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弘景(456—536),字通明,自号华阳隐居,谥贞白先生,丹阳秣陵(今江苏南京)人。
南朝齐、梁时道教学者、炼丹家、医药学家,文学家,人称“山中宰相”。
01,自幼聪慧,酷爱读书
陶弘景出身于南朝士族家庭,尧帝陶唐的后代。祖父陶隆,好武功,解药性。父陶贞宝,字国重,文武全才。
陶弘景自幼聪明异常,他六岁时就能理解自己读的书,并能撰写文章。
七岁时读了《孝经》、《毛诗》(即《诗经》)、《论语》等几万字的书籍。
九岁开始读《礼记》《尚书》 《周易》《春秋》《孝经》《毛诗》《论语》等儒家经典,颇以属文为意。
在他十岁的时候,有一位,同乡得到一本晋代人葛洪写的《神仙传》。
他看到里面关于淮南八公等神仙的故事后,他不分昼夜地研究、探寻这本书中的事理,立下了修仙学道、长生久视的志向。
十五岁作《寻山志》,倾慕隐逸生活。17岁时,在礼部尚书刘秉府中供事。他以才学闻名,与与江学文、褚炫、刘俊等为宋朝外明四友。
02、才华横溢,仕途顺畅
长大成人后,他身高七尺四寸,神情精明、仪容秀美,眼睛明亮、眉宇开阔,耳朵长而形体精致。
他读了一万多卷书,善于弹琴和下棋,精于草书和隶书的书法。
公元479三月,齐高帝作相国。他当时才二十多岁,因通晓历代典章制度,便被荐举为“诸王侍读”。
后来又授予他“奉朝请”的官职(可定期参加朝会)。后拜左卫殿中将军。
弘景博学多识,读书逾万卷,于六经诸子史传无所不通。朝廷中有关礼仪和典章制度方面的事情,大多由他决定。
03、辞官,归隐茅山
他虽然身居权贵之门,却始终藏形匿迹,不与外界的人打交道,每天只是展卷阅读。
他昼夜研读缮写符图经集,于养生服食诸道,渐至通幽探微。
如此积年累月,渐觉彻悟,遂萌隐居修行之志。公元492年,36岁的陶弘景向齐武帝帝上表请求辞官归隐。
皇帝下诏准许了他的请求,并赐送他成束的绢帛作为礼物。
他离开的时候,朝中公卿士大夫之流都到征虏亭来为他饯行,张设了许多帷帐,为他举行盛大的告别宴会。
去那里的车马太多,互相拥挤,堵塞了道路。人们说这是自宋、齐两朝以来从未有过的事情。朝野上下的人都觉得他非常荣耀。
陶弘景一行来到句容的句曲山停了下来,于是在山上建起房舍,自己命名为华阳陶隐居,给别人写信,就以“隐居”代替自己姓名。
陶弘景说此山是金坛洞容,周围百五十里,名华阳之天,汉时三茅司命之府,故名茅山。自号华阳隐居。
自此,弘景开始了他的长达四十余年的隐居修行生活。开始的时候他跟东阳郡的孙游岳学习符录和图谶等经文和道术。
后来他游遍了各个名山,寻求仙药。每当经过山涧溪谷等地方,他都要在那里或坐或卧,吟咏诗文,久久徘徊,激动的心情难以平静。
陶弘景一生爱松,他特别喜爱松间风涛之声。一听到松涛响,他便禁不住心中欣欣然而乐。
有时他一个人独自去山泉、岩石的地方游览,远远看到他的人都以为是神仙。
04、拒绝当官,却为朝廷出谋划策
弘景归隐之后,当时,南朝著名的文学家、史学家,同时也是中国音韵学鼻祖的沈约,正在东阳郡作郡守。
由于尊崇他的志向和节操,沈约多次写信邀请他出来作官,但他始终没有接受。
梁武帝萧衍早年与弘景交往甚密。早在萧衍为是否进行夺权而犹豫不决。
陶弘景就为他上观天象、下察人心,并以图谶的方式帮助萧衍进行决断。
梁武帝即位,其初国号未定,陶弘景引诸谶记,皆成“梁”字,上书武帝,告之“梁”是运符。武帝遂立国号为梁。
后来武帝欲聘陶弘景入朝为官,辅佐朝政。他亲手写诏召之,并赐以鹿皮巾,后屡加礼聘,陶弘景终是不应。
陶弘景于是画了一张画,两头牛,一个自在地吃草,一个带着金笼头,被拿着鞭子的人牵着鼻子。
梁武帝见图笑曰:“此人无所求,欲效曳尾龟,岂有可致之理耶!”遂不复提聘官之事。
梁武帝无法,只好时常将国家大事写成信件,派人送到曲山请教陶弘景,陶弘景看在多年好友的份上,也时常写信给梁武帝,指点政策。
于是,朝廷与曲山间音信不断,陶弘景虽身在方外,却俨然成为了朝廷决策人物,当时人们都称他为“山中宰相”。
后来梁武帝弃道从佛,成为了笃信佛法的“菩萨皇帝”、逼得陶弘景不得不下山去阿育王塔受戒,佛道兼修。陶弘景在后来借悼念沈约作诗云:
我有数行泪,不落十余年。
今日为君尽,并洒秋风前。
这首诗隐晦地表达了心中的苦闷与无奈,只想深山修道,无奈世事纠缠。
南朝齐皇帝萧鸾即位后,欲敕迎陶弘景出居蒋山,陶弘景赋诗婉拒萧鸾征召,诗曰:
山中何所有?岭上多白云。
只可自怡悦,不堪持赠君。
05、整理医药书,细心严谨
陶弘景知识渊博,精通天文历法,在药物、治炼、天文、地理、生物、数学等古代科技多个方面都有一定贡献,而以对于药物学的贡献为最大。
陶弘景是我国本草学发展史上早期贡献最大的人物之一。在他生活的年代,本草著作有10余家之多,但无统一标准。
特别古本草书由于失效年代久远,内容散乱,草石不分,虫兽无辨,临床运用颇为不便。
陶弘景担负起“苞综诸经,研括烦省”的重任,将当时所有的本草著作分别整理成《神农本草经》及《名医别录》。
并进而把两者合而为一,并增收魏晋间名医所用新药,加上个人在这方面的心得体会。写成《本草经集注》七卷,共载药物730种。
并首创沿用至今的药物分类方法,以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实分类,对本草学的发展有一定的影响其内容为历代本草书籍收载,得以流传。
陶弘景整理医籍,十分尊重原作,决不乱涂乱改,即使有补充,也把自己的说法和原书的说法区分开来。
如他把搜集到的三百六十五种药加入《神农本草经》,他就用“黑”字写,有的就用“红”字写。所以,后人有“本草赤字”,“本草黑字”之称。
赤字是本经正文,黑字是后来加入的。他开创的这种做法,后来的注释家就争相学习。
陶弘景整理医籍,细心、严谨、周密、实用,是我们今天整理中医古籍的一面镜子,不愧为一代名医,流传千古。
06、注重养生,写《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注重养生养性,他隐居山中时,专门从事吐纳养生,他主张修炼应从养神、炼形入手,并撰写了《养性延命录》。
陶弘景在《养性延命录》中总结了一些秦汉时期流行的按摩法,有利于人体气血畅通,预防白发,保健身体。
书中强调养神当“少私寡欲”“游心虚静,悉虑无为”,调节喜怒哀乐情绪,防止劳神伤心;
炼形则要“饮食有节、起居有度”,避免过度辛劳和放纵淫乐,辅以导引、行气之术,方能延年益寿。
07、文学成就卓著
陶弘景还擅长写诗,他为寻仙访药,常漫游于名山大川中。行至山幽水静的美景之处,陶弘景便坐卧其间,吟诗作赋,作有许多优美诗文。
他曾写下《寒夜怨》:
夜云生。夜鸿惊。凄切嘹唳伤夜情。空山霜满高烟平。
铅华沉照帐孤明。寒月微。寒风紧。愁心绝。愁泪尽。
情人不胜怨。思来谁能忍。
他的信也写得很美,他曾经写信给他的朋友题目是《答谢中书书》:
山川之美,古来共谈。高峰入云,清流见底。两岸石壁,五色交辉 。青林翠竹,四时俱备。
晓雾将歇,猿鸟乱鸣;夕日欲颓,沉鳞竞跃。实是欲界之仙都。自康乐以来,未复有能与其奇者。
信中描绘山川秀美,清新简淡,是写景的名篇。反映了陶弘景对于自然美的深刻理解和高尚追求。
08、造浑天象,炼丹
对于地理、历法、算学等门类的学问也不只停留在论述上,而是联系实际使之能够应用。
他曾造出浑天象,三尺来高,地在中央,天转而地不动,用机关转动它,便全与天象相合。
陶弘景曾长期从事炼丹实验。504,梁武帝遣人送黄金、朱砂、曾青、雄黄等物,以供炼丹之用。
他在炼丹过程中掌握了许多化学知识﹐例如﹕汞可与某些金属形成汞齐﹐汞齐可以镀物。指出水银“能消化金﹑银成泥﹐人以镀物是也”。
胡粉(碱式碳酸铅)和黄丹(四氧化三铅)不是天然产物﹐而是由铅制得。指出﹕胡粉是“化铅所作”﹔黄丹是“熬铅所作”。
陶弘景擅长写作,作品七八十种,尚有《真诰》、《本草集注》、《导引养生图》、《天文星算》、《华阳陶隐居集》等著。
他能书善画,通琴棋医术。书法工于草隶,其画清真。书画有《二牛图》《山居图》《瘗鹤铭》等。
公元536年去世,时年八十一岁,陶弘景生前遗言薄葬,弟子遵照他的意愿办理丧事。
他死后容貌不改颜色,关节屈伸自如。皇帝下诏赠封中散大夫,谥号贞白先生,并派舍人监护丧事。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