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黄弘纲从广德归来,报告邹守益勤勤恳恳办学的情况,王阳明非常高兴,又写信给邹守益,盛赞他力挽“虚文相诳”之流毒。王阳明说,世之儒者各就其一偏之见,又饰之以比拟仿像之功,文之以章句假借之训,其爲习熟既足以自信,而条目又足以自安,此其所以诳己诳人,终身没溺而不悟焉耳,然其毫厘之差,而乃致千里之谬。
王阳明说,自己也曾经沉溺于释老、辞章,赖天之灵,得悟良知之学,后悔向之所为。十余年来虽然痛加洗剔创艾,但是病根太深,以前的毛病还是会不时萌生。可见旧习溺人,虽已悔悟,克治之功依然这么艰难,何况那些没有觉悟的呢?
嘉靖五年(1526年)二月,季本得从揭阳主簿升弋阳县令,先回家来见王阳明,适逢黄绾托病回黄岩也来看王阳明,三人一起游览鉴湖,餐聚中,季本问戒慎不睹、恐惧不闻之义。
王阳明将手中的筷子举起来,问道:“看见了吗?”季本说看见了。接着,王阳明又把筷子放到桌子下面再问,季本回答:“看不见了。” 王阳明于是微哂。
季本私下请教黄绾。黄绾解释说:“不睹中有常睹,方能戒慎不睹;不闻中有常闻,方能恐惧不闻。当应而应,不因声色而后起念;不当应而不应,虽遇声色而能忘情。心体正,则不为闻见所累。
季本到弋阳任上后,有来信汇报学习心得,王阳明一一加以点评,嘱咐治学惟在简易,凡看经书,关键在致己之良知,千经万典,颠倒纵横,皆为我所用,拘执于文义而互相比照,反而把自己束缚住了。
弟子杨文澄问阳明:“既然意有善恶,那什么是诚意?”
王阳明答复说:“心,无善无恶;意,有善有恶;知善知恶,即良知;为善去恶即格物。”
弟子继续问:“意,本来就有善恶吗?”
王阳明说:“意乃心之发,本来只有善,没有恶,有了私欲,才产生恶。良知能够分辨善恶,所以治学的关键就是致良知。”
以上问对,乃王阳明四句教的雏形。
三月底,监察御史聂豹(字文蔚)来绍兴,两人论讲良知十余日,聂豹深感圣人必可至,回去以后写信给王阳明继续探讨良知之学,王阳明于五月回信,详见《传习录》之《答聂文蔚》。
网友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