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时候看了冯小刚导演的《芳华》,写了一篇观影感,意犹未尽,今天又想起他们那身不由己的青春岁月。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风华,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青春,他们的风华就是在动乱年代中绽放,他们的青春就是在复杂的岁月中度过。
今年最火热的影视应该是根据亦舒同名小说《我的前半生》改编的电视剧。而小刚的《芳华》,让我们从中看到了刘峰和何小萍他们的前半生。
其实每一代人的青春,都是复杂而矛盾的。

在电影《芳华》中,那些文工团的弟子们并不都是安分守己的。当文革没有结束这些高干子弟的爸爸妈妈下放的时候,他们只能呆在文工团。尤其是当十年文革结束之后,大部分人都跃跃欲试,想要逃离文工团。并不是文工团不好,而外面有他们更为广阔的天地舞台,他们想要展示一番自己的才华。文工团是他们的“家”,但也只是暂居的“家”。
之所以说他们是复杂而矛盾的,就是当文革没有结束的时候,他们中的一些人想要逃离,可当文革结束,宣布要解散文工团之时,他们又是那么得眷恋曾经想逃离的文工团,不想离开。可能每个人都是这样吧,现在回想起来自己的青春年代,不也是这样吗?——
在学校的时候,老师布置那么多的作业,每天有做不完的功课,我们像小鸟一样被圈禁在笼子里面,心里憋屈得慌。总想着要是有一天不读书了该多好啊,要是有一天没有这么多功课我一定是世界上最幸福的人。现在我们是没有了功课,也没有了作业,也没有老师在后面鞭策激励我们,可我们就幸福了吗?不,在人生的道路上,我们的面前堆积着更多的作业,有更多的功课要自己一个人去攻克,也会有更多的像数学中的xy函数一样的难题,需要自己去解。难道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就不复杂不矛盾吗?
一代人的青春不是一道选择题。

一代人的青春必须经得起历史的检验。这不是选择题,而是命中注定。影片《芳华》中,何小萍刘峰去文工团,不是他们自己决定而是由组织上安排。到最后文革结束,战争结束,文工团要解散的时候,他们不想离开,但是身不由己,因为解散文工团依然是由上面组织安排的。当他们最后离别时每个人都那么痛苦,但是有身不由己,无可奈何啊!
在越南自卫反击战的过程中,刘峰失去了右胳膊,而何小萍由于战争变成了一个精神失常的人。他们愿意失去胳膊、变成一个精神不健全的人吗?不,谁都不愿意,但这不是由他们决定的,他们拥有一颗爱国的心,但最终让他们投入到战争中的依然是,不可抗拒无法改变的命运。他们的命运一定是由于历史的必然原因造成的。一代人的青春,一代人的命运,是不可抗拒,不可挽回的。回想起我们这一代人的青春,不也是这样吗?——
读书的时候,试卷上会有许多的选择题,abcd让你选择一个正确的答案。你真的好懊恼,哪来的这么多选项啊?尤其是多选题,特别的痛苦,多选了也不对,少想了也不对。
走出社会,你会发现,有选择的人生还是比较好的,最可悲的是你别无选择:有选择,不是对就是错,但站在人生的十字路口,似乎条条大路都通罗马;但各个路口的最前面又是一片黑暗,你无法看到,你不知道该去向哪边。也许,就像周艳泓唱的《那首当爱情经过的时候》“我不知自己在梦游,到下一个路口,是向左还是右,有谁来为我参谋?”社会要比学校现实得多,你依然无法抗拒现实,能够摆脱,社会上的这一切都是不可改变的。当这一切无法改变的时候,你就只能顺应它,并且跟随着潮流前行。
《芳华》是对前半生的交代?

我看过的电影不多,但冯小刚的《芳华》无疑是最出彩的一个。从来没有这样一部文艺片,让人看了离你的生活这么近,尽管说的是我们父辈母辈们的事情。当最后影片结束,韩红的《绒花》唱起来的时候,电影院中的每个人都在感动,尤其是那些头发花白现在已经六七十岁的人,因为影片中刘峰何小萍林丁丁的人生,就代表了这些现在年过半百的人的人生。普通群众可能不在文工团,可当时的社会气氛也一定会感染着他们。看电影不止看的是剧中人物的前半生,还会想起自己的青春岁月。对年轻人来说时光来日方长,而对老人来说,余生并不长,《芳华》是对自己青春岁月的一份交代。
网友评论