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我在思考我写过的《人性的暗角》里面的问题。面对这些问题困惑不已。尤其是在生活中,一个人为什么可以做违反道德的事情?为什么会去做损人利己的事情?我们应当坚持的那些古老的价值观,如爱、平等、尊重。为什么可以随随便便被打破。
我把问题放在时光里浸泡,终于有了一些答案。
道德本身是反人性的。道德是一定时期的大部分社会成员,为了维护社会整体的稳定。共同约定的弹性准则。这种弹性准则对人们内心的一些不合适的想法进行精神层面的约束。比如社会不允许性别和肤色的歧视,不允许为非作歹、行凶杀人。但是自然界的生存法则与此截然相反。适者生存,胜者为王,当一个人强大的时候,人的意识里自然就会产生等级观念。这种等级观念之下,会有一系列的在道德社会中显得扎眼的动作。比如“严书记的女儿”,富豪60万一针续命。但是为什么这种现象没有大面积爆发?守法守德,这是在道德社会中人们综合衡量自身的利益做出的决定。
如果因为我比一个人的力气大,因为不高兴,我就把这个人打成重伤或者死亡。我会被代表社会律法的暴力机关逮捕,罚款、执行监禁或者死刑。我只是出了一口气,到的了几个小时的心理舒坦,就得失去几十年的自由甚至是失去生命。利益的天平,朝向了不利于我的一面。所以,我不愿做违反法律的事情。
有段时间我发现,我们学校的草坪总是被人流践踏,在转弯的地段,总是有一两米宽的地上,被踩得只剩下光秃秃的土地。为什么呢?因为在拐弯的过程中通过草地走捷径可以少走几步路。但是有没有人会对这个走草地的人做出法律的惩罚或者是道德的指责。即使是有道德的指责,这个人内心没有道德的话,也无助于事。因为“少走几步路”是一种利益,得到这种利益的过程中践踏草坪的人并不会失去任何利益。总而言之,这么做在总体上有利的。所以,我要去做。
人性如水,就下而行。天道而已。
当然,人们在面对综合利益选择的时候,也分几种情况。
1. 纯收益、无损失;
2. 纯损失、无收益;
3. 无损失、无收益;
4. 有损失、有收益、收益率比损失率大;
5. 有损失、有收益、损失率比收益率大。
接下来我一组一组分析。收益为benefit,损失为loss,综合收益为profit。综合收益率考虑了所有的损失和收益因素。
Profit=benefit+loss 公式1
第一种:纯收益、无损失,百利而无一害。
图1 纯收益、无损失
横坐标代表做这类事情的数量,斜率代表利润率或损失率,纵坐标为收益或者倾向性。由图1可得。在收益率为1,损失率为0的情况下。一个人做这类事情越多,收益也越多,也就越倾向于去做这些事情。这种好事情叫做天上掉馅饼,比如一个第一次见面的陌生人拿着大把大把的钱恭恭敬敬地无条件放在你的家里供你使用。一般这种情况只在梦中出现,还是白天做梦的时候。
第二种:纯损失、无收益。
图2 纯损失,无收益
在图2中,此类事情做的越多,损失越多,而且完全没有收益。这类纯粹是反人性的事情。比如,无缘无故地自残。一般人不会陷入这种事情之中,还会尽量地避免遇到这种情况。困境不属于此类,困境是可以当作人的一种经历的,作为思考的材料。
第三种:无损失、无收益。
综合分析如图3所示,收益率为0,损失率为0。综合收益率为0,没有给人去做的动力来源。做这类事情既没有什么收获、又没有什么损失。纯粹无意义。
图3 无损失、无收益
第四种:有损失、有收益、收益率比损失率大
在这个模型中假设收益率为1,损失率为-0.5。以此作为收益率比损失率大的模型。
图4 有损失、有收益、且收益率比损失率大
这是生活中非常多的情景。比如学习,付出时间和精力,收获的知识和视野;有利润的经营、投入人力和财力、获得一定的收益;出卖劳动力,获得血汗钱。
第五种:有损失、有收益、损失率比收益率大
图5 有损失、有收益、损失率比收益率大
这个模型中设置损失率为-1,收益率为0.5。综合收益率为-0.5。这样的事情做的越多,一个人的损失程度越大。当然人们就越是要远离这样的情况。毕竟没有人喜欢入不敷出的境况。
以往困惑过的问题,放到这些模型里面去考虑。仿佛就变得自然而然了。当然,这个模型肯定是有缺陷的。人性复杂,毕竟不能用简单的数学公式表达。以上分析都是理想化模型。
根据以上分析,我们可以了解到,想要提高一个人做某件事的积极性,从正面来看,降低这件事情的损失率,提高这件事情的收益率,从而提高这件事情的综合收益率;从反面来看,提高反面事物的损失率,降低反面事物的收益率,从而降低反面事物的综合收益率。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