举不起来。向上举好像在作揖,向下拿好像在交给别人。面色矜庄好像在作战。脚步也紧凑狭窄,好像在沿着(一条线)走过。献礼物的时候,满脸和气。用私人身份和外国君臣会见,显得轻松愉快。
《论语》有不少关于孔子风度仪表的记载,为我们树立了一位文质彬彬、风流儒雅、博学多才、仁爱慈厚的长者、先师形象。
子贡是一个特别懂自己老师的人,他揭出的“温良恭俭让”五个字,不仅画出了孔子的温煦气象,还给后人修养身心提出了一个可资对照的努力方向。
温,为人温和,不激烈,不尖锐,不尖刻。
良,不仅仅是善良,它是指对万事万物都有一种善意和敬意。
恭,就是谦恭,和睦,对人、物有恭敬心,敬畏心。
俭,做事有分寸感,能够对自己的行为有所节制。个人生活有分寸感,那就不奢糜浪费,所以生活节俭是俭的一个方面。做任何事,哪怕是正确的事,也得要有分寸感。
让,谦让。这个社会总有竞争,竞争总不能以力量为唯一胜算。
子夏在《论语·子张》中对孔子的形象评价说:“君子有三变,望之俨然,即之也温,听其言也厉。”他对孔子的观察、认识由远及近,先看外表,孔子的形象很严肃庄重,如果不深入接触,这样的形象会令一般人畏惧。但只要和孔子交谈、接触,就感到孔子很温和,很有人情味。再听孔子讲人世间的道理,那是义正词严,很有个性色彩的。
礼貌、仪表、风度反映了一个人文化素质的高低。在《仪礼》《礼记》等经典以及许多儒者的家训、学规中,有大量关于日常衣食住行、待人接物的礼仪规范。优秀的人,必然注意提高内在修养和生活质量,内修心灵,外修仪容。
朱熹曾经反复强调,对于孩子,做比说更加重要,因为他们还不太懂事,对他们讲大道理是不会有什么效果的,要紧的是要教他们学会正确的行为方式,越是具体越好,比方说吃饭的时候,只要没有特殊情况,一定要等父母先举筷子,然后再吃。再比方说,父母有所召唤的时候,不能拉长了声音应答。如此等等。这些看似简单的行为规范里面,都包含着尊敬父母、文明进餐等道理,对于奠定他们做人的基础至关重要。
“南开校父”严范孙亲自为南开学生立下40字“容止格言”,老校长张伯苓则将此作为“镜箴”镌刻宿舍门廊立镜处,要求南开学子时刻保持整洁合度、积极向上的仪表风貌,养成平和、宽仁的处世态度:
面必净,发必理, 衣必整,纽必结。头容正,肩容平,胸容宽,背容直。气象:勿傲、勿暴、勿怠。颜色:宜和、宜静、宜庄。
有气质、有风度的人的一颦一笑会让人觉得沐浴春风,这来源于足够得体的外表,更来源于有教养的言语和举止行为。有气质、有风度,意味着从内到外都有一种高尚和优越感,这不仅表现在个人形象上,也体现在言谈举止之间。一个有气质、有风度的人,无论在哪个场合都能够展现出恰如其分的风度和品味。他们会注重细节,从穿着打扮到言谈举止,都透露出一种自信和高雅。他们懂得用恰到好处的语言和姿态与人交流,不追求张扬和浮夸,而是通过稳重和自信的方式与他人建立互信与尊重的关系。
做一个孔子一样有气质、有风度的人,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持之以恒的修行。首先,我们应该注重自我修炼和提高自己的素质,通过不断学习和进步,提升自己的品味和修养。然后,我们需要注重细节,无论是言谈举止还是外在形象,都要注重细节和品质。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